1、阿道夫?希特勒
德國方面上鏡率最高的當然非“元首”莫屬,竟然上了5次封面,包括1938年被評為《時代》風云人物,比盟軍方面最多的麥克阿瑟還多一次。當然包括一次宣布他死訊的封面。元首大家都太熟悉不過了,這里就不多費筆墨了。一個問題本人一直很感興趣:如果當初維也納美術學院錄取了那個年輕的一心想投身美術的奧地利青年,日后的人類歷史又會是怎樣的吶?
2、海因里希?希姆萊
僅次于元首的是他的左幫右臂海因里希?希姆萊。這位養雞場場主出身的NZ黨徒一生追隨希特勒,很得希特勒的信任。29歲時,參與建立黨衛隊并充任黨衛隊首腦;34歲時,任德國秘密警察蓋世太保的頭子;36歲時,總攬法西斯特務組織,權力一度僅次于希特勒。他一手推行的種族滅絕成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慘劇。他如此執迷于所謂優秀人種論,以至于在歐洲各國建立所謂的“生育農場”,專門批量生產純種的“雅利安嬰兒”。1945年德國戰敗后落入英軍手中,最后咬碎了鑲在一顆假牙里的氰化物膠囊,自殺身亡。各位軍迷對他手下的SS的興趣度遠遠高于他本人。
3、鄧尼茨
僅僅做了8天猿首的鄧尼茨元帥應為其“狼群”戰術而聞名于世。鄧尼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在德國潛艇部隊參加了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作戰,曾被英軍俘虜。戰后繼續在海軍服役。1935年10月被委派指揮新建的潛艇隊。二戰爆發后,鄧尼茨首創并成功地實施多艇集群近距離攻擊的狼群戰術,曾給盟國海上運輸造成嚴重威脅。1943年晉升海軍元帥。戰爭后期,美、英加強護航,發展反潛兵力和兵器,尤其發揮空中優勢的作用,使德國潛艇戰趨于失敗。 1945車4月,在NZ德國崩潰前夕,被任命為德軍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5月1日,按照希特勒的政治遺囑,繼任德國總統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8天后通告德國投降。1946年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被判處10年徒刑。1956年刑滿釋放。
4、龍德施泰特
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的經歷可謂起起落落,三上三下。1933年希特勒掌權后,他作為國防軍的代表人物,因大量擴軍問題而與希特勒發生分歧,1938年主動辭職退役。1939年他應召重新服役,指揮了入侵波蘭和閃擊西歐的戰役,并與1940年晉升為元帥。在入侵蘇聯的問題上,龍德施泰特持反對態度。但蘇德戰爭爆發后仍受命擔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占領了烏克蘭首府基輔。11月,因進攻羅斯托夫受挫被解除職務。 1942年希特勒復任他為西線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 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后,他又因在戰略上與希特勒發生分歧再次被免職。1944年暗殺希特勒事件發生后,他因站在希特勒一邊,被任命為特別軍事法庭庭長,負責審理這次叛亂案件,并再一次擔任西線德軍總司令。1945年 3月,因萊茵河雷馬根大橋失守而再一次被撤職。戰后不久,三退三出的龍德施泰特被美軍俘獲,并引渡給英國。1949年在漢堡審判時,英國人釋放了他。此后,他在策勒附近一所養老院安度余年。
5、博克
博克是二戰初期德軍的“急先鋒”,1938年春任第8集團軍司令,率軍進占奧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團軍群司令,率軍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1939 年任入侵波蘭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1939年10月調任西線B集團軍群司令,在戰線北翼攻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同年7月晉升元帥。1941 年任進攻蘇聯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擔負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戰略方向的主攻。后因為在莫斯科會戰中失敗而被迫辭職。1942年1月重新出任蘇德戰線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編的B集團軍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對分兵同時進攻斯大林格勒與高加索兩個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職。博克死于盟軍空襲。</b>
6、隆美爾
隆美爾可能是唯一在二戰期間博得交戰雙方陣營好感的德國元帥了。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表現出色升至少尉。1938年因其《步兵進攻》一書受希特勒賞識,被任命為元首大本營衛隊長(上校)。1940年調任第7裝甲師師長,參加進攻法國。翌年2月受命指揮非洲軍團。在北非作戰中,善于以裝甲坦克部隊迅速機動,深入穿插,被稱為沙漠之狐。1942年6月,晉升元帥。但不久因兵力和后勤補給不足,被迫停止進攻。同年底,在阿拉曼戰役中敗退。 1943年3月被召回國任北部的B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駐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B集團軍群司令,負責籌劃和準備在法國海岸抵御盟軍登陸。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被英國飛機炸傷。后受謀殺希特勒事件牽連,被迫服毒自殺,但仍然得到厚葬。
7、曼施泰因
曼施泰因是二戰中德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1939年,他擔任南方集團軍群的參謀長,加了波蘭戰役。1940年,正是由于他提出的戰略在一個戰役中就擊垮了英法比荷等國的聯軍。1941年,他率領的第五十六裝甲軍在蘇德戰爭開始時,四天的時間就突進了三四百公里。同年九月被希特勒指派為第十一集團軍司令,征服了整個克里米亞半島和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僅俘虜就接近五十萬人,而他的兵力總共不過六個師而已,他也因功擢任元帥。1942年8 月,他被抽往北方,參加列寧格勒的圍城戰,擊潰了蘇軍第二集團軍。之后他有奔波于斯大林哥勒戰役、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克會戰和之后一系列的困難的防御戰之間。1944年3月因在前線指揮失利被解除指揮職務,編入預備軍。 后因希特勒無法忍受他的直言相諫,他被免去軍職,再也沒有被起用。
8、古德里安
NZ 德國裝甲兵之父,德國“閃擊戰”創始人-古德里安沒有被提升為元帥實在是不公平。古德里安一手創建和訓練了德國的裝甲兵,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勝利都必須歸功于這個人。因為在那時,單是以各方兵力和裝備的對比來看,德國并不足以取勝任何一個歐洲強國,只是因為成功運用了高速坦克戰(即“閃擊戰”)的戰術,才使得德國人的勝利顯得如此輝煌。他指揮的德國裝甲部隊在閃擊波蘭、橫掃法國的戰役中如入無人之境。入侵法國的戰役中,他的部隊6天推進了400多公里,創造了現代戰爭史進攻速度的記錄。蘇德戰爭爆發后,他的第3裝甲集團軍成立決定性的突擊力量。在五個月內,連續進行了幾個有名合圍殲擊戰,即明斯克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基輔會戰和維亞茲馬會戰,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虜就差不多有兩百萬人,這在人類戰爭史上只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基輔會戰也做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合圍殲滅戰而載入史冊――俘虜蘇軍達六十六萬多人。然而他的創造的神話在莫斯科嘎然而止,俄羅斯的冬天戰勝了他。因極力建議將部隊撤往冬季防線,休整再戰而惹惱了希特勒,結果被免去軍職。其后日后仍擔任過一系列職務直至陸軍總參謀長,但直到大戰結束,他再也沒能親自指揮他手創的德國裝甲部隊馳騁沙場。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戰而再次被解職,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軍俘虜。
9、利斯特
利斯特陸軍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役于巴伐利亞第2軍。戰后歷任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校長、師長和軍長。1935年任第4軍區司令升步兵將軍。對國家持中立態度。1938年任侵占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的德軍集群司令。1939年指揮入侵波蘭。次年任第12集團軍司令,參加進攻法國,晉升元帥。 1941年率軍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繼而任巴爾干占領軍司令。1942年6月調往蘇德戰場,任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司令。同年9月,因與希特勒意見分歧被解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1952年被美國當局因病釋放,定居聯邦德國。
10、海德里希
綽號“蓋世太保彌勒”的海德里希早年曾代表德國參加過國際擊劍比賽,還是一個不錯的業余飛行員,后加入海軍。1928年海德里希參加了黨衛軍。 1932年,海德里希已成為黨衛軍保安機構的主要負責人。1934年海德里希成為柏林市蓋世太保的首腦。由于他及時向希特勒稟報了沖鋒隊領袖羅姆企圖進行第二次革命的預謀,使得希特勒對其更加器重。而且在二戰之初,他還是第三帝國負責情報戰和間諜戰的主要負責人。帶有四分之一猶太人血統的海德里希卻是個極端反猶主義者。1942年二月20日,海德里希受戈林委托,在柏林近郊召開了臭名昭著的萬湖會議,全面部署了對整個歐洲的猶太人實行“最后解決”的各項部署,從此歐洲各國猶太人被有將近600 萬人慘遭殺戮。1941年9 月,他被任命為第三帝國駐波希米亞一摩拉維亞保護國總督,開始建立統治,對抵抗運動人士進行大屠殺,從此獲得“捷克劊子手”和“布拉格屠夫”的惡名。 1942年5 月27日,海德里希在布拉格郊外出行時,被英國特工和捷克抵抗武裝行刺重傷,6 月5 日因傷重而斃命。
1、阿道夫?希特勒
德國方面上鏡率最高的當然非“元首”莫屬,竟然上了5次封面,包括1938年被評為《時代》風云人物,比盟軍方面最多的麥克阿瑟還多一次。當然包括一次宣布他死訊的封面。元首大家都太熟悉不過了,這里就不多費筆墨了。一個問題本人一直很感興趣:如果當初維也納美術學院錄取了那個年輕的一心想投身美術的奧地利青年,日后的人類歷史又會是怎樣的吶?
2、海因里希?希姆萊
僅次于元首的是他的左幫右臂海因里希?希姆萊。這位養雞場場主出身的NZ黨徒一生追隨希特勒,很得希特勒的信任。29歲時,參與建立黨衛隊并充任黨衛隊首腦;34歲時,任德國秘密警察蓋世太保的頭子;36歲時,總攬法西斯特務組織,權力一度僅次于希特勒。他一手推行的種族滅絕成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慘劇。他如此執迷于所謂優秀人種論,以至于在歐洲各國建立所謂的“生育農場”,專門批量生產純種的“雅利安嬰兒”。1945年德國戰敗后落入英軍手中,最后咬碎了鑲在一顆假牙里的氰化物膠囊,自殺身亡。各位軍迷對他手下的SS的興趣度遠遠高于他本人。
3、鄧尼茨
僅僅做了8天猿首的鄧尼茨元帥應為其“狼群”戰術而聞名于世。鄧尼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在德國潛艇部隊參加了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作戰,曾被英軍俘虜。戰后繼續在海軍服役。1935年10月被委派指揮新建的潛艇隊。二戰爆發后,鄧尼茨首創并成功地實施多艇集群近距離攻擊的狼群戰術,曾給盟國海上運輸造成嚴重威脅。1943年晉升海軍元帥。戰爭后期,美、英加強護航,發展反潛兵力和兵器,尤其發揮空中優勢的作用,使德國潛艇戰趨于失敗。 1945車4月,在NZ德國崩潰前夕,被任命為德軍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5月1日,按照希特勒的政治遺囑,繼任德國總統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8天后通告德國投降。1946年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被判處10年徒刑。1956年刑滿釋放。
4、龍德施泰特
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的經歷可謂起起落落,三上三下。1933年希特勒掌權后,他作為國防軍的代表人物,因大量擴軍問題而與希特勒發生分歧,1938年主動辭職退役。1939年他應召重新服役,指揮了入侵波蘭和閃擊西歐的戰役,并與1940年晉升為元帥。在入侵蘇聯的問題上,龍德施泰特持反對態度。但蘇德戰爭爆發后仍受命擔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占領了烏克蘭首府基輔。11月,因進攻羅斯托夫受挫被解除職務。 1942年希特勒復任他為西線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 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后,他又因在戰略上與希特勒發生分歧再次被免職。1944年暗殺希特勒事件發生后,他因站在希特勒一邊,被任命為特別軍事法庭庭長,負責審理這次叛亂案件,并再一次擔任西線德軍總司令。1945年 3月,因萊茵河雷馬根大橋失守而再一次被撤職。戰后不久,三退三出的龍德施泰特被美軍俘獲,并引渡給英國。1949年在漢堡審判時,英國人釋放了他。此后,他在策勒附近一所養老院安度余年。
5、博克
博克是二戰初期德軍的“急先鋒”,1938年春任第8集團軍司令,率軍進占奧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團軍群司令,率軍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1939 年任入侵波蘭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1939年10月調任西線B集團軍群司令,在戰線北翼攻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同年7月晉升元帥。1941 年任進攻蘇聯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擔負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戰略方向的主攻。后因為在莫斯科會戰中失敗而被迫辭職。1942年1月重新出任蘇德戰線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編的B集團軍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對分兵同時進攻斯大林格勒與高加索兩個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職。博克死于盟軍空襲。</b>
6、隆美爾
隆美爾可能是唯一在二戰期間博得交戰雙方陣營好感的德國元帥了。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表現出色升至少尉。1938年因其《步兵進攻》一書受希特勒賞識,被任命為元首大本營衛隊長(上校)。1940年調任第7裝甲師師長,參加進攻法國。翌年2月受命指揮非洲軍團。在北非作戰中,善于以裝甲坦克部隊迅速機動,深入穿插,被稱為沙漠之狐。1942年6月,晉升元帥。但不久因兵力和后勤補給不足,被迫停止進攻。同年底,在阿拉曼戰役中敗退。 1943年3月被召回國任北部的B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駐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B集團軍群司令,負責籌劃和準備在法國海岸抵御盟軍登陸。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被英國飛機炸傷。后受謀殺希特勒事件牽連,被迫服毒自殺,但仍然得到厚葬。
7、曼施泰因
曼施泰因是二戰中德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1939年,他擔任南方集團軍群的參謀長,加了波蘭戰役。1940年,正是由于他提出的戰略在一個戰役中就擊垮了英法比荷等國的聯軍。1941年,他率領的第五十六裝甲軍在蘇德戰爭開始時,四天的時間就突進了三四百公里。同年九月被希特勒指派為第十一集團軍司令,征服了整個克里米亞半島和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僅俘虜就接近五十萬人,而他的兵力總共不過六個師而已,他也因功擢任元帥。1942年8 月,他被抽往北方,參加列寧格勒的圍城戰,擊潰了蘇軍第二集團軍。之后他有奔波于斯大林哥勒戰役、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克會戰和之后一系列的困難的防御戰之間。1944年3月因在前線指揮失利被解除指揮職務,編入預備軍。 后因希特勒無法忍受他的直言相諫,他被免去軍職,再也沒有被起用。
8、古德里安
NZ 德國裝甲兵之父,德國“閃擊戰”創始人-古德里安沒有被提升為元帥實在是不公平。古德里安一手創建和訓練了德國的裝甲兵,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勝利都必須歸功于這個人。因為在那時,單是以各方兵力和裝備的對比來看,德國并不足以取勝任何一個歐洲強國,只是因為成功運用了高速坦克戰(即“閃擊戰”)的戰術,才使得德國人的勝利顯得如此輝煌。他指揮的德國裝甲部隊在閃擊波蘭、橫掃法國的戰役中如入無人之境。入侵法國的戰役中,他的部隊6天推進了400多公里,創造了現代戰爭史進攻速度的記錄。蘇德戰爭爆發后,他的第3裝甲集團軍成立決定性的突擊力量。在五個月內,連續進行了幾個有名合圍殲擊戰,即明斯克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基輔會戰和維亞茲馬會戰,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虜就差不多有兩百萬人,這在人類戰爭史上只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基輔會戰也做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合圍殲滅戰而載入史冊――俘虜蘇軍達六十六萬多人。然而他的創造的神話在莫斯科嘎然而止,俄羅斯的冬天戰勝了他。因極力建議將部隊撤往冬季防線,休整再戰而惹惱了希特勒,結果被免去軍職。其后日后仍擔任過一系列職務直至陸軍總參謀長,但直到大戰結束,他再也沒能親自指揮他手創的德國裝甲部隊馳騁沙場。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戰而再次被解職,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軍俘虜。
9、利斯特
利斯特陸軍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役于巴伐利亞第2軍。戰后歷任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校長、師長和軍長。1935年任第4軍區司令升步兵將軍。對國家持中立態度。1938年任侵占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的德軍集群司令。1939年指揮入侵波蘭。次年任第12集團軍司令,參加進攻法國,晉升元帥。 1941年率軍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繼而任巴爾干占領軍司令。1942年6月調往蘇德戰場,任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司令。同年9月,因與希特勒意見分歧被解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1952年被美國當局因病釋放,定居聯邦德國。
10、海德里希
綽號“蓋世太保彌勒”的海德里希早年曾代表德國參加過國際擊劍比賽,還是一個不錯的業余飛行員,后加入海軍。1928年海德里希參加了黨衛軍。 1932年,海德里希已成為黨衛軍保安機構的主要負責人。1934年海德里希成為柏林市蓋世太保的首腦。由于他及時向希特勒稟報了沖鋒隊領袖羅姆企圖進行第二次革命的預謀,使得希特勒對其更加器重。而且在二戰之初,他還是第三帝國負責情報戰和間諜戰的主要負責人。帶有四分之一猶太人血統的海德里希卻是個極端反猶主義者。1942年二月20日,海德里希受戈林委托,在柏林近郊召開了臭名昭著的萬湖會議,全面部署了對整個歐洲的猶太人實行“最后解決”的各項部署,從此歐洲各國猶太人被有將近600 萬人慘遭殺戮。1941年9 月,他被任命為第三帝國駐波希米亞一摩拉維亞保護國總督,開始建立統治,對抵抗運動人士進行大屠殺,從此獲得“捷克劊子手”和“布拉格屠夫”的惡名。 1942年5 月27日,海德里希在布拉格郊外出行時,被英國特工和捷克抵抗武裝行刺重傷,6 月5 日因傷重而斃命。
個人認為是
希姆萊 2.羅姆 3.海德里希 4.繆勒 5.里賓特洛甫 6.施特賴歇爾 7.戈培爾【非軍方】8.戈林?
9.凱特爾 10.約德爾?
戈林、馮?西克特、馮?法肯豪森、海因茨.古德里安、曼斯坦因、隆美爾、卡爾?鄧尼茨、戈培爾、里賓特洛甫、赫斯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德語:Paul Joseph Goebbels,1897年10月29日-1945年5月1日),德國政治家,演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