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島的特點?
羅德島是希臘第四大島,位于愛琴海東南部。與土耳其隔馬爾馬拉海峽(Marmara)相望。面積1,398平方公里(540平方哩)。海島北端的羅得市為佐澤卡尼索斯州首府。羅德島是希臘最大的旅游中心,海灘的氣候吸引了大量游客。可提供夜生活、水上運動、夜間觀光等旅游活動,羅德島的太陽神巨像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2014年7月13日國家主席在希臘羅德島會見希臘總統帕普利亞斯,兩國元首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就兩國關系發展和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看法,達成重要共識。
歷史
羅德島1羅德島(Rhodes)是希臘佐澤卡尼索斯(Dodecanese)群島的最大島嶼。公元前的羅德島是重要的商務中心,它位于愛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處,羅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歷史上羅德島曾經被許多勢力范圍統治過,其中包括摩索拉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跡之一)和亞歷山大大帝。但在亞歷山大大帝歸天之后,全島又陷入了長時間的戰爭。馬其頓(Macedonia)侵略者德米特里帶領四萬軍隊(這已超過了整個島上的人口)包圍了港口。經過艱苦的戰爭,羅德島人擊敗了侵略者。為了慶祝這次勝利,他們決定用敵人遺棄的青銅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筑了十二年,高約33米,與紐約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雕像是中空的,里面用復雜的石頭和鐵的支柱加固。但這個偉大的雕像建成僅僅50年多后就被強烈地震毀壞了。傳說中雕像兩腿分開站在港口上船只是從腿中間過去,非常壯觀而有趣。
其島上遺跡表明當地早期受克里特人的影響。隨米諾斯文化的解體,成為具有青銅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強大獨立王國。多里安人(Dorian)統治時期,島上各城市在地中海各地進行貿易,向意大利、西西里、西班牙和小亞細亞殖民,并控制了愛琴海幾個島嶼。
395年起受拜占庭統治。
653~658年和717~718年被薩拉森人(Saracen)占領,曾被各路十字軍用作休整和補給港。
1523年後由土耳其統治。
1912年落入意大利之手。
1947年歸屬希臘。
地理人口
羅德島是希臘第四大島,位于愛琴海東南部和地中海的交界處,與土耳其隔馬爾馬拉(Marmara)海峽相望。
面積1,398平方公里(540平方里)。
冬季平均氣溫10℃(50℉),四季多風,故島上多風車。谷地有富庶的牧場,平原出產各種谷物。
制造邁錫尼時代和以后各時期的各種手工藝品,出產紅葡萄酒、谷物、無花果、石榴和柑橘。
人口87,831(1981年)。
政治
2014年7月13日中希兩國元首在希臘羅德島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國家主席同希臘總統帕普利亞斯,就兩國關系發展和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看法,達成重要共識。
文化
古代,羅德島以繪畫和雕塑中心聞名,有著名的講演術學校,羅馬人加圖(M.P.Cato)、凱撒和盧克萊修(Lucretius)等均為該校學生。
景點
羅德島3太陽神巨像
這座巨像建在羅德市港口的入口處,它是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的青銅鑄像,高約33米。巨像鑄造完工后過了56年,毀于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
建造時間:公元前282年完工
建造地點:愛琴海,希臘羅德港
羅德島巨像位于希臘羅德島(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港口。公元前的羅德島是重要的商務中心,它位于愛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處,羅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歷史上羅德島曾經被許多勢力范圍統治過,其中包括摩索拉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跡之一)和亞歷山大大帝。但在亞歷山大大帝歸天之后,全島又陷入了長時間的戰爭。馬其頓(Macedonia)侵略者德米特里帶領四萬軍隊(這已超過了整個島上的人口)包圍了港口。經過艱苦的戰爭,羅德島人擊敗了侵略者。為了慶祝這次勝利,他們決定用敵人遺棄的青銅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筑了十二年,高約32米,與紐約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雕像是中空的,里面用復雜的石頭和鐵的支柱加固。但這個偉大的雕像建成僅僅50年多后就被強烈地震毀壞了。傳說中雕像兩腿分開站在港口上船只是從腿中間過去,非常壯觀而有趣。
羅德島太陽神巨像(The Colossus of Rhodes)是七大奇觀中最為神秘,因為它只有六十六年的生命便因地震而倒下,至今考古學家仍未確定它的位置及外觀。
無花果的種植方法
無花果的種植方法如下:
1、種植土壤。種植無花果時,可以用兩份園土、兩份草炭、一份有機肥混合配制土壤。
2、栽種進行。將植株放入種植穴內,然后覆蓋一層細土并壓實,然后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3、日常養護。在生長期每隔兩到三天澆一次水,并間隔半個月施加一次有機肥。
無花果主要有扦插、壓條和分株三種繁殖方法,無花果枝條極易生根,所以生產上主要運用的是扦插繁殖方法,這種繁殖速度快,操作更為簡易,成活率也較高。
扦插繁殖在春季進行,這時溫度氣候都有利于枝條生根,選取生長強健、無病害的植株的枝條來做插穗,插穗的枝條最好為節間短,當年生硬枝,將其直接插入苗床中,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溫度在20-25度之間,約3-4天即可生根。
擴展資料
無花果(Ficus carica Linn.)是一種開花植物,隸屬于桑科榕屬,主要生長于一些熱帶和溫帶的地方,屬亞熱帶落葉小喬木。
落葉灌木,高3-10米,多分枝;樹皮灰褐色,皮孔明顯;小枝直立,粗壯。葉互 生,厚紙質,廣卵圓形,長寬近相等,10-20厘米,通常3-5裂,小裂片卵形,邊緣具 不規則鈍齒,表面粗糙,背面密生細小鐘乳體及灰色短柔毛,基部淺心形,基生側脈3- 5條,側脈5-7對;葉柄長2-5厘米,粗壯;托葉卵狀披針形,長約1厘米,紅色。
參考資料無花果_百度百科
栽培技術
定植
可盆栽或在荒坡、田園、庭院栽培。利用荒坡、田園、庭院等栽培的,其定植密度一般適當加大密度可采用1×2米,定植單坑深50-70厘米。直徑為40-60厘米,以含磷鉀的混合肥(如人畜、禽糞、綠肥、餅肥、化學復合肥)等作基肥,定植適期在華北應在清明前后,東北宜在谷雨前后,南方可在秋季落葉后移栽定植,但應避開開花結果期。
整形修剪
無花果的整形修剪較簡單,修剪整形技術要求不高,一般采用多主枝自然開心形整枝方式,但要全株保留3―5條主枝,不留側枝,主枝組直接著生在主枝上。幼樹期間重點抓好培養主枝,并注意抬高主枝角度,促進多發枝條,達到迅速擴大樹冠的目的。
進入初果期后,抓好多培養枝組,以便促進形成一定的產量。盛果期時注意培養骨干枝,更新大中型枝組剪縮弱枝組。對樹勢衰老或病蟲害嚴重的,可利用基部或枝上發出的萌蘗枝或隱芽,重新培養主枝和枝組。
無花果從7月中旬開始,陸續到11月份成熟。無花果的采摘一般宜在晴天的早晨或傍晚進行,見已成熟的果實頂端有一小孔微開,果皮出現固有品種(多分紅、黃品種)的色澤時,采摘。過熟的果實采后不耐貯藏和運輸。
田間管理
植株成活后進行松土、除草。在6月、7月各追施人糞尿或硫酸銨1次。栽種后要培養樹冠形成無層形樹形,或多主技自然開心樹形,一般可在樹干高50crn處定干,保留5~7個主枝,并可適當選用側枝補空。樹干定形后,每年要修剪,除去密枝、病蟲枝及枯枝。疏勢以輕剪為主。收秋果為主的,可在結果枝上短截留有2~3個芽,如果收夏果為主的則不宜短截。?
無花果幼樹生長期,如基肥不足則應施肥。方法是在離主根40厘米左右處,株施腐熟雜肥5公斤左右;盆栽的至少施入1公斤。成齡樹株施腐熟農家肥15公斤左右,在落葉前后施入基肥,追肥宜在新梢旺長期及果實迅速膨大期為好。
無花果是較耐肥的果樹,但應偏重施磷鉀肥,一般氮磷鉀的比例為0.5:1:1。因其較耐旱不耐澇,新梢生長及果實膨大期需水量較大,但長期受漬或積水重的環境,易造成落花、落果、落葉,甚至死亡,因此亦要注意做好排澇排水。盆栽的亦要注意排水,尤其是在大雨或暴雨之后的連陰雨季節,要注意遮雨或倒盆控水。
病蟲防治
無花果較少發生病蟲害。在果實生長期中,向周圍散發特殊氣味易招致桑田牛危害;果成熟時易受鳥害。除人工撲捉桑田牛,驅趕鳥類之外,可人工或藥物滅蟲卵。亦可用稻草人縛塑料彩條插入田間驅趕鳥類。
擴展資料:
形態特征
落葉灌木,高3-10米,多分枝;樹皮灰褐色,皮孔明顯;小枝直立,粗壯。葉互 生,厚紙質,廣卵圓形,長寬近相等,10-20厘米,通常3-5裂,小裂片卵形,邊緣具 不規則鈍齒,表面粗糙,背面密生細小鐘乳體及灰色短柔毛,基部淺心形,基生側脈3- 5條,側脈5-7對;葉柄長2-5厘米,粗壯;托葉卵狀披針形,長約1厘米,紅色。
雌雄異株,雄花和癭花同生于一榕果內壁,雄花生內壁口部,花被片4-5,雄蕊3,有時 1或5,癭花花柱側生,短;雌花花被與雄花同,子房卵圓形,光滑,花柱側生,柱頭2 裂,線形。
榕果單生葉腋,大而梨形,直徑3-5厘米,頂部下陷,成熟時紫紅色或黃色, 基生苞片3,卵形;瘦果透鏡狀。花果期5-7月。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瘠,抗旱,不耐寒,不耐澇。以向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或粘質壤土栽培為宜。
分布范圍
原產地中海沿岸。分布于土耳其至阿富汗。中國唐代即從波斯傳入,現南北均有栽培,新疆南部尤多。?
參考資料:無花果(桑科榕屬)_百度百科
無花果的種植方法:
可盆栽或在荒坡、田園、庭院栽培。利用荒坡、田園、庭院等栽培的,其定植密度一般適當加大密度可采用1×2米,定植單坑深50-70厘米。
直徑為40-60厘米,以含磷鉀的混合肥(如人畜、禽糞、綠肥、餅肥、化學復合肥)等作基肥,定植適期在華北應在清明前后,東北宜在谷雨前后,南方可在秋季落葉后移栽定植,但應避開開花結果期。
擴展資料:
形態特征
落葉灌木,高3-10米,多分枝;樹皮灰褐色,皮孔明顯;小枝直立,粗壯。葉互 生,厚紙質,廣卵圓形,長寬近相等,10-20厘米,通常3-5裂,小裂片卵形,邊緣具 不規則鈍齒,表面粗糙,背面密生細小鐘乳體及灰色短柔毛,基部淺心形,基生側脈3- 5條,側脈5-7對;葉柄長2-5厘米,粗壯;托葉卵狀披針形,長約1厘米,紅色。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瘠,抗旱,不耐寒,不耐澇。以向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或粘質壤土栽培為宜。
分布范圍
原產地中海沿岸。分布于土耳其至阿富汗。中國唐代即從波斯傳入,現南北均有栽培,新疆南部尤多。
參考資料:無花果-百度百科
①定植
可盆栽或在荒坡、田園、庭院栽培。利用荒坡、田園、庭院等栽培的,其定植密度一般適當加大密度可采用1×2米,定植單坑深50-70厘米。
直徑為40-60厘米,以含磷鉀的混合肥(如人畜、禽糞、綠肥、餅肥、化學復合肥)等作基肥,定植適期在華北應在清明前后,東北宜在谷雨前后,南方可在秋季落葉后移栽定植,但應避開開花結果期。
②整形修剪
無花果的整形修剪較簡單,修剪整形技術要求不高,一般采用多主枝自然開心形整枝方式,但要全株保留3―5條主枝,不留側枝,主枝組直接著生在主枝上。幼樹期間重點抓好培養主枝,并注意抬高主枝角度,促進多發枝條,達到迅速擴大樹冠的目的。
進入初果期后,抓好多培養枝組,以便促進形成一定的產量。盛果期時注意培養骨干枝,更新大中型枝組剪縮弱枝組。對樹勢衰老或病蟲害嚴重的,可利用基部或枝上發出的萌蘗枝或隱芽,重新培養主枝和枝組。
③田間管理
植株成活后進行松土、除草。在6月、7月各追施人糞尿或硫酸銨1次。栽種后要培養樹冠形成無層形樹形,或多主技自然開心樹形,一般可在樹干高50crn處定干,保留5~7個主枝,并可適當選用側枝補空。樹干定形后,每年要修剪,除去密枝、病蟲枝及枯枝。
疏勢以輕剪為主。收秋果為主的,可在結果枝上短截留有2~3個芽,如果收夏果為主的則不宜短截。
無花果幼樹生長期,如基肥不足則應施肥。方法是在離主根40厘米左右處,株施腐熟雜肥5公斤左右;盆栽的至少施入1公斤。成齡樹株施腐熟農家肥15公斤左右,在落葉前后施入基肥,追肥宜在新梢旺長期及果實迅速膨大期為好。
無花果是較耐肥的果樹,但應偏重施磷鉀肥,一般氮磷鉀的比例為0.5:1:1。因其較耐旱不耐澇,新梢生長及果實膨大期需水量較大,但長期受漬或積水重的環境,易造成落花、落果、落葉,甚至死亡,因此亦要注意做好排澇排水。
盆栽的亦要注意排水,尤其是在大雨或暴雨之后的連陰雨季節,要注意遮雨或倒盆控水。
④病蟲防治
無花果較少發生病蟲害。在果實生長期中,向周圍散發特殊氣味易招致桑田牛危害;果成熟時易受鳥害。除人工撲捉桑田牛,驅趕鳥類之外,可人工或藥物滅蟲卵。亦可用稻草人縛塑料彩條插入田間驅趕鳥類。
擴展資料:
物種分類:
①布蘭瑞克
夏秋果兼用種,夏果少,以秋果為主,夏果呈卵形,成熟時為綠黃色;秋果為倒圓椎形或倒卵形,平均單果重50-60g,果皮黃褐色,果實中空;果肉紅褐色,含可溶性固體物16%以上,味甜而芳香,該品種樹勢中庸,樹姿半開張,樹體矮化,分枝弱,連續結果能力強,產量不高,耐寒,耐鹽性強。
②蓬萊柿
秋果專用種,夏果極少。秋果為倒圓椎形或卵圓形,果頂圓而稍平且易開裂,單果重60-70g,果皮厚,紫紅色;果肉鮮紅色,含可溶性固形物16%,較甜,但肉質粗,無香氣。該品種樹勢極強,樹姿直立,樹冠高大 生長旺盛。枝稀,枝長而粗壯,耐寒性好。
③青皮
夏秋果兼用種,以秋果為主。秋果呈倒圓椎形,單果重60-80g,最大120g以上,成熟時為淺綠色,果頂不開裂,但果肩部有裂紋,果肉紫紅色,中空,含可溶性固形物16%以上,風味極佳,該品種樹勢旺,樹姿半開張,枝條粗壯,分枝較少,耐寒性中等,抗病力強,耐鹽力較強。
參考資料:
無花果(桑科榕屬)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