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只要認真做好產品都有未來,精釀啤酒必有美好未來,關鍵在守道出奇
目前精釀啤酒的最大BUG就在于用戶不懂精釀啤酒,這也為這個行業的存在巨大發展空間提供驚喜,同時也為這個行業埋下伏雷。市面上大量充斥著諸多以渾濁工業啤酒充當精釀啤酒,以及艾爾和精釀胡亂書寫,以精美的包裝和拙劣的酒質混淆視聽的現象。而目前所謂精釀啤酒的40%的復合增長率很多是建立在專業用戶的基數低的基礎上,通過老帶新和小白用戶緩慢的漣漪式擴張教育,未來精釀啤酒規模從1%-10%仍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當然隨著專業用戶的持續培育教育,精釀市場的規范也在逐漸優化加強。
野蠻生長自然伴隨著泥沙俱下,除了渠道場景不足和用戶培育等問題外,其實在生產運營方面的“坑”也不少:
例如投資建廠至少需要上億元的資金儲備,除了固定資產的投入外,還需要配置2000~3000萬元的灌裝設備,以及近3000萬元的釀造設備,像熊貓精釀這種在湖南、貴州都有實體工廠,產能上萬噸的在精釀圈算是異類;
其實更多新品牌會選擇代工,自己負責品牌運營和市場營銷,但這會在成本和主導性方面差很多,同樣不同批次的口味穩定性也是一個挑戰;
還有精釀有些產品講究時效性和最優半徑,對物流與倉庫配套要求不低;
此外,精釀啤酒最重要的就是新鮮而豐富的原料,但精釀啤酒原料中最關鍵的啤酒花和酵母,目前絕大部分仍然依賴進口……
總之,看上去很美的精釀啤酒風口背面,同樣埋著許多創業者的尸骨,非躬身入局,不足以真正了解與體會。
精釀啤酒廠需要什么證件,辦不了生產許可證怎么辦
目前國家“啤酒”標準是2008年發布的,在申請建廠辦證等方法有許多限制要求,2013年精釀啤酒在國內發展迅速,相應的標準沒有跟上,仍是執行過時的啤酒標準,當地對這塊市場發展的情況又不是很了解,所以辦理生產許可證比較難。不過你也可以前店后廠,暫時應該是可以的,待10月份新的啤酒標準發布了,或許就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