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羅斯福啤酒原產地
咋一聽羅斯福還以為是美國的牌子,不過這個牌子和美國沒有一點兒關系,而是一家地地道道的比利時的資深品牌。該品牌創建于1595年,最初只是一家修道院為了維持生計而開發的一個行當。后來隨著這個牌子的啤酒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慢慢的演變成了一個歷史悠久的牌子。
羅斯福啤酒使用了獨一無二的標志體系,用數字來注明啤酒的級別,6代表基本型,8代表較強,10代表烈性。其配方從1595年沿用至今,是修道院啤酒的典型代表。
2.羅斯福啤酒原產地是哪里
咋一聽羅斯福還以為是美國的牌子,不過這個牌子和美國沒有一點兒關系,而是一家地地道道的比利時的資深品牌。該品牌創建于1595年,最初只是一家修道院為了維持生計而開發的一個行當。后來隨著這個牌子的啤酒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慢慢的演變成了一個歷史悠久的牌子。
羅斯福啤酒使用了獨一無二的標志體系,用數字來注明啤酒的級別,6代表基本型,8代表較強,10代表烈性。其配方從1595年沿用至今,是修道院啤酒的典型代表。
3.羅斯福啤酒原產地在哪
羅斯福是美國總統,羅爾斯福應該是羅爾斯,美國政治哲學家、倫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哈佛大學教授,出生于1921年2月21日,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曾著作了《正義論》、《政治自由主義》、《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萬民法》等名著,是20世紀英語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學家之一。萊垍頭條
4.羅斯福是精釀啤酒嗎
羅斯福好喝。屬于口味最重的啤酒之一,是一些追求一瓶剛好的酒友們的最愛。艾爾、精釀、雙料、三料、四料等都不錯,比較巧的是這三個我都嘗過,對我本人來說,6號香味相對單一,口味也淡些,基本沒苦度。
8號入口也基本無苦度,但是一口含在嘴里就感覺香味明顯比6號豐富,如果說6號有一種香味,8號就最少兩種。
10號一入口就感覺起碼三四種香味在嘴里炸開,那種感覺實在美妙
5.羅斯福特啤酒百科
2瓶。
羅斯福特10號啤酒制作原料有小麥、水、啤酒花、酵母等,常見的為10度左右,也有11.3度的。它也因為酒精度高,成為了全球十大烈性啤酒之一。這款啤酒最早源于比利時的圣雷米修道院,在當時主要是用來補充能量的。它有著略甜的豐富口感,因期酒性烈而聞名于世。因為口感不佳,雖然只比普通的啤酒度數高一點,但還是實際體驗要更差一些。
6.羅斯福啤酒百度百科
福佳白好喝一些
福佳白的確實口感很不錯,而且性價比非常高。首先福佳白是目前市場上價格最便宜、品質中等偏上的比利時小麥啤酒,獲得難度也非常小,基本各大小酒吧、超市、某寶、某東都有賣。
,常溫下的福佳白啤酒很醇很順滑,果味濃而不膩,仔細回味還能感受到橘味的香氣。冰鎮或加冰塊的福佳白喝起來很清爽,回味起來口腔充斥著果味清香,冰塊很好的中和了啤酒的苦澀感,口感變得更加清爽
?
8.羅斯福啤酒屬于什么啤酒
羅斯福酒廠(rochefort brewery)是比利時著名的修道士釀酒廠,從1595年釀造啤酒開始,他們一直在堅持釀造三種可以窖藏至少5年的修道士啤酒,而且與其它的修道院啤酒不一樣的是他們的產量很低,只釀造足以維持寺院經營以及一些慈善事業的量,他們堅持只要能夠養活自己就絕不增加產量,這也造就了一個限量供應的具有特風味的修道院啤酒。
羅斯福酒廠的這三種啤酒都使用的多年一直流傳下來的同一秘密配方,以及修道院內有的水源進行釀造,不同的是酒精含量和麥汁濃度的不同,其中以羅斯福10號最為烈性,11.3%的酒精含量以及20°p的麥汁濃度讓很多人留戀。
9.羅斯福啤酒是哪的
好喝。
羅斯福4號啤酒是為數不多泡沫豐富到開瓶時直接從瓶口突突往外冒的,而且泡沫并不是白色的,呈現出淺咖啡色,給人感覺有一種焦糖感。忍不住嘗上一口,卻是充滿了麥香氣的淡淡苦味。
這種反差感令人印象極其深刻。羅斯福的這款精釀酒液深棕色,呈云霧狀。看配料這款啤酒里加了白砂糖,然而這款啤酒并不甜,反而是帶著蠻重的苦味。
入口就是極具有沖擊力的麥香裹挾著苦澀從舌尖一路沖向喉頭,喝完以后唇齒間會留下淡淡的香氣,久久不散。還挺有點像個野性男人,一品難忘。
10.羅斯福啤酒號數
人們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眾說紛紜。從戰后所發現的資料表明,珍珠港事件其實是一場能源戰,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日本因為美國對其實施石油禁運而采取的極端措施。
美國希望通過卡住能源供給來遏制日本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因此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末90%的國內石油需求來自于進口,而其中85%來自于當時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美國。
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亞洲大陸已經進行了四年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
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顯然對美國的遠東利益構成了威脅,然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也使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左右為難,孤立主義分子認為,一方面不能向世界上受戰爭威脅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對侵略國家實行經濟制裁。而且,在英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羅斯福總統被建議不能在太平洋與日本發生軍事沖突,以免今后無法向盟國提供援助,而且這也會導致公眾注意力轉移,無暇顧及希特勒的侵略計劃。
1940年7月,美國通過《出口控制法案》,這正好給羅斯福總統找到了一個報復日本在亞洲肆意擴張的借口。當日軍于1940年9月開始入侵印度支那北部時,羅斯福總統借助該法案對日本實施廢鐵和鋼材出口禁令。不久,他又實行航空燃料和潤滑油禁運,聲稱這些物資只能出口到英國和其他西半球國家。
與此同時,日本人也在思索,并開始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日本軍方,尤其是軍隊高層,自從在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之后,對外交政策施加了很多惡劣影響。同時,軍隊高層也是支持與德國和意大利結盟的主要力量,他們主張延長在中國的戰爭,并進一步向亞洲南部進軍,從而實現其能源自給的帝國夢想。1940年夏天,公爵近衛文磨擔任日本首相。近衛內閣一方面默認軍方在亞洲進一步擴張,另一方面又致力于與美國達成和解。然而,近衛內閣授權軍方占領法屬印度支那基地,并與德、意簽署三國盟約,這使羅斯福總統和國務卿赫爾無法在談判中做出任何讓步。
1940年冬季,英國跨大西洋能源供給線遭到德國潛水艇毀滅性的打擊,美國因此越發關注事態發展。1941年4月,德國攻占了南斯拉夫和希臘,并在克里特島和北非重創英軍。羅斯福總統不得不下令延長美國在大西洋的中立區,并將巡航線進一步向東延伸,以防止希特勒進攻。5月,羅斯福總統宣布進一步增強該地區潛艇追蹤和護航的力度,并調遣太平洋艦隊增援大西洋艦隊,美國因此宣布國家處于緊急狀態,華盛頓因此將支援英國置于無可爭議的重要地位。
東京方面的政策這時也開始左右搖擺。近衛內閣派親美的野村吉三郎為駐美大使,向華盛頓提出一些新的談判要點,國務卿赫爾同意探討這些計劃,然而經過50次秘密會晤,最終仍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美國拒絕就細節展開進一步探討,他們提出談判只有在日本同意“四項原則”的條件下才能繼續進行。日本則認為這四項原則無疑是美國在談判方面所設置的障礙,談判因此陷入僵局。
石油儲備的下降迫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后決策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署了令世人震驚的《日蘇中立條約》,6月,德國開始攻打蘇聯。這些事態的發展最終促使日本軍方高層確信他們不會與蘇聯在偽滿洲國邊境地區發生正面沖突。美國開始停止從東海岸和其他一些港口向日本出口石油。日本政府則開始進行秘密會談,日本軍方高層與近衛首相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向日本天皇提議向亞洲南部繼續擴張,因為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天皇對此也表示同意,于是入侵馬來西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香港地區的計劃開始實施,同時日本還開始著手準備與美國、英國和荷蘭交戰。但是具體的期限并沒有定下來,與美國的談判仍在繼續。
7月24日,在法國維希政府勉強同意之下,日軍占領了法屬印度支那的關鍵要塞。26日,羅斯福總統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所有的資產,同時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可通過許可證貿易方式。英國和荷蘭政府也立即仿效美國政府的做法。歷史文件并沒有說明羅斯福總統對于做出該項決定所蘊涵的內在意義。從羅斯福總統幕僚的備忘錄來看,總統只是試圖通過石油許可證貿易作為外交手段,以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然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則已經使得日本無法像以前那樣支付石油美元。總之,這對于美國政府強硬派而言無疑是一場勝利,他們一直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迫使日本做出讓步。
在如此政治環境之下,日本因此只能動用其石油儲備。歷史學家赫伯特·菲思曾經這樣寫道:“日本沒有任何途徑獲取或者控制石油供給。石油儲備的下降在促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后決策。”
對于美軍而言,羅斯福總統在這個時機做出的決策無疑是種失敗。美國海軍一直在強調美軍在太平洋的劣勢,相對于擁有10艘航空母艦的日本海軍而言,美國航母只有區區3艘。而且美國海軍一直敦促美國應該拖延與日本交戰的時間,因為菲律賓軍事基地的空軍和地面部隊力量尚未得到加強。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也一直向華盛頓發出警告,如果將日本逼入死胡同,日軍將會做出沒有任何暗示的猛烈還擊,因為這是日本人的民族特性。然而羅斯福總統依然堅持認為,盡管有些冒險,但這不會給美國帶來嚴重后果。他的幕僚看似一致的看法更加促使總統認為戰爭依然十分遙遠。即便日本攻打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印度,也絲毫不會影響美國本土安全。
美國對日本實施財產凍結和石油禁運使日本大為震驚。戰后出版的一些歷史記錄表明,日本當時已經陷入絕望。到1941年8月為止,日本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9月份提前召開的御前會議將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10月近衛內閣倒臺,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出任內閣首相。11月5日召開的最后一次御前會議促使猶豫不決的日本天皇對美宣戰,除非在談判最后一分鐘取得外交解決的途徑。
美國割斷了日本的能源供給線,使得日本法西斯狗急跳墻,孤注一擲
日本在談判中佯裝做出讓步,表示同意立刻從印度支那撤軍,然而日本一刻也沒有放棄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戰略,因此美日談判舉步維艱,然而與美國不斷延期的談判正好幫助日軍部署完兵力。11月26日,日本又在印度支那攻占了一些地方,國務卿赫爾對此極為憤怒,在談判中要求日軍完全從中國撤出。
而羅斯福總統與其幕僚則一直通過截取日軍無線電信號,關注日軍的一舉一動。但他們并不知道日軍將會在何時何地采取何種行動。更糟糕的是,美國始終無法破譯日本陸軍和海軍的密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戰爭災難,演繹了一場人間悲劇。對于美國而言,不幸中萬幸的是,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在日軍偷襲的當天正好不在港內。然而對于日本而言,偷襲珍珠港最終表明是一場更大的失敗,它正好給主戰的羅斯福總統找到了對日宣戰的最好借口,他再也不用說服國會以保護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的名義向日本宣戰,而本來對參戰與否猶豫不決的美國人民也立即團結一致加入抗日行列。
珍珠港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皇家海軍的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夏威夷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后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偷襲珍珠港或珍珠港戰役。
11月26日,一支由六條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在日本海軍中將南云中一的指揮下離開日本開往珍珠港。途上艦隊保持徹底的電波靜默。除這六艘航空母艦外日本艦隊還包括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九艘驅逐艦和三艘潛艇。此外還有八艘油輪和兩艘驅逐艦只開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7日早晨,該艦隊的飛機轟炸了歐胡島上所有的美軍機場和許多在珍珠港內停泊的艦艇,包括那里的戰列艦。地面上幾乎所有飛機被摧毀,只有少數飛機得以起飛和還擊。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188架飛機被摧毀,155被破壞,2403美國人喪身。僅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爆炸沉沒時就有上千人死亡。
這次戰斗的第一炮和第一個犧牲者是美國一條驅逐艦對日本的一艘微型潛艇的攻擊。那艘微型潛艇被擊沉。日本一共出動了五艘微型潛艇,它們打算在空襲開始后對美國船只施放魚雷,五艘船后來都被沉,其中只有四艘后來被找到。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只有一人幸存,酒卷和男被俘,他是美國在二戰中的第一個俘虜。
日本參加這次襲擊的航空母艦是赤城號(旗艦)、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和瑞鶴號。這六艘航空母艦一共可以裝載441架飛機,其中包括戰斗機、魚雷轟炸機、俯沖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其中55架被毀。這些飛機分兩波攻擊。南云中將決定放棄第三波攻擊而將主力撤回。
根據當事人報道和后來美國和日本軍方發表的軍事文件襲擊珍珠港的過程如下:
3:42:一美國掃雷艇在檀香山港前發現一個潛望鏡。
6:00:距珍珠港370海里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從370海里外派出18架偵察機飛往珍珠港。
6:10:南云中將得到攻擊的命令后下令第一波起飛。日本艦隊此時位于歐胡島北220海里。
6:20:第一波的183架轟炸機和戰斗機起飛飛向珍珠港。
6:30:一艘美國供給船在珍珠港外發現一艘潛艇。這個發現被傳遞給一艘美國沃德號驅逐艦,一架偵查機被遣往當地。
6:45:沃德號驅逐艦向潛艇發動攻擊。潛艇被擊沉。
6:53:沃德號驅逐艦報告攻擊潛艇。
7:02:位于歐胡島北部的一個雷達站在島被132海里處發現不明飛機。
7:10:雷達站向空防司令部報告發現不明飛機的消息。
7:15:攻擊潛艇的報告到達美軍司令部。與此同時167架第二波日本飛機起飛。
7:20:美軍空防司令部認為不明飛機是從大陸來的B-17轟炸機,他下令雷達站關閉。
7:40:第一波到達歐胡島北岸。
7:49:第一波指揮官下達攻擊令。
7:53:第一波指揮官向南云發送“虎!虎!虎!”的消息報告偷襲成功。
7:55—8:25:由魚雷轟炸機和俯沖轟炸機進行的第一波攻擊。
7:58:美國海軍向所有船只發出警告:“珍珠港受空襲,這不是演習!”
8:00:從美國大陸來的B-17轟炸機和從企業號起飛的偵察機同時到達珍珠港,但他們毫無準備,因此無法插手。
8:02:內華達號戰列艦開始對從右舷攻擊的飛機開火。兩架飛機被擊落。內華達號在尾部受一條魚雷。內華達號是唯一試圖逃出珍珠港的戰列艦,但它多次中彈后不得不在沙灘上擱淺以防止船沉沒。
8:08:KGMB電臺中止其節目號召所有軍人回到他們的崗位上去。
8:10: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前部彈藥庫中彈爆炸,亞利桑那號在9分鐘內沉沒,80%船員陣亡。
8:12:夏威夷最高指揮官沃爾特·肖特向整個太平洋艦隊和華盛頓報告:“與日本的戰斗由一次向珍珠港的襲擊開始。”
8:17:美國驅逐艦海爾姆號是第一艘開始對珍珠港內潛艇攻擊的美國船只。
8:26:檀香山的救火隊報告三人死亡和六人受傷(可能是被防空炮的子彈擊中)。
8:39:一架水上飛機在港內發現一艘潛艇和對它開火。
8:40—9:15:轟炸機的攻擊。
8:40:一艘美國驅逐艦與一艘日本潛艇相撞并開始投深水炸彈。潛艇受傷后上浮。一個地方電臺報道日本空襲。
8:50:第二波攻擊指揮官下攻擊令。
8:54:第二波攻擊開始。54架轟炸機和78架俯沖轟炸機進行攻擊,36架戰斗機保護制空權。
9:00:一艘荷蘭的遠洋輪是第一個參加戰爭的同盟者。
9:15—9:45:俯沖轟炸機進攻。
9:30:港外和島北的船只受到攻擊。
從9:45開始:進攻減弱。
10:00:第一波飛機回到停在島北180海里的艦隊。
11:15:夏威夷總督在電臺中宣布整個夏威夷領地進入戒嚴狀態。
11:46:有人報告日軍在歐胡島登陸。
12:10:美國偵察機飛向島北但未能發現任何敵機或敵艦。
12:40:夏威夷總督和美國總統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戰時法并建立軍政府統治。
13:00:日軍飛行隊隊長與南云中將討論進行第三波攻擊的可能性。
13:30:南云下令返航。
16:25:夏威夷總督簽署戰時法。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越性。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此前日本占領了滿州。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劃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后從年中開始日本開始為這次行動做訓練。
日本計劃的一部分是在襲擊前(而且必須在襲擊前)中止與美國的協商。到12月7日為止,日本駐華盛頓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與美國外交部進行很廣泛的討論,包括美國對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東南亞的反應。襲擊前日本大使從日本外交部獲得了一封很長的電報,并受令在襲擊前(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將它遞交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但大使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打印這篇很長的國書。最后這篇宣戰書在襲擊后才遞交給美國。這個延遲增加了美國對這次襲擊的憤怒,它是羅斯福總統將這天稱為“一個無恥的日子”的主要原因。山本上將似乎同意這個觀點。在日美合拍的電影虎!虎!虎!中他被引用說:“我恐怕我們將一個沉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這句話山本本人可能從未說過,即使如此他似乎的確如此感覺。
實際上這篇國書在日本遞交美國前就已經被美國解碼了。喬治·馬歇爾在讀過這篇國書后立刻向夏威夷發送了一張緊急警告,但由于美軍內部傳送系統的混亂這篇電報不得不通過民用電信局來傳達。在路上它失去了它的“緊急”標志。襲擊數小時后一個年輕的日裔美國郵遞員將這張電報送到美軍司令部。
背景
日本從1941年中開始向東南亞的發展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安,十年來這些國家對日本的發展的不滿頂多局限于遞交外交抗議書,但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對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運輸戰略物資,尤其是鋼和石油。這一步對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威脅,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東南亞的活動,回到談判桌邊。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扎在珍珠港(由于它離日本比美國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對日本是一個直接威脅)也是這個目的。羅斯福認為這個決定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當理查遜上將對這個決定提出抗議時,他將理查遜解雇。但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反應似乎只是加強了日本軍方的決定,占領和利用這個地區。日本的石油產量很小,而提煉的石油的儲藏更少,因此禁運對日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日本政府決定占據亞洲,尤其是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禁運的回答。他們不能假設,假如他們開始行動了,美國會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是山本五十六考慮事前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
他襲擊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的主意是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中的一個戰術步驟。日本資料顯示山本于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后,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后,他被批準開始準備這個行動。日本海軍內部有強烈的反對這樣一個行動的力量。山本威脅,假如這個行動被中止的話,他將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準。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出兵太平洋的決定被批準。在11月的會議上還決定,只有在美國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況下才放棄這次行動。
直接結果
就其戰略目的而言,對珍珠港的襲擊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它的結果遠遠超過了它的計劃者最遠的設想,在整個戰爭史上,這樣的成果也是很罕見的。在此后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后它占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長期影響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徹底的災難。事實上,計劃珍珠港的山本上將本人預言即使對美國海軍的襲擊成功,它不會,也不能贏得一場對美國的戰爭,因為美國的生產力實在太高了。日本的主目標之一是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沒有一艘在港內:企業號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托加號正在圣地亞哥維修。世界各地的海軍和其他觀察家都認為,將美國大多數戰列艦創傷作廢是這個戰役的最大的成果。沒有了這些戰列艦,美國海軍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艦和潛艇,實際上當時美國海軍只有這些艦船了,而這些艦船也是抵抗和后來反擊日本的主要力量。后來證明將戰列艦摧毀的作用遠比預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家動員起來了。它將美國團結起來,一起要戰勝日本,它可能也是后來盟軍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不論當時日本只是擊中了修理蓬還是擊中了航空母艦,對珍珠港的襲擊本身就已經決定了日本戰敗的命運。
歷史意義
這場戰役是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由于日本未能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它只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但即使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看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這次襲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復滅。此后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對珍珠港的襲擊標志著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的轉折點。但世界海軍強國對這一點一直到后來珊瑚島戰役和中途島戰役后才明白過來
11.羅斯福啤酒
羅斯福啤酒的主要產品有三種,即羅斯福6號啤酒、8號啤酒、10號啤酒。關于這個有兩種說法,其一是:6、8、10三個數字代表的并不是酒精含量或麥汁濃度,而只是按照比利時的數字歷法提出的三個不同等級而已,可以理解為基本型、較強、烈性三個級別;
第二種說法是:羅斯福啤酒在出廠前,會將發酵好的啤酒分別熟成6、8、10周,為r6、r8、r10的名字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