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市場格局
國內啤酒行業的格局來看,中國最大的啤酒公司是雪花啤酒。
第二是青島啤酒,第三是百威啤酒,第四是嘉士伯啤酒。
第五是燕京啤酒。
2. 啤酒市場現狀
啤酒行業現在屬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比如本地的啤酒喝一些外資控股集團公司,所以說是魚龍混雜,本地產品的廣告力度還有銷售渠道都不如外資公司,所以經營管理模式很難受,我們一定要在一起把我們自己的品牌做好,大家覺得怎么樣我說的
3. 啤酒市場分析
啤酒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酒精飲料之一,啤酒也是夏天和燒烤的絕妙搭配之一,在喝酒時,我們常常聽到別人叫酒都是來一打啤酒這樣的說法,那么一打啤酒是多少瓶或多少罐呢?
就我國而言,一打啤酒通常為12瓶,一箱一般來說是12瓶,而聽裝啤酒是24瓶,一提為6瓶,一件為24瓶,現在塑料包裝的一包為9瓶。
為什么一打啤酒要以12為單位?
一打啤酒之所以指十二個,因為是一種12個單位的計量標準,即十二進制,它來源于英制單位。
啤酒
啤酒是以麥芽和啤酒花為主要原料,經液體糊化、糖化,再經液體發酵而成。其酒精含量低,含有二氧化碳,營養豐富。它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低分子糖、無機鹽和各種酶,這些營養物質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和利用。
啤酒中的低分子糖和氨基酸易于消化吸收,在體內產生大量熱能,因此啤酒常被稱為“液體面包”。啤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精飲料,消費量僅次于水和茶。啤酒是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的,啤酒是根據英文啤酒翻譯成中文的“Beer”,英文啤酒叫“Beer”,至今仍在使用。啤酒是由麥芽、啤酒花和水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一種低酒精酒精,充滿二氧化碳。
中國的啤酒行業確實有一些優勢,但是在分析了中國啤酒行業的市場結構和競爭水平之后,就不那么樂觀了。雖然中國已成為啤酒生產大國,但還沒有達到啤酒強國的水平。要實現從啤酒生產大國向啤酒強國的質量轉型,必須認真正視和解決當前啤酒行業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現象和問題。
4. 啤酒行業格局
清源啤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86年,當時的清源啤酒由泉州酒廠和泉州啤酒廠合資而成,在一些年紀稍長的泉州人的記憶中,那時市面上的啤酒除了惠泉就是清源,清源啤酒的銷量與惠泉不相上下。
1993年,泉州中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香港中策集團啤酒有限公司合資建立泉州中策啤酒有限公司,主打品牌為清源啤酒,主要銷售區域在泉州范圍內,銷售大約2萬噸左右,最好時銷售曾達到10萬噸,勢力范圍甚至擴張到泉州周邊的漳州等地區。但在惠泉、雪津以及青啤的圍攻下,清源啤酒節節敗退。2000年,香港中策集團將所持的60%股權轉讓給了日本朝日啤酒公司,公司名稱變更為福建泉州清源啤酒朝日公司,在福建的啤酒企業中,清源啤酒開了與國際啤酒巨頭聯袂的先河。
然而,好景不長,朝日啤酒公司入主清源啤酒后,由于水土不服,2005年2月,其所持的60%股權被香港晶磊公司收購,另外40%仍由中僑集團持有,同年7月,公司名稱變更為泉州清源啤酒有限公司。這種格局延續到今年2月8日華潤雪花到來之前。
收購后,雪花啤酒將可能把主要市場目標集中在廈漳泉閩南三角洲地區。清源啤酒現在生產能力為每年11.8萬噸。華潤表示,將投資6500萬元進行技術提升后,3年后有望將產能擴建至28萬噸。今后雪花將借助僑鄉泉州市的優勢,進一步擴張雪花品牌在福建省的市場地位,同時配合東莞15萬噸新建廠房開始試驗投產,華潤雪花為擴張華南已建立了穩固的基礎。
5. 啤酒市場格局圖
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消費升級的時代,任何快消品都應該具備消費升級的基礎,所以圍繞著消費升級營銷啤酒,才是真正的營銷法則。可以看到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啤酒,啤酒定價也是不一樣的。大家已經不滿足于普通啤酒帶來的口感了,普通啤酒的麥上的價格也非常低,所以在質量上要有更高的追求,比如說鮮啤,比如說黑啤,還有精釀啤酒。啤酒的差異化非常大,品類也非常多,當啤酒大的品類銷量下滑的時候,細分品類的市場也就迎來了春天。所以要研究好細分品類,才能夠帶來更好的銷量,對于啤酒而言,這就是消費升級。
在營銷方面也要針對不同的季節以及不同的活動來進行營銷。按照價格將啤酒劃分區間,并且針對你的用戶群體采用相對應的,主要銷售方式。比如說你針對的是學生,他們的就不能夠選擇價格太高的產品,所以你需要以價格低的啤酒打開市場,并且有一定量的升級,讓大家能夠看到價格比較高的啤酒。然后寫上,能夠讓學生群體接受的標語,制作一些活動,比如贊助足球賽、贊助籃球賽這種方式。
另外你還可以去一些酒吧,在世界杯期間進行宣傳,酒吧在世界杯期間對于啤酒的需求量是非常高的,啤酒這個時候滿足了大家對于聚會消費場景的使用,在宣傳方面你也要更側重于朋友之間的聚會。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在同樣的場景下購買。
6. 啤酒市場現狀分析
3月29日晚間,青島啤酒披露2019年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279.84億元,同比增長5.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52億元,同比增長30.23%;實現基本每股收益1.37元。公司擬向股東每股派發現金紅利0.55元。青島啤酒以人民幣1637.72億元的品牌價值繼續保持中國啤酒行業品牌價值第一。
保持啤酒中高端競爭優勢 開拓“啤酒+”新業務領域
年報顯示,2019年,公司主品牌青島啤酒共實現銷量405.1萬千升,同比增長3.49%,其中“奧古特、鴻運當頭、經典1903、純生啤酒”等高端產品共實現銷量185.6萬千升,同比增長7.08%,保持了在國內啤酒中高端產品市場的競爭優勢。
據悉,在繼續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啤酒主業的同時,青島啤酒發揮創新性思維,整合平臺資源積極開拓“啤酒+”新業務領域,開發生產了以王子海藻蘇打水為代表的海洋健康飲品等新產品,打造與主業互補的多業態共贏共利生態圈,為長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多措并舉產品結構 調整提升盈利能力
報告期內,青島啤酒發揮覆蓋全國主要市場的網絡布局優勢,以體育營銷、音樂營銷、體驗營銷為主線持續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公司加快了營銷創新和渠道創新,加大數字化營銷工作力度,不斷完善“網上超市+官方旗艦店+授權分銷專營店+微信商城”的立體式電商渠道體系,多渠道滿足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和消費體驗。在國際市場,公司加強國際品牌傳播與推廣,通過重點市場推廣、贊助體育、音樂、美食文化營銷等舉措,強化品牌觸達,提高品牌活躍度,持續強化青島啤酒高端品牌識別,樹立“中國質造”高端形象,繼續擴大青啤海外市場覆蓋范圍。
對于未來發展,青島啤酒將繼續加快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繼續推進“青島啤酒主品牌+嶗山啤酒第二品牌”的品牌戰略,開發特色差異化產品,加快向聽裝酒和精釀產品為代表的高附加值產品轉型升級,保持公司在國內中高端市場的領先地位。
7. 啤酒市場格局調研
首先,工業啤酒是個廣泛的概念,任何大型的酒廠都會使用大規模的工業化設備進行生產,精釀酒廠亦是如此,所以說用工業啤酒形容一種啤酒風格有些不恰當。 Adjunct Lager是國際上對于我們口中的“工業啤酒”一個明確的定義,Adjunct并沒有工業的意思,而是助劑、添加劑的意思,工業啤酒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原料中添加了麥芽替代物大米、玉米、淀粉等由于這些啤酒都是下發酵的拉格啤酒,再加上這種風格誕生于美國,我們姑且稱之美式工業拉格。
以上說的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下面我們就聊聊工業拉格的歷史。不過我們多說點,從真正的拉格啤酒開始說。
誕生在歐洲的拉格啤酒
16世紀,巴伐利亞的僧侶們為了避免夏日高溫對釀酒產生不良的影響,開始把啤酒放入清涼的地窖或是巖洞之中美之名曰“貯藏”啤酒也就是拉格,盡管在19世紀啤酒酵母才被發現,那個時候人們還不知道什么是上發酵和下發酵,但未來會改變是啤酒世界格局的拉格啤酒釀造法就這樣誕生了。
19世紀40年代,德國巴伐利亞的啤酒釀造師把這種在工藝帶的捷克的皮爾森,馬上當時的 Bürgerbrauerei酒廠就生產出世界上最早的黃金啤酒——皮爾森啤酒,隨著制冷的設備的出現這質量穩定、不易變質適合大規模工業生產和運輸的啤酒大行于世。那時正逢鐵路剛剛問世不久并迅猛發展的年代,隨著交通方式的進步,很快皮爾森啤酒和皮爾森釀造法便在整個中歐普及開來。
這種啤酒還有一個優點,隨著玻璃制品在人們生活中的普及,透明酒杯中那些渾濁的愛爾啤酒在當時不怎么討喜,相比之下酒體清澈,呈現金黃色澤的拉格啤酒則更受到人們的歡迎。
美國的“創新”拉格
之后這種在歐洲流行的啤酒被移民們帶到了美國,可是在美國的這些新移民怎么也釀不出歐洲的原汁原味,最后他們發現歐洲的大麥蛋有非常好的層次感,很強的麥芽香,而美國的麥芽就顯得單調干脆了很多,這下麻煩了,在當時無論是運輸條件和農業技術在美洲大陸想鼓搗出歐洲大麥都是件不可能的任務。
不過美國人馬上就想到沒大麥不是還有別的淀粉作物么?我們美國什么種的最多?玉米啊!于是玉米就成為了美國啤酒主要的淀粉源,不過美國人馬上就發現除了玉米,大米也能加入到啤酒之中,最后甚至直接開始加淀粉了,就這樣美國特色的拉格啤酒就誕生了。
這種啤酒遠遠被沒有歐洲的啤酒好喝,因為玉米或是大米只能提供發酵出酒精的糖,而不能提供啤酒真正的麥芽味,最初酒商只能靠摻上一些大麥殼來添加香氣,而現 在隨著科技的進步隨便加上一點香料添加劑就搞定了。之后隨著美國酒廠的逐漸壯大,這種低廉的啤酒迅速的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
我們的工業啤酒
啤酒在十九世紀末啤酒隨帝國主義洋槍洋炮一起來到了中國,我國最早建立的啤酒廠是1900年由俄國人在哈爾濱開辦的烏爾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也就是現在的哈爾濱啤酒,青島啤酒的前身也在1903年英國和德國商人的合作下創立。1949年前,我國只有七、八個啤酒廠,絕大多數由外國人所控制,酒花和麥芽主要從國外進口,啤酒的銷售對象也主要是在華的外國商人及軍隊,還有一部分“上層社會”的人士。普通老百姓幾乎無法享受。
也就是說啤酒這個舶來品剛剛到中國的時候還是遵循著歐洲的傳統工藝生產的,在中國怎么歐洲的啤酒怎么就變成了“美國味”了呢?
這還要說到改革開放,1979年后的十年我們啤酒業得到了真正的大發展,我國的啤酒工業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續增長。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啤酒工業的經濟效益更加重視,啤酒工業的規模按照國際上的慣例,開始向大型化,集團化方向發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廠被大型啤酒廠兼并,大型酒廠被集團兼并,隨著國際市場上百威和嘉士伯等集團搶占市場份額戰火蔓延到了中國,一些被收購下的酒廠也開始為利益來降低成本擴大生產。這時候采用美國人的這種“先進”工藝,最適合不過了。
不過現在的工業拉格不僅僅在淀粉源上來降低成本,啤酒花浸膏的加入,再加上生產后期人工充氣來用氣泡掩蓋啤酒花的不足和大范圍的縮短釀造時間等等。
8. 啤酒市場趨勢
按目前消費趨勢和行業發展來看,我國啤酒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增長,啤酒被譽為朝陽產業,而消費者的消費也轉向更加健康的飲酒方式。但是,目前我國啤酒產業還是大而不強,啤酒工廠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生產,啤酒工廠的員工在待遇和發展空間以及整體素質上還屬于相對過低,特別是年輕人有點文化和報復的那種人,在啤酒企業呆的時間都很短就跳槽轉行走了,本人認識的一些朋友都屬于這個情況,當然也有堅守下來的而發展很好的。
白酒產業,是我國傳統產業,而且白酒文化是源源流長,特別是一些白酒企業的利潤相當可以觀。但是,白酒目前受到國家宏觀政策和消費者轉移的威脅。不過,白酒企業整體上還是可以。
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新的銷量大王,而四川區域公司為其全國較好的公司,整體上還是不錯。這個還看個人的情況撒。邛崍的小型白酒廠——在邛崍的白酒在全國的名氣有但是名聲還一般,因為出了幾次問題,而四川的白酒在全國都牛,好象有800個億,而宜賓就有400多個億哦。
呵呵,這些看法僅供參考。
9. 啤酒市場競爭格局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般酒水業務員的待遇較高一些。
飲料主要在社區便利店、超級賣場、特殊通路(指學校與網吧等)等場合銷售,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格局與市場占有率,相對競爭不是那么激烈,消費者很少有專一為了一瓶某產品的飲料而不選擇其他品牌的飲料;況且目前飲料市場產品比較豐富,茶飲料,果汁飲料,涼茶飲料等等; 啤酒就不然,啤酒就一種,國產也好,進口也罷,啤酒就是啤酒,與啤酒競爭的酒類只有白酒,而且啤酒的主要消費場合涉及很廣,社區便利店,餐飲,夜場,KTV,超級賣場等等,對員工的談判協調能力要求也不一樣,相對工作難度與社會交際各方面能力都有關系;因此,啤酒業務員的工資薪水要比飲料的高!10. 中國啤酒市場格局
第一:5大巨頭開始提價。提價表現在大家對原有產品整體性的提價,主要發生在2018年的年初這個階段。
第二:調整產品結構。包括青島、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個企業都在不斷的推出新的高端產品。
百威從全世界拿到中國來了20多個高端品牌。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羅納、美國的一些經典啤酒品牌鵝島等,還代理了韓國的蘭賣、日本的三寶樂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過勇闖天涯的升級版,還有黑石系列、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產品。
同時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換方式,把喜力中國的業務拿到了自己的報表之內,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結構。
青島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奧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產品。
第三:巨頭品牌在國內開始進行產能優化。產能優化的集中表現是關閉一些小亂差的工廠。雪花啤酒關閉了20~30家工廠,青島啤酒也關閉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過程中,已經關掉了十幾家的落后產能。這種關閉對行業來說不是利空,而是一種優化產能的利好。
巨頭企業在一邊關閉工廠的同時,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廠。一般關停的工廠都在5萬噸之下或者10萬噸之下,新建的工廠大概都在百萬噸級。這種大規模的現代化工廠,更能夠體現成本和效率上的優勢。
(三)
啤酒行業還有一個重要板塊就是進口啤酒。
進口啤酒從2011年的6.7萬噸一路增長到2018年達到了80萬噸,用了8年的時間增長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時候,進口啤酒里邊的主力軍是德國啤酒,大概占據了50%。從2015年開始,進口啤酒發生了格局上的變化,德國啤酒統治地位開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頭品牌的進口啤酒,巨頭品牌的進口啤酒主要體現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羅娜,還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還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從2018年到2019年看,進口啤酒開始發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兩個主要原因是:第一巨頭品牌開始嘗試國產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開始了國產化。第二個因素是進口啤酒不像進口紅酒,因為進口啤酒有著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藝原料,包括設備,它的通用性比較強,進口紅酒它受制于原料和產地的因素,所以是進口紅酒在中國可以占到統治地位。但是進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藝、設備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強,所以有著天然的瓶頸和天花板。
目前來看進口啤酒的占據行業大概3%的份額,這一點位已經開始成為天花板。
但是進口啤酒有幾個特點:
第一全部是高端產品,因為它受制于運輸等成本環節的制約,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產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產品。特色產品就是與國內的主流品牌有差異的產品。
正是這兩點幫助進口啤酒打開了中國消費市場,也讓消費者接觸到了不同類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顏色、花色的啤酒。進口啤酒教育了消費者,讓消費者不再單一的去消費一個口味的產品。再是讓消費者認知到啤酒消費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也就培育了兩塊市場,第1塊就是國內啤酒的跟隨,包括青島、雪花、燕京等國內企業開始在產品研發上去靠近進口啤酒。
舉個例子講,在2014年之前,國內品牌很少去做白啤這個品類,但是到今天我們發現所有的巨頭品牌都開始推白啤這個產品。
跟進和模仿,也幫助國內的品牌實現了產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讓消費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場的多元化和個性化。
(四)
與此同時,也推升了精釀啤酒這個模塊。目前來看,精釀啤酒的總規模并不大,總產量的占比大概不超過1%。
但是品牌眾多,在精釀啤酒領域里邊玩家非常多。國內統計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釀啤酒企業。
目前,精釀啤酒領域非常活躍。自2010年左右,一幫受國外留學經歷,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群回到國內,從“因為喜歡所以熱愛”的角度開始,從發燒友的身份開始探索精釀啤酒,到2019年,國內的5大巨頭也全部進入了精釀這個行業領域。
精啤在產品研發上推出的IPA,包括皮爾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產品。在精釀品類里邊,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經在廣西和福建建立了專門的精釀啤酒生產線,百威啤酒在武漢專門建設了一條國內比較先進的精釀啤酒車間。
關于精釀啤酒定義和標準這兩年一直有著爭議,現在來看主流的聲音還是按照美國BA的標準去定義的,也就是包括從規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嚴格的定義。美國精釀它強調的是獨立自主,同時他也強調了小而美的角度。認證機構就是美國的精釀協會--BA。只有加入了這個機構或者是受到機構認證的企業生產的啤酒在美國才叫精釀啤酒。但是在中國還沒有這么一個權威機構,或者是由這么大的一個團體去認證,或者去鑒定哪個品牌是精釀啤酒。出現了國內無論大小啤酒企業都在做精釀,也沒有人說哪一個產品是精釀哪一個產品不是精釀。
如果區別一下中國和美國的精釀市場的話,美國是協會的認證制,中國現在和未來的幾年,在沒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團體或者協會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國是認證制,中國是認可制。
當然,在這種中國式的認可制背景之下,也會有一些魚龍混雜。就是說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品牌都能夠用精釀啤酒通用品牌,因為沒有人來說不可以用,這會產生意外的影響。會出現各個企業都在努力去做產品的研發,從消費者的需求角度去應對市場的多元化。
(五)
從現在的信息和數據來看,我感覺未來一兩年之內的中國啤酒行業會發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從價格戰向價值戰去轉移:過去中國啤酒市場的爭奪充滿著資本的味道。也就說大家為了爭奪份額,一方面進行快速收購,同時也進行著激烈的價格戰。行業內,甚至民間也經常說,啤酒賤如水,我覺得這句話是對應過去特定時期的標簽,但是未來會發生變化。
目前資本收購的窗口期已經關閉了,沒有可以收購的標的了,五大巨頭已經占據了83%的份額。大魚吃小魚時代已經過去了,既然份額的穩定性已經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搶份額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不約而同的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國啤酒短期之內行業格局的變化不會太大:因為5大巨頭里邊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國資,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資。目前為止這兩支隊伍之間的格局變化都不會太大,行業格局趨于穩定。
第三未來在向中高端轉移的同時,市場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頭部市場的高度碎片化表現在用單一品牌或者單一的品種、品類去統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時候,已經不太可能了,因為頭部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和多變化已經開始,企業很難用一個單一品牌或單一品類去應付。
第四強者更強,尾部更大:所謂的強者更強,巨頭品牌的體量、巨頭品牌的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大,但是會很溫和的前進。也會形成大量的小眾品牌群,包括像精釀啤酒或者是以進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眾品牌群。未來不排除中國市場會有上萬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釀啤酒企業。
從國家政策的層面,啤酒行業已經解除了行業限制,也已經把行業準入的門檻拉低了。未來不排除從尾部角度誕生更多的小眾品牌,這些小眾品牌會依托某一個城市甚至某一個或幾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