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大名將
1.陳奇瑜,字玉鉉,明末抗擊李自成起義軍的重要將領。崇禎五年,陳奇瑜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負責鎮壓農民起義軍甚力,名噪關陜。七年,擢為總督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軍務,進馳均州,調集諸將圍擊各路起義軍。曾一度將李自成困于車箱峽。
2.陳武,字子烈,人,東漢末年孫策、孫權部下的猛將。陳武年輕時儀表堂堂,跟隨孫策征戰江東,因戰功封為別部司馬,后來在孫權部下任職。由于陳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孫權,下至鄉里的敬愛。陳武又屢建戰功,每戰皆所向無前,封為偏將軍。建安二十年在合肥戰役中,張遼奇襲孫權,陳武戰死,孫權對此十分哀痛。被陳壽盛贊為“江表之虎臣”。
3.陳俊,字子昭,東漢開國名將,云臺二十八將之一。陳俊一開始跟隨劉嘉,后經劉嘉推薦投奔劉秀。參加了剿滅河北農民軍、平定關東劉永、董憲、張步等割據勢力的作戰。歷任強弩將軍、強弩大將軍、太山太守、瑯邪太守。先后受封為新處侯、祝阿侯。
4.陳顯達,南北朝時期南齊名將。陳顯達是南齊將領,驍勇善戰、威名赫赫,有著杰出的軍事才能。他奉蕭道成之命,先后平定益州平亂、南陽之戰、隔城之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陳顯達的威名,令敵人聞風喪膽。
5.陳到,字叔至,汝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自豫州隨劉備,名位亞于趙云,以忠勇著稱。章武三年,以護軍屬李嚴鎮永安。建興四年,李嚴移屯江州,留到督永安,遷征西將軍,封亭侯。
6.陳玉成,太平天國名將。陳玉成驍勇善戰,與李秀成并為太平天國后期最重要的兩大將領,被封英王。陳玉成兩眼下有痣,遠望如四眼,胡林翼說:“賊中精銳,只四眼狗一支耳,其他何足慮耶!”陳玉成與李秀成先后摧毀清軍的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緩解了天京的壓力。但1862年為太平天國叛徒奏王苗沛霖誘騙中計,解送清營。終年26歲。
7.陳湯,字子公,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奔襲三千里滅北匈奴,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結束匈奴南北分裂局面,穩定漢朝西北邊疆,為漢王朝立下一大奇功。陳湯也是整個漢朝唯一一個攻殺匈奴單于的名將,“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是他給漢元帝的奏章里的話。
8.陳化成,字業章,號蓮峰,清朝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陳化成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任福建水師提督,后改任江南提督,在鴉片戰爭時期保衛吳淞,與英國侵略軍力戰,英勇犧牲殉國。
9.陳璘,字朝爵,號龍崖,明代將領、抗倭英雄。陳璘先于嘉靖末年屢平廣東賊兵,萬歷二十六,陳璘出征朝鮮,于露梁海戰中痛擊日軍,大敗石曼子(島津義弘),立下援朝第一功。萬歷二十八年,參與播州之役,先擊破楊棟梁軍,后殲滅四牌、七牌賊軍,攻破青龍囤,致使楊應龍自焚。晚年又平定苗民,為邊境治安立下功勛。
10.陳慶之,字子云,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名將,南梁三杰之一。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于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眾心的儒將。大通元年,44歲的陳慶之初次帶兵,戰渦陽取得大勝。中大通元年,陳慶之率兵7000人攻北魏,從铚縣至洛陽,前后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打敗北魏數十萬大軍,所向無敵,一直到攻入北魏首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