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是食品。酵母是一種微生物。酵母(拼音:中國大陸:jiàomǔ、臺灣:xiàomǔ;注音:中國大陸:ㄐㄧㄠA ㄇㄨˇ、臺灣:ㄒㄧㄠA ㄇㄨˇ;英文:Yeast)是非分類學術語,泛指能發酵糖類的各種單細胞真菌,不同的酵母菌在進化和分類地位上有異源性。酵母菌種類很多,已知的約有56屬500多種。
一些酵母菌能夠通過出芽的方式進行無性生殖,也可以通過形成孢子的形式進行有性生殖。酵母經常被用于酒精釀造或者面包烘培行業。目前已知有1500多種酵母,大部分被分類到子囊菌門。酵母菌屬兼性厭氧菌。
擴展資料
用于釀造啤酒的酵母菌,根據發酵類型的不同,主要分為兩大類:愛爾酵母(aleyeast)與拉格酵母(窖藏酵母)(lageryeast)。
愛爾酵母發酵期間會慢慢上升至啤酒表層,因此又稱頂層發酵酵母(topfermentingyeast)。
最常用的愛爾酵母為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
由愛爾酵母發酵的啤酒有:愛爾啤酒、麥啤、司陶特(stouts)等。
拉格酵母(窖藏酵母)用于底層發酵(bottomfermentation)。
與頂層發酵方法相比,底層發酵往往采用較低的發酵溫度,發酵時間較長。
到發酵末期,酵母菌下沉于酒桶底部,由此啤酒酒色也較為透明。
卡爾斯博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是一種典型與比較常用的拉格酵母(窖藏酵母)之一。
現在,愛爾酵母與拉格酵母(窖藏酵母)已被重新歸類于S.cerevisae菌屬。
此外,還有許多種類的酵母菌應用在酒精釀制中,以適應不同工藝與口感風味上的需要。
目前。
各種各樣的育種技術被引進到優良菌種的選育中;基因工程菌技術的加入,賦予了酵母菌自然菌種所不具備的新特性。
有研究稱,轉入黑曲霉菌葡萄糖淀粉酶基因的酵母工程菌,能夠更高效的分解利用原來中的淀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酵母
的酵母產品屬于食品,不是食品添加劑。具體依據如下:
1、國家將酵母列為“其它食品”并發QS證。酵母QS證書號QS。(按國家生產許可證編號規則:食品是QS+12位阿拉伯數字,食品添加劑是XK+10位阿拉伯數字組成)
2、國家標準GB2760《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的附錄F(食品分類系統)明確規定,酵母的食品分類號為16.04。
酵母在添加劑中上的使用分:活性酵母與非活性酵母,活性酵母主要為生物膨松劑,非活性酵母及其加工的衍生物主要為營養強化劑,調味料,營養培養劑等
難怪呢,說真的這個東西是個真菌類的生物,作為益生菌,同時酵母菌也是每個食品必檢的指標,因為酵母菌含量高同時危害身體。
你說的面包酵母他是作為生物菌利用面粉等營養物質進行繁殖,同時產生二氧化碳等氣體,從而達到膨化、膨松的效果。
這個歸類真的很難,因為他不是一個物質,而是很多營養的集合體,是個完成的生物。
哈哈哈哈哈哈,我是一名廚師做面食的,你們自己都分不清楚哈哈,
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又稱釀酒酵母或者出芽酵母。面包酵母是與人類關系最廣泛的一種酵母,不僅因為傳統上它用于制作面包和饅頭等食品及釀酒,在現代分子和細胞生物學中用作真核模式生物,其作用相當于原核的模式生物大腸桿菌。面包酵母是發酵中最常用的生物種類。面包酵母的細胞為球形或者卵形,直徑5C10μm。其繁殖的方法為出芽生殖。
釀酒酵母是第一個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真核生物,測序工作于1996年完成。
釀酒酵母的基因組包含大約1200萬堿基對,分成16組染色體,共有6275個基因,其中可能約有5800個真正具有功能。據估計其基因約有23%與人類同源。酵母基因組數據庫包含有酵母基因組的詳細注釋(annotation),是研究真核細胞遺傳學和生理學的重要工具。另一個重要的釀酒酵母數據庫由慕尼黑蛋白質序列信息中心維護。
在釀酒酵母測序計劃開始之前,人們通過傳統的遺傳學方法已確定了酵母中編碼RNA或蛋白質的大約2600個基因。通過對釀酒酵母的完整基因組測序,發現在12068kb的全基因組序列中有5885個編碼專一性蛋白質的開放閱讀框。這意味著在酵母基因組中平均每隔2kb就存在一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即整個基因組有72%的核苷酸順序由開放閱讀框組成。這說明酵母基因比其它高等真核生物基因排列緊密。如在線蟲基因組中,平均每隔6kb存在一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在人類基因組中,平均每隔30kb或更多的堿基才能發現一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酵母基因組的緊密性是因為基因間隔區較短與基因中內含子稀少。酵母基因組的開放閱讀框平均長度為1450bp即483個密碼子,最長的是位于XII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功能未知的開放閱讀框(4910個密碼子),還有極少數的開放閱讀框長度超過1500個密碼子。在酵母基因組中,也有編碼短蛋白的基因,例如,編碼由40個氨基酸組成的細胞質膜蛋白脂質的PMP1基因。此外,酵母基因組中還包含:約140個編碼RNA的基因,排列在XII號染色體的長末端;40個編碼SnRNA的基因,散布于16條染色體;屬于43個家族的275個tRNA基因也廣泛分布于基因組中。
序列測定揭示了酵母基因組中大范圍的堿基組成變化。多數酵母染色體由不同程度的、大范圍的GC豐富DNA序列和GC缺乏DNA序列鑲嵌組成。這種GC含量的變化與染色體的結構、基因的密度以及重組頻率有關。GC含量高的區域一般位于染色體臂的中部,這些區域的基因密度較高;GC含量低的區域一般靠近端粒和著絲粒,這些區域內基因數目較為貧乏。Simchen等證實,酵母的遺傳重組即雙鏈斷裂的相對發生率與染色體的GC豐富區相耦合,而且不同染色體的重組頻率有所差別,較小的Ⅰ、Ⅲ、Ⅳ和Ⅸ號染色體的重組頻率比整個基因組的平均重組頻率高。?
酵母基因組另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含有許多DNA重復序列,其中一部分為完全相同的DNA序列,如rDNA與CUP1基因、Ty因子及其衍生的單一LTR序列等。在開放閱讀框或者基因的間隔區包含大量的三核苷酸重復,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因為一部分人類遺傳疾病是由三核苷酸重復數目的變化所引起的。還有更多的DNA序列彼此間具有較高的同源性,這些DNA序列被稱為遺傳豐余(genetic redundancy)。酵母多條染色體末端具有長度超過幾十個kb的高度同源區,它們是遺傳豐余的主要區域,這些區域至今仍然在發生著頻繁的DNA重組過程。遺傳豐余的另一種形式是單個基因重復,其中以分散類型最為典型,另外還有一種較為少見的類型是成簇分布的基因家族。成簇同源區(cluster homology region,簡稱CHR)是酵母基因組測序揭示的一些位于多條染色體的同源大片段,各片段含有相互對應的多個同源基因,它們的排列順序與轉錄方向十分保守,同時還可能存在小片段的插入或缺失。這些特征表明,成簇同源區是介于染色體大片段重復與完全分化之間的中間產物,因此是研究基因組進化的良好材料,被稱為基因重復的化石。染色體末端重復、單個基因重復與成簇同源區組成了酵母基因組遺傳豐余的大致結構。研究表明,遺傳豐余中的一組基因往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理功能,因而它們中單個或少數幾個基因的突變并不能表現出可以辨別的表型,這對酵母基因的功能研究是很不利的。所以許多酵母遺傳學家認為,弄清遺傳豐余的真正本質和功能意義,以及發展與此有關的實驗方法,是揭示酵母基因組全部基因功能的主要困難和中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