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為什么名人輩出?紹興名人輩出是由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相對良好的經濟、社會、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
紹興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魚米之鄉。這里名人薈萃,互相影響、上下傳承,后繼有人,所以名人輩出。今天介紹幾位紹興名人,排名不分先后。
周子禎(1904—1972),浙江省諸暨人,開國少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軍事工業局工務處處長,兵工廠政委等職。
抗戰時期,曾任山西工人武裝自衛隊副主任,第一縱隊隊長,第21團團長,山西新軍總指揮部供給部部長等職。在晉中平川開展游擊戰,曾趁祁縣北關敵織布廠守備空虛時,率部夜襲工廠,斃俘10余名廠警,繳獲了大批軍用布匹、線毯,解決了部隊3000多人兩冬一夏的被服,由此建立了工衛旅被服廠。在晉東南反“掃蕩”中,參與南安、東莊、北左、北胡家堡等戰斗;在晉西北反頑戰役中,繳獲敵電臺、機器、被服等大批軍用物資。反頑勝利后,調任新軍總指揮部供給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呂梁軍區后勤部部長兼供給部部長,西北軍區后勤部副部長兼供給部部長等職,參與組織晉綏和西北解放戰場后勤供給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西南軍區西安留守處主任,解放軍總后勤部運輸部第二副部長,軍需生產部副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沙風(1918—2013),原名呂濟人,紹興新昌縣人,開國少將。1937年先后入陜北公學、抗大學習。
抗戰時期,曾任熱河第1游擊隊參謀,八路軍蘇皖縱隊第1團副團長,新四軍第3師9旅25團團長,新四軍第4師參謀處處長等職。參加過淮北反“掃蕩”,山子頭戰役和對日攻勢作戰。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第9旅團長,華東軍區、蘇北兵團第2縱隊6師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5師副師長,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21軍62師副師長等職。參加過宿北、南臨戰役和膠東保衛戰;參加過漣水、淮海、渡江等戰役戰斗。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華東特種兵縱隊戰車師副師長,坦克第2師師長,裝甲兵技術部部長,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裝甲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1964年晉為少將。
錢之光(1900—1994),浙江諸暨人,新中國紡織工業主要領導人之一。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對外貿易總局局長,“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主任,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處長(少將軍銜)等職。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國家輕工業部部長等職,為新中國現代紡織工業的奠基人。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曾任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北大校長等職。
馬寅初(1882—1982),浙江嵊州人,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新中國成立后,曾歷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北大校長,浙江大學校長等職。有“中國人口學第一人”、“最美奮斗者”之譽。魯迅(1881—1936),紹興市柯橋區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紹興名人還有很多,補充吧。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紹興的名人確實非常多。
大家都知道的魯迅,是紹興人。其實,周恩來祖籍也是紹興。
類似魯迅、周恩來這種名人,紹興真的有很多。
紹興作為一個小城,出名人的原因大體如下:
第一,重視教育。
從明清開始,紹興人是比較重視教育的,文人非常多。
明代還出過王守仁這種大儒,清代的著名文人也很多。
紹興的文化氛圍很濃,從魯迅身上就可以看出來。
魯迅從小讀四書五經,他的老師雖沒什么名氣,但教學還是非常認真的,一絲不茍。
當時家境稍微好一些人家,一般都讓孩子去讀書,甚至農民家庭也不例外,這是其他地方沒有的現象。
第二,地方較為富裕。
浙江多山,山區經濟比較貧困,然而紹興則在平原,屬于魚米之鄉,物產豐富。
當地的農民只要有幾畝自己的土地,養活一家老小還是問題不大的。
而且商業發達,做生意的人眾多,收入也不錯。
魯迅的鄰居豆腐西施僅僅靠賣豆腐,也能一家生存,可見地方的富裕程度。
人一旦不愁溫飽,就會容易有其他追求,出現名人就很容易理解。
第三,紹興人敢闖。
在清末,全國各地的師爺有一半是紹興人。
紹興人作為幕僚,同老爺在全國各地上任,就為自己賺錢。
在那個年代,老百姓平時不愿意離開家的,一些地方都要餓死了也不出來討飯。
像紹興人這種敢闖的,還真的是不多。
第四,紹興人精明。
資料中這么寫:清代流行過這樣一句話,“無紹不成衙,無徽不成當”,說當時衙門里的幕僚主要由紹興人擔任,紹興人天生聰明且擅文辭,又素有讀書之風氣,但走上功名之途的成功者畢竟是少數,許多人只能選擇入幕,再加上老鄉之間互相提攜與幫助,不止是師爺,官府里很多打雜跑腿的事,都由紹興人包攬了下來。這些依靠官府為生的胥吏,其實也就是廣義的“師爺”。日子一長,“紹興師爺”的名聲便傳開去了。
自然,這未必是什么好話。因為清代的師爺可不是什么好職業,多是老百姓和官員的中間人,主要負責行賄受賄已經處理具體的事務。
由于老百姓接觸不到官員,往往接觸到的都是師爺,就將怒氣發泄到師爺身上,師爺的名聲就很不好。
然而,這種幕僚卻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一定要最夠精明上下左右都混的圓滑才行。
你認為民國第一才女是誰?
楊絳
我曾經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的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我們仨》
楊絳(1911—2016),江蘇無錫人,本名楊季康,作家作家,翻譯家。
楊絳1928年因清華大學在南方沒有名額而入讀蘇州東吳大學,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于此認識錢鐘書,并在1935年于錢鐘書結婚。1938年先后擔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2011年,被查出患有心衰,2016年,逝世于北京協和醫院,享年105歲。
代表作品:《洗澡》、《我們仨》等。
丁玲
我總愿意有那么一個人能了解我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愛,那些體貼做什么?
——《莎菲女士的日記》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作家。
丁玲自幼喪父,從小受母親主張婦女獨立自強的思想影響,閱讀各種書籍。1922年初到上海,結識翟秋白,并由翟秋白介紹入讀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與胡也頻結婚。丁玲于1927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夢珂》,而后又接連發表數十篇小說。1951年,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獲得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1986年,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
代表作:《在黑暗中》、《自殺日記》等。
冰心
快樂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壓城的烏云,這不同的云彩,在你身命的天邊重疊著,“在
夕陽無限好”的時候,就給你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霞》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詩人,作家,翻譯家。
冰心7歲時就讀過《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1918年,冰心入讀協和女子大學,并在此期間著有《斯人獨憔悴》,《繁星?春水》等作品。1919年,在《晨報》上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第一次使用“冰心”這個筆名。1929年,與吳問藻結婚,婚后隨丈夫到歐美游學。1951年,冰心因文化大革命被抄家。1999年于北京逝世。
代表作品:《繁星?春水》、《關于女人》等。
蕭紅
逆來順受,你說我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以為得意。不得以怎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呼蘭河傳》
蕭紅(1911—1942),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1931年,蕭紅在未婚夫汪恩甲不辭而別后向《國際協報》副刊求助,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她最早的文學作品《棄兒》,后與蕭軍合著小說散文集《跋涉》,并自費出版。1934年,蕭紅在逃離哈爾濱到青島期間完成中篇小說《生死場》,同時與在上海的魯迅取得聯系,得到魯迅的支持與鼓勵。在魯迅的195支持下出版《生死場》,署名蕭紅,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之寫后序,蕭紅一舉成名。1938年5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1941年,蕭紅被發現患有肺結核,11底返回九龍養病。1942年,蕭紅病逝,享年31歲。
代表作品:《生死場》、《呼蘭河傳》等。
張愛玲
我愿意保留我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種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去尋找實際的人生。
——《必也正名乎》
張愛玲(1920—1995),原名張煐,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張愛玲出身名門,4歲進入私塾接受教育,8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1932年,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刊于上海圣瑪利亞女校校刊。因與后母發生口角,被父親責打,并拘禁半年。1939年,入讀香港大學文科,并結識摯友炎櫻。1942年,張愛玲通過蘇青認識胡蘭成,二人一見鐘情,但此時胡蘭成已經結婚,后因種種原因與1947年心灰意冷,寫下一封絕交信給胡蘭成。1943年,張愛玲在刊物《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香爐》,以此在上海文壇嶄露頭角。1955年,張愛玲赴美,并于次年遇見賴雅,半年后與其結婚。1960年,成為美國公民,1972年移居洛杉磯開始了幽居生活。1995年,張愛玲于洛杉磯西木區公寓內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代表作品:《傾城之戀》、《半生緣》等。
石評梅
假如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玉頸的圍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成一顆一顆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積永久勿忘的愛心。
——《墓畔哀歌》
石評梅(1902—1928),原名汝壁,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
石評梅出生于書香門第,自幼聰穎好學,從三四歲開始,父親就教她認字。在父親到山西省立圖書館任職時,隨父到太原,進入太原師范附屬小學就讀。1919年,石評梅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體育系。1920年,石評梅在同鄉會上結識高君宇,二人很快便建立友誼,經常通信。1923年,長篇游記《模糊的余影》與《晨報副刊》連載,同年完成學業,與北京師大附中任教。1924年,石評梅與摯友陸晶清等出刊于《京報》——《婦女周刊》,批判舊社會的黑暗勢力,激勵人們斗爭,并得到陸續的關懷和支持,1927年,代表作之一小說《匹馬嘶風暴》。1928年,患有腦癌,逝世于北京協和醫院,葬于高君宇墓旁。
代表作品:《墓畔哀歌》、《偶然草》等。
呂碧城
即便這一生都沒有愛情也沒有關系,“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文學自娛”。
——《沒有愛情也可以》
呂碧城(1883—1943),安徽旌德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后一位女詞人”。
呂碧城出生于書香門第,但幼時歷經坎坷。1904年,呂碧城因為有奔赴女學的念頭想去天津城內探訪女子學校,卻被舅父阻止,一怒之下,只身奔赴天津。到達天津后受聘于《大公報》,以此作為陣地大興女權,并結識秋瑾。1912年,出任總統府機要秘書,后又擔任參政一職。1930年,呂碧城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1943年在香港九龍逝世,享年61歲。
代表作品:《信芳集》、《歐美漫游錄》等。
林徽因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枝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閩縣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作家,建筑師,詩人。
1920年,林徽因跟隨父親游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筑師影響,立下攻讀建筑學的志向。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攻讀建筑學。1928年,同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在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人共同走了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筑物。1931年,一“徽音”為筆名發表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林徽因同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幾位教師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1955年,病逝于同仁醫院。
代表作品:《你是人間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
我所認為的民國第一才女是張愛玲。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創作涉及小說、散文、劇本評論,其中她的小說成就是最高的,她的小說超越了她所處的時代。張愛玲,一個依依情深、臨水照花的女子,不管她的故事遠去多少年,這世間依然流轉著她的傳說。一吻定情,一念滄桑,一扇桃花,一景蒼涼。張愛玲是一個遺世高貴,以冷眼靜觀人間花開花落的孤傲女子。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遇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
這是怎樣的一種花開嫣然?
“此生,你不來找我,我亦不去尋你,就讓我們隔著流水光陰,守著剩下的歲月,彼此各自安好,現世安穩”
這又是怎樣的一種葉落飄零?
一別如斯,她的星辰已在昨夜的風里緩緩墜落。緣起緣滅,她的愛與恨,她的癡與怨,最后只剩下,一曲知音繞云煙,一場花事隨流水。
當世人細細聆聽她那柔情萬千,肝腸寸斷的愛情故事時,不禁都為之唏噓感嘆,雙眸潮濕。或許,對張愛玲而言,愛是不可言說的傷。當愛漸行漸遠,在庭院深深處,她靠著文字的溫度取暖,最后,她唯有將刻骨的柔情一一融進她筆下的紅玫瑰,白玫瑰。
伊人離去,或許在落葉紛飄的季節,還會有很多人會隱約聽見那遠方深掩重門里的一聲輕輕嘆息。
只愿來世,她的人生有溫暖的底色,不再有昨日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