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的國家。并且,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涵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那么,對于“中國”這一名稱和概念,最早源自于哪里呢?
首先,在中國歷史上,“中國”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近些年,有很多專家論證今山西省運城市這一帶應該就是“古中國”。運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西、南與陜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
對此,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夏代以前有堯舜禹,他們的活動中心在晉南一帶。‘中國’一詞的出現也正在此時,所以稱舜繼位要‘之中國’。后人解釋為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從理論邏輯上講,運城是“華夏文明發祥的核心地區”,“華夏”即是“中國”。當然,除了中國一詞源自山西運城的說法,歷史上也存在其他觀點。一方面,有觀點認為“中國”一詞據記載最早是在陜西出土的一個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銘文,其中已經出現了“中國”兩字。
進一步來說,銘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都城這一帶后,在祭天的時候說,我現在開始擁有中國了。按照這一觀點的話,中國一詞源自于陜西省。鑒于周武王建立西周的定都——豐鎬,也即今陜西省西安市一帶,所以也有觀點認為“中國”這一概念源自陜西省。此外,其它的歷史文獻在提到周武王的時候也載有這件事。在此基礎上,這意味著“中國”這個詞的出現至少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
最后,自西周之后,“中國”這一概念后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特別是周平王遷都洛邑,也即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后,當時的洛陽也被稱為“中國”。因我國古代的華夏族,大都居住在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中游地區。這里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歷史攸久,故稱其地為“中華”、“中國”。總的來說,對于先秦時期的“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這里的天地之中主要指地理上的中心地帶或者都城所在地。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一件名為“何尊”的西周早期青銅器上。何尊于1963年在陜西省寶雞市賈村鎮陳家后院被發現,后被賣到廢品收購站。1965年寶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市區的廢品收購站看到這件銅器,便花了30元將其購回。1975年,為慶祝中日建交,國家文物局計劃在日本舉行新出土精品文物展,由時任上海市博物館館長、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負責從各地調集文物出展,其中便有何尊。但是此時何尊僅是一件外形精美的青銅尊,馬承源先生看到這件銅器后,憑借浸淫青銅器多年積累的經驗,發現這件青銅器的內底鑄有銘文。經過除銹后,器底共出現12行122字銘文,其中 的“余其宅茲中國”一句便包括最早的“中國”一詞。不過這里的“中國”一詞和今天我們說的“中國”不是一個意思。今天的“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何尊銘文的“中國”指的是以洛陽為中心的王畿地區。我們先大概看一下何尊的銘文拓片:這么多古文字,看起來十分費腦子,幸好我們只用了解它的大意就行了。銘文大概是說:周成王洛邑舉行了祭祀武王的儀式,并對同宗的晚輩何(此人名叫何)進行訓誥說:“你的先父曾追隨具有天命的文王,后來武王滅商后告祭上天,打算把洛邑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百姓,你享受了祖輩的榮光,以后要兢兢業業不能放縱。”周王又賞賜給何三十朋,何為了紀念這件事而作了這件青銅尊。所以,這里的“中國”指的是周武王將其視為天下中心的河洛一帶,我們可不能一看到“中國”便認為是今天總面積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