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地區(qū)(今湖北、湖南)是楚地的核心區(qū)域,湖南在歷史上也曾經(jīng)簡稱“楚”。
楚文化輝煌燦爛,名聲響亮,而且湖北簡稱是鄂、也沒選楚。
那么,為什么湖南的簡稱不用“楚”而選“湘”呢?
“楚”的范圍涉及多個省份說到楚,影響最大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國。
它在鼎盛時期的疆域廣闊,涵蓋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省。
而且楚文化輝煌燦爛的成就,影響深遠。
秦末,陳勝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建立“楚”政權(quán),自號楚王。隨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下邳(今江蘇省睢寧)。
明初劉基編撰的《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中記載:
“自房、陵、白帝而東,盡漢之南郡、江夏,東達廬江南部,濱彭蠡之西,得長沙、武陵,又逾南紀,盡郁林、合浦之地,自沅湘上流,西達黔安之左,皆全楚之分。”
這里的“楚地”,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廣西、貴州等省的各一部分。這與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國疆域略有不同。
顯然,這些省份都曾經(jīng)在楚文化輻射圈,都屬于楚地。
但是這些省份的簡稱為什么不是“楚”呢?各有各的原因。
畢竟,地名以及省份簡稱,是地理、歷史、文化等綜合因素長期演變的結(jié)果,并不是某個小群體能左右、某個人能一言九鼎拍腦袋決定的。
湖南曾經(jīng)簡稱“楚”眾所周知,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國,自今天的湖北省境內(nèi)起家。
戰(zhàn)國時期,“楚人地南卷沅、湘”,即進入南邊毗鄰的湖南。沅、湘江是湖南境內(nèi)的河流。
此后,湖南就與“楚”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楚地的地理概念范圍廣闊,一度分為三部分: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
也即湖南屬于“南楚”。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湖南之地屬于楚國的蒼梧郡、洞庭郡。
湖廣地區(qū)(今湖北、湖南)是楚地的核心區(qū)域,也是狹義的楚地。
到五代十國時期,馬殷占據(jù)湖南,建立楚國,國都在長沙。
到明代中期,楚指代的地域正式明確為湖廣布政使司所轄的地區(qū),也就是后來清代的湖廣(湖北、湖南)。
例如成書于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的《楚紀》中,開篇介紹了明代湖廣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接著在“按語”中說道:“我皇祖見高千古……觀諸楚而天下之政出于一矣”。
清初,將湖廣分為湖南、湖北二省。但是楚仍是湖北、湖南共用的別稱,或者湖北、湖南任一省份的別稱。再細分一下,湖北也被稱為楚北、湖南稱為“楚南”。
清朝嘉慶年間,湖南長沙岳麓書院掛出大門聯(lián)“惟楚有材,于斯為盛”,享譽至今。
清朝名臣、湖南人左宗棠創(chuàng)立的軍隊叫“楚軍”,原因是“所部將士多沅、湘、澧、資之產(chǎn),名其軍曰楚軍。”沅、湘、澧、資江是湖南境內(nèi)的四大河流。
《清史列傳》中記載:“桂林陳宏謀撫楚,勒碑所居曰‘經(jīng)學(xué)之鄉(xiāng)’,聘主岳麓書院,成就者四百余人”。
這里是說桂林人陳宏謀擔(dān)任湖南巡撫期間興學(xué)的事跡。
由此可見,湖南屬于楚地的核心區(qū)域,曾經(jīng)一度簡稱“楚”。
湖南的簡稱為什么由“楚”演變?yōu)椤跋妗保科湟唬俺钡牡乩砀拍罨\統(tǒng)模糊。
古代的楚國、楚地,地域版圖、文化輻射范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
其中湖南省的一部分尤其是湘江、資江流域,是楚地比較穩(wěn)定的核心區(qū)域。
而湖南西部特別是西南部,處在楚地的邊緣,甚至不在楚地范圍內(nèi)。
其二,用“湘”指代湖南之地,源遠流長。
遠古傳說舜帝南巡時死于蒼梧郡,葬于九嶷山(今湖南永州市寧遠縣)。
他的兩位妃子娥皇和女英,為追隨舜帝,長途跋涉,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上,呈現(xiàn)出點點淚斑狀,于是被稱為湘妃竹。
娥皇和女英溺亡于湘水,葬于君山(今湖南岳陽市的洞庭湖中,古稱洞庭山、湘山)。
由此,就演繹出了湘君(以舜帝為原型,指湘水男神)、湘夫人(也稱湘娥,以娥皇和女英為原型,指湘水女神)、湘靈(湘水之神)、湘妃之淚(形容悲憤的淚水)、湘簾(用湘妃竹制作的簾子)等說法,流傳很廣。
再如楚國貴族屈原的《漁父》中有“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
意思是,我寧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魚腹中。湘江發(fā)源于廣西,流經(jīng)湖南,注入洞庭湖,是湖南境內(nèi)的最大河流。
東漢著名文學(xué)家王逸的《九思·遭厄》中有“悼屈子兮遭厄,沉王躬兮湘汨。”
意思是:哀悼屈原遭災(zāi)殃,玉體沉入汨羅江。“湘汨”是湘江與汨羅江的合稱,汨羅江是湘江的支流。
東漢初年,設(shè)置湘鄉(xiāng)縣,歸屬零陵郡。
唐朝天寶八年,從隋代的湘潭、衡山兩縣調(diào)整出新的湘潭縣。
晉朝,在臨湘(今長沙)設(shè)置湘州。
而且,自古湖南之地有瀟湘、三湘四水、蒸湘、沅湘、資湘、湘繡、湘語、湘劇、湘蓮等,明顯帶有“湘”標簽烙印。
湘江是湖南境內(nèi)的最大河流,流貫全境,河網(wǎng)眾多。
而且,古人也常用“湖湘”指代湖南省洞庭湖、湘江流域。
顯然,“楚”雖然寬泛,但并不能涵蓋湖南省。而“湘”的指向性明確且清晰,可以代指湖南全境。
其三,“湘軍”情結(jié),推進了由“楚”到“湘”的轉(zhuǎn)變。
上面第一部分說了,湖南屬于楚地的核心區(qū)域,到清朝仍然以“楚”代稱。
但從清朝中晚期開始,湖南的這個代稱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
晚清時期,以湘鄉(xiāng)勇為主力組成、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興起,一大批湖南人影響了當(dāng)時中國的軍政局勢、社會發(fā)展趨勢。
由此,有了湖南人才半國中、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國近代史由湘人寫就、無湘不成軍等盛譽。
于是,“湘”的文化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并獲得了廣泛認同。
當(dāng)時眾多湖南人也以“湘人”為榮。例如左宗棠的《祭胡文忠公文》中開頭就寫到:“我生于湘,公產(chǎn)于資。”
到了清末戊戌變法之前的“新政”運動期間,湖南著名的《湘學(xué)報》、《湘報》,均以“湘”題名,聞名全國。從而鞏固了“湘”的文化影響力成果。
尤其是,脫胎于楚文化,湖南人逐漸組合、建構(gòu)出了一種區(qū)域文化形態(tài)--湖湘文化。
隨著湖南人近、現(xiàn)代在歷史舞臺的崛起,“湖湘文化”內(nèi)涵也隨之放大,被湖南人津津樂道。
于是,“湘”就替代了“楚”,成為湖南省的代稱,約定俗成,后來就自然成為湖南省的簡稱。
眾多周知,作為楚地發(fā)祥地、核心區(qū)域的湖北省,簡稱并非“楚”,而是鄂。
因而,湖北也被稱為楚鄂、“荊楚”,湖南也被稱為楚湘。
楚的政治中心和經(jīng)濟中心一直在湖北,憑啥湖南簡稱楚?湖北也不好簡稱楚,畢竟還有湖南、河南,江蘇一部分都是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