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窮嗎?
窮!代表城市長沙自詡幸福之城,這所謂的幸福無非是低欲望低追求...也就是不丹式的幸福類別!可以這么說吧,長沙的低房價唯一原因在于投資者的不看好,最關鍵的是長沙居民完美的錯過了房產這三十多年唯一能夠使的資產保值增值的紅利!也使湖南的標桿長沙城市建設更新不足!當然,塞翁失馬,恰恰這破舊的城市面貌低廉經營場所成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樂園,也提供給了小商小販的經商希望,好像這就是所謂的人間煙火吧!
如果從數據來看,湖南并不算窮,算中游吧!不過,還要看具體怎么比。多說一句,有些小伙伴不怎么相信統計數據,但這是目前唯一可以對比的量化指標。
從GDP總量來看,湖南省2020年經濟總量也邁上新臺階,GDP突破4萬億元,全國排名第9。排在福建和湖北后面。
從人均GDP來看,2020年為60391元/人,全國排名第14,排在陜西和安徽之后。
從人均工資來看,2020年民營企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51157元/人,全國排名第15位。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79112元/人,全國排名第25位。
從開發區來看,截至目前,湖南省共有132個開發區,其中省級開發區109個,國家級經開區8個,國家級高新區8個,海關特殊監管區5個,國家新區1個,國家級自創區1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數量,排名全國第11。其中,長沙經開區2020年營商環境指數排名全國第9。
總的來說,湖南還處于一個較快的上升通道,大伙還是要有信心。其實,從區位來看,位居中南的湖南排名不會太靠前,也不會太靠后。處于一個“日子又不是不能過,要啥自行車”的狀態。
二、湖南省總共有多少個縣?
全省設13個地級市、設17個縣級市、70個縣(其中7個自治縣)、1個自治州、35個市轄區,計122個縣級行政建制;設387個街道辦事處、1135個鎮、318個鄉、83個民族鄉。長沙市是湖南省的省會。
13個地級市:
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常德市、張家界市、益陽市、郴州市、永州市、懷化市、婁底市;17個縣級市:
瀏陽市、醴陵市、湘鄉市、韶山市、耒陽市、常寧市、武岡市、臨湘市、汨羅市、津市市、沅江市、資興市、洪江市、冷水江市、漣源市、吉首市。寧鄉市。
70個縣:
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湘潭縣、衡陽縣、衡南縣、衡山縣、衡東縣、祁東縣、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綏寧縣、新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市、岳陽縣、華容縣、湘陰縣、平江縣、安鄉縣、漢壽縣、澧縣、臨澧縣、桃源縣、石門縣、慈利縣、桑植縣、南縣、桃江縣、安化縣、桂陽縣、宜章縣、永興縣、嘉禾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安仁縣、祁陽縣、東安縣、雙牌縣、道縣、江永縣、寧遠縣、藍山縣、新田縣、江華瑤族自治縣、中方縣、沅陵縣、辰溪縣、溆浦縣、會同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雙峰縣、新化縣、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
我們總共湖南有多少個姓
三、湖南為什么簡稱是湘?
展開全部
湖南素有“湘”之稱,“湘”之說有三種:
一說,因湘水發源于廣西桂林的興安縣,有靈渠與漓水連接,稱之“漓湘”;湘水東北流至永州北蘋口在瀟水匯合,稱“瀟湘”;再東北流經衡陽北,又與蒸水匯合,稱“蒸湘”。因而合稱“三湘”。由于桂林的人文地理、語言風俗與永州相同,古代屬零陵郡,習慣上被歸入三湘范疇。
一說,是瀟湘、資湘、沅湘的合稱。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屬湘江水系;蒸水則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陰北之臨資口匯入資水,叫資湘;北流至岳陽縣西中洲,匯入沅江主洪道稱沅湘。資水、沅水為湖南四大水系,流經地域占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也有以湘鄉、湘潭、湘陰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三縣曾有曾國藩、左宗棠等為首的眾多湘軍名將名宦。但這些近代人物的歷史并不可與湖南歷史同俾,更何況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盡管“三湘”之說不盡相通相同,但都是以湖南為主而言。但湖南又為什么簡稱“湘”,其意義又何在?專家告訴我們,“湘”并不是由“三湘”而來。
據宋代柳開《湘漓二水說》:“二水本一水也,……蓋者人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后人又加水云。”這就是說,湘水和漓水因同一發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離,后在相、離兩字旁加上水,就成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響最廣泛、人煙最稠密、開發最早的地區,因而湘成為湖南省的代稱,湖南省由此也簡稱“湘”。
然而,經過許多的歷史、地理專家的實地考察發現證實,湘、漓二水并非同源。湘水發源于廣西靈川縣東海洋鄉的岐嶺南,漓水古名桂江,發源于興安縣西北與資源縣接界的苗兒山。因而,“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之說無真實考據,不可從。
其實,湘水地名的來源十分古老。“湘”字最早出現在《楚辭》中,《史記》里更是有“食湘波之魚”、“浩浩沅湘兮”的語句。湘字最初是從相字發展而來,是較有考有據的。相即看管幫助之意,各種訓詁學和辭義學多作此解釋。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周時戰亂,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現了湘水,從而也為湖南帶來了湘學的地名——湘君和湖山——周代追稱的名號。相人后來融入土家族,并轉稱為姓向了。
正因為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長沙市設湘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臨湘縣,因瀕臨湘水故名。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設湘州于此。從此,成省相當于一級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長沙,仍是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瀕臨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條大河,流域面積占列全省的1/3。所以,湖南歷來被簡稱為“湘”了。
四、湖南省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么?
湖南的名字,就是洞庭湖之南,湖北洞庭湖之北,有什么異議嗎。
這個問題我還是有所了解,在唐代時期它就以洞庭湖來區分,洞庭湖以北為湖北,洞庭湖以南為湖南省,它包括了湘姿二水流域,首次設湖南節度使,便出現湖南一名。宋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明兩代設湖南道。清代設置湖南省至今。又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省會長沙市,管轄有長沙市 、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邵陽市 、岳陽市、常德市、張家界市 、益陽市、郴州市、永州市、懷化市、婁底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14個市(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