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琿春系滿語譯音,有“漢汊”、“河漢”之意,后引申為“邊地”、“邊陲”之意。
1914年撤琿春廳建縣。
1945年10月,籌建琿春縣民主政府,劃歸吉合區行政委員會延邊地區管轄。
1945年11月,成立琿春縣民主政府。11月21日,全縣劃為1個市、8個區。隸屬于吉林省政府延邊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6年1月,琿春縣隸屬于吉遼省吉東分省。1947年2月,琿春縣隸屬于延邊專區(9月延邊專區改名為吉東專區,1948年3月吉東專區改稱延邊專區)。
1949年5月30日,琿春縣政府更名為琿春縣人民政府。1952年9月3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成立,琿春縣隸屬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區。1955年12 月,根據憲法規定。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改為自治州,琿春縣隸屬于自治州至今。同年,琿春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琿春縣人民委員會。
1968年,撤銷琿春縣人民委員會,成立琿春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琿春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琿春縣人民政府。
1988年6月1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8)110號]文件通知:民政部1988年5月25日[民(88)行批4號]文件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琿春縣,設立琿春市(縣級市)。
以原琿春縣行政區域為琿春市的行政區域。新設立的琿春市,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
1991年開放城市。
1992年國境開放城市。
區劃沿革
1945年11月11月21日,全縣劃為1個市、8個區。
1947年12月26日,汪清春芳區劃歸琿春縣。全縣轄10個區。1948年,琿春縣城區更名為城關區。
1950年12月6日,將10個區改用序數排列命名。
1956年4月14日,全縣轄1個鎮:琿春鎮,1個區:春化區、21個鄉:楊泡、馬川子、炮臺、二道泡、九沙坪、板石、春景、沙坨子、三家子、英安、密江、涼水、英豪、白興、哈達門、三道溝、馬滴達、五道溝、西土門子、中土門子、草坪86個村。
1958年1月,調整為1個鎮、14個鄉。9月,全縣改劃為10個人民公社,87個大隊。
1960年8月27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琿春縣的三岔河、小山、樺樹枝子劃歸黑龍江省東寧縣管轄。
1961年,又平劃英安、楊泡、鎮郊3個公社,共為13個公社。
1964年11月26日,改琿春鎮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為琿春鎮人民委員會。全縣劃為1個鎮、12個公社。
1980年初,琿春縣轄12個公社、1個鎮:128個生產大隊,641個生產小隊。
1983年,調整為1個鎮、12個鄉。
1984年,調整為4個鎮、8個鄉。
1988年8月26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琿春市的琿春鎮,設立春城鄉及靖和、新安、河南、光明四個街道辦事處。撤銷英安鎮,設立英安鄉。
1992年11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琿春市敬信、板石鄉,設立敬信、板石鎮。
1995年12月,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8個鄉;83個居民委員會、126個村民委員會。
1999年12月13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琿春市春城鄉、英安鄉,設立英安鎮,將原春城鄉和英安鄉管轄的行政區域劃歸英安鎮管轄;撤銷馬滴達鄉,將原馬滴達鄉管轄的塔子溝、馬滴達等6個村劃歸哈達門鄉管轄,四道溝等6個村劃歸春化鎮管轄;將原板石鎮管轄的支邊、太陽2個村劃歸近海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0年,琿春市轄5個街道、3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211091人,其中:靖和街道 43852人、新安街道 33168人、河南街道 25851人、光明街道 13055人、近海街道 9012人、春化鎮 11384人、敬信鎮 5673人、板石鎮 7767人、英安鄉 10082人、馬川子鄉 5101人、楊泡鄉 3955人、三家子鄉 8727人、密江鄉 2386人、哈達門鄉 7372人、馬滴達鄉 5865人、春城鄉 17841。
2001年9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琿春市光明街道辦事處,將其劃歸英安鎮管轄。
2002年12月,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3個鄉、2個民族鄉。
2003年,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3個鄉、2個民族鄉:新安街道、靖和街道、河南街道、近海街道、春化鎮、敬信鎮、板石鎮、英安鎮、哈達門鄉、三家子滿族鄉、楊泡滿族鄉、密江鄉、馬川子鄉,共有120個行政村。
全市面積5145平方千米,總戶數66604戶,總人口215430人,其中農業人口72092人,占總人口的33。5%。朝鮮族人口88029人,占總人口的40。9%。
特色介紹一下旅游吧
1 東西炮臺遺址: 建于光緒7年(1881)、光緒16年(1890)完工,炮臺基本保持原來形狀,但官廳、兵舍、彈藥庫、馬道等設施已遭毀壞。
2 沙州: 位于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 1 公里處。
3 唐代渤海國仿古城: 位于琿春市三家子鄉八連城村北約 0。5 公里處,東距市區約 6 公里,西距離圖們江約 2。5 公里,從出土文物認定,八連城是渤海時期的古城,并且是渤海國東京龍源府所在地,公元 785 年至 794 年,八連城曾一度是渤海國的都城,號稱亞洲第二大城。
吉林林蛙為什么那么出名?
承蒙邀請,說道舌尖上的吉林,不得不提到吉林林蛙,為何吉林林蛙能夠聞名全國,讓人回味十足呢?今天就給大家詳解下。
營養價值高:吉林長白山林蛙,是所有林蛙中最具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的。純野生動物,別名哈什螞、林蛙、雪蛤 主產區在吉林省通化縣、集安市、蛟河,樺甸,敦化等23個縣市!
其與蛤蟆和田雞完全是不同原動物。唯中國僅有,被列為易危(v)物種。是集藥用、食補、美容功能于一體的珍稀兩棲類動物。吉林長白山林蛙以其特有的藥用價值與營養價值日益被人們所重視,成為蛙類中經濟價值最高的一種。在各地所產的林蛙中,以長白山地區的林蛙體格大、產油率高、體制健壯、繁殖率高而成為林蛙中的極品。
長白山林蛙富含4種激素、9種維生素、13種微量元素和 18種氨基酸,在藥用、滋補和美容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
長白山林蛙肉質細嫩,易為人體消化吸收,適合各種年齡的人,特別是體弱多病者及老人食用,具有很高的食補價值。經烹調能釋放出大量的肌溶蛋白及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因而味道香濃。長白山林蛙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在明、清兩代已成為貢品,被列為宮廷“八珍”(參、翅、骨、肚、蒿、掌、蟆、筋),“四大山珍”(熊掌、哈氏蟆、飛龍、猴頭)和“東北新三寶”(哈氏蟆、紅景天、不老草)之列。長白山林蛙是長白山脈野生人參的活人參。
醫學價值大:
《中草藥手冊》:林蛙油真有補虛損、解勞熱、身體衰弱、產后氣虛、肺癆咳嗽之功效。
《中國藥物學》:林蛙油是油是潤肺、生津、補虛的身體增強劑,是身體衰弱的滋補藥品。
《中藥大詞典》:林蛙油具有獨特的補腎益精、潤肺養陰之功效。用于治療病后、產后虛弱、肺癆咳嗽吐血、益汗等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林蛙油具有補腎益精、潤肺養陰之功效。用與身體虛弱、產后失調、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益汗不止、肺癆咳血等癥
食用功能:
1、補腎益精、養陰潤肺、延緩衰老、增強免疫。
2、對年老體弱、產后體虛、久病虛嬴有良好的滋補作用。對肺虛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性機能障礙,有良好的輔助功效。
3、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明顯降低感冒次數和其它疾病的發病率。
4、對于治療更年期綜合征有較好的療效,調整更年期體內激素平衡、改善心悸失眠、頭暈、疲乏、心情煩躁等癥。
5、可治療精血不足、神經衰弱、記憶力減退、乳汗不足等癥。
6、特別是對女性有調整內分泌、加速新陳代謝、以內養外、使皮膚細膩、減皺有光澤增加彈性、養顏潤膚,延長青春期的顯著作用。蛙油中含有大量消炎、抗菌防腐的復合多肽,這種物質能保持皮膚的膠原蛋白,使皮膚細胞內外水分保持平衡,保持肌膚光潔、細嫩、從而潤膚、美容、延緩衰老。
食用材料準備:
林蛙9只(約一斤),小土豆3個,東北黃醬,醬油,老抽,鹽,小蔥,姜
林蛙食用做法:
1.活林蛙清洗干凈,燒一鍋水,水開后放入林蛙,林蛙表皮變白后即刻撈出,過涼水備用。 2.油熱后放入姜片,出味道后撈出,放如切好的土豆塊,煎至出香味,加如黃醬翻炒。 3.翻炒片刻加入適量醬油,放入足量的水后,擺入焯好水的林蛙。 4.水開后,轉小火,加適量的鹽,生抽,直至湯汁收干,盛盤,撒入小蔥段即可。
首先要糾正一個概念,就是東北林蛙有兩種,一種是中國林蛙,一種是黑龍江林蛙,沒有吉林林蛙這個品種。樓主所說的吉林林蛙,是中國林蛙,也叫雪蛤,油蛤蟆,哈士蟆等等。射雕英雄傳中說的那個大補元氣,起死回生解百毒的雪蛤,就是中國林蛙。
中國林蛙主產于大小興安嶺以及長白山區,但是以長白山區人工干預天然養殖多,產量也最大,品質最穩定。
中國林蛙最大的價值是生態價值,是森林生態環境重要一環。其次正確服用林蛙油對女性具有難于替代的補養效果。同時林蛙也是一道傳統美食。中國林蛙的蛙油被稱為大油,相對應的,黑龍江林蛙的蛙油被稱為小油,品質比較中國林蛙差得多。
中國林蛙沒有純養殖的,都是半人工半天然放養。人工干預主要是維護林蛙產卵、孵化、越冬場所,保證林蛙在聚集階段不減員,繁殖階段不糟損。
中國林蛙之所以名聲在外,主要還是在它的滋補作用上。同時不論如何用心,林蛙也不能集中養殖,它的種群數量始終受環境制約,因此林蛙油特別珍稀而且昂貴。曾經國外想長期進口我們的林蛙油,結果跑遍東北,也沒能聯系到幾噸產品,同時導致價格大幅飆升,因此只好作罷。
目前國內正品林蛙油遠遠達不到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因此離開產地假貨也比較多。整個東北林區所有溝系都人工干預林蛙種群發展的話,也未必能滿足國內需求。
目前林區狀況,噬需繼續擴大林區溝系的生態管護量,加強生態管護能力建設,一則促進生態系統的自循環能力,一則可以穩定提供林地純天然綠色生態養生產品,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健康水平,增加就業,減輕基礎農業生產壓力,一則儲備林木的同時產生了效益,變群眾被動管護為主動參與,減輕國家公共財政負擔,形成正向發展,是非常具有戰略價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