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為什么有些人把大肚子叫做啤酒肚而不是可樂肚?“啤酒肚”是腹型肥胖的通俗叫法之一。
“啤酒肚”這個說法其實是一個舶來品,是對英語詞“beer belly”的翻譯。
“beer belly”一詞,最早的使用見于1829年,從開始使用之初,給出的解釋就是指大肚腩:
“肥大、突出的大肚腩,被認為是長期大量喝啤酒的結果”。
既然是“長期大量喝啤酒的結果”,自然就叫啤酒肚而不是可樂肚。
在英語中,其同義詞還有 “beer gut”, beer pot,反正就是把大肚腩這鍋扣啤酒這頭上了。
啤酒:大肚腩這鍋,羅漢、將軍背的,我也背的在“beer belly”傳入之前,漢語中原本也有類似于啤酒肚這類給大肚腩背鍋的詞語,比如,羅漢肚
將軍肚
很顯然,羅漢肚,將軍肚,并不能說長著大肚腩的都必然是羅漢、將軍,而是說,曾經,羅漢或將軍中大肚腩更常見。
同樣的,啤酒肚并不一定說必須是喝啤酒喝出來的大肚腩,而是說(在1829年那個時代的英美國家)長期大量喝啤酒的人中更常見大肚腩。
為什么說大肚腩這鍋,啤酒背的?
從當時歐美國家啤酒生產和消費快速增長,似乎恰好契合了當時人口中肥胖人群的出現和快速增長,不難理解當人們為什么會把大肚腩和啤酒聯系在一起。
18、19世紀啤酒生產和消費的飛速發展據考證,啤酒已經有超過8000年的歷史。但是,啤酒的大量釀造卻是始于工業化以后,尤其是1765年蒸汽機發明之后。
蒸汽機的發明和制冷技術的開發,使得啤酒的工業化釀制成為現實。
第一個吃啤酒工業化釀制螃蟹的是英國陸軍,于1867年在今天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建造了一座啤酒廠。
隨后,在歐美,啤酒廠像雨后春筍遍地成長。
各國政府為了鼓勵啤酒釀造這一賺錢的朝陽產業,紛紛以低稅率甚至零稅率的優惠大肆扶持生產,并出臺鼓勵消費的政策。
到1810年,僅有700萬的美國就發展到132家啤酒廠,一年生產啤酒185000桶(一桶為31加侖,1加侖為4.5升多)啤酒。
到1850年,人口發展到2300萬的美國,啤酒廠同步增加到431家,一年啤酒生產躍升到750000桶。
到1860年,10年間,人口從2300萬增加到3100萬,增加不到40%,啤酒廠則增加了200%,到1269家,產量突破了100萬桶。
工業化后歐美國家肥胖現象的抬頭雖然,全球人口的過度肥胖問題直到最近50年才引起人們的注意。
在歐美國家,這種趨勢的形成始于工業化后,18世紀后糧食供應從短缺到過剩,人口也從饑餓到開始營養過剩。
雖然,直到18世紀后半段,19世紀初超重和肥胖,才引發歐美國家人口高血壓、心臟病發病率的急劇升高,但是肥胖問題的真正出現更早,時間上與啤酒業的興盛具有很大的同步性。
啤酒生產和消費的大躍進,人口中大肚腩同時不斷增加,尤其是在長期大量喝啤酒的男性中,這很難不讓人產生喝啤酒喝出大肚腩的聯想。
啤酒肚真的是啤酒的鍋嗎?
“beer belly”一詞就像今天的一些網絡熱詞一樣,可以在1829年“脫穎而出”,意味著在當時,“長期大量喝啤酒的人更常見大肚腩”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并被當時的人們歸為了因果關系。
即使是今天來看,當時的這種社會共識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雖然,近年來很多人在都辟謠說,啤酒肚與啤酒無關。
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是事實。
事實上,雖然啤酒肚未必是喝啤酒喝出的,但是,大量研究證據顯示,長期大量喝啤酒的確與肥胖相關,特別是男性的腹型肥胖。
雖然有很多研究證明喝啤酒與腹型肥胖無關,但是,那指的是每天喝啤酒少于500毫升的人群;長期大量喝啤酒的人中得出的結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喝啤酒與大肚腩之間具有明確的正相關性。
——“啤酒肚與啤酒無關”的所謂辟謠其實是對某些研究結果的斷章取義,然后以訛傳訛,才是謠言。
80年代,生活水平開始上升的時候,肚子大了都叫“富貴肚”,隨著80年代啤酒引進,熱量高,大家都認為肚子變大是因為喝啤酒導致,所以稱之為“啤酒肚”!
肚子大了,就意味著內臟脂肪增多,這是真正的肥胖!也是未來三高,心腦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的潛在隱患與元兇!
怕長“大肚皮”,每天啡諾奇!
這不僅僅是效果突出,更是啡諾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