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陜西省地理位置不靠北,也不靠西,而在中國版圖正中央,為什么把陜西劃到西北去呢?
按照如今的中國版圖,陜西的地理位置的確在我國的正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大地基準點)亦確定在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永樂鎮北流村(北緯34°32’27”,東經108°55’25’)。那么,為什么要把陜西劃為西北省份呢?個人認為,無外乎地理、歷史、經濟三方面因素。
1.地理上,陜西的大部分區域——關中、陜北位于我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北,由于秦嶺阻隔,氣候、水文、物候與南方差異很大,屬于典型的北方地區。自古,我國東南氣候溫暖濕潤、地峽人稠、經濟發展;西北寒冷干燥、地廣人稀、發展滯后。1935年,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劃分人口密度的“璦琿—騰沖線”,陜西絕大部分區域位于該線西部。故從地理位置來講,將陜西歸于西北不無不可。
2.歷史上,陜西其實是一個生拉硬拼起來的地理產物,尤其唐、元時期。之前,陜北、關中、陜南在絕大部分時間里,是屬于不同的地理區域的。唐代,為了抵御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將原屬并州的陜北并入關中道,以便于警惕、監視來自草原的游牧部落侵襲;漢中地形險要,物產豐富,古有“得隴望蜀”之說,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為了統治之需要,必須把漢中掌握在北方人手中,以免川蜀之地據秦嶺天險而產生割據政權,于是生拉硬配,將漢中歸于陜西行省,以后歷代沿用。當然,元設安西路,明設西安府,亦有安定西北之作用。
3.經濟上,中東部人口稠密、經濟發展;西北部自然條件差,經濟發展滯后。陜西恰好位于二者的過渡地帶,為了帶動西北各省份的發展,將陜西歸于西北省份,作為西北五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橋頭堡,也在情理之中。
西安曾經是十朝古都,這也是表現出西安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從地理位置看,陜西地區恰好是我國版圖的中心??捎譃槭裁丛谠詠砘旧限D移到北京為都城,而且還延續到今天?
從騎驢馱統治時代、騎馬民族統治時代,再到近代的海洋時代。也是不同時代的轉變過程。人口的流向更是從西部地區向東中部地區轉移,地理位置中心論也逐步被重心理論代替。
我國目前有一條人口分界線,就是黑河騰沖線。人口線以東地區土地面積占地全部面積的40%,可人口占到了全國的94%;而人口線以西的西部地區土地面積占到60%,可人口數量只有全國人口數量的6%。
在廣大的西部地區,最具大量的土地資源,可人口及其稀少。而陜西和四川、重慶恰好處于黑河騰沖線的分界線。也只有這幾個靠近西部的地區才可能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自然而然地把陜西和成都劃到了西部,并且統領著西部的發展。
可是為什么又不把都城設在地理中心的西安呢?
按照人口密度的不均勻分布,中心論向重心論轉移。重心位置基本上應該是在山東和河北區域,而北京的周邊地區的優越性和特殊性,成為都城順理成章。
這也是為什么不把都城設在西安,而且為何把陜西劃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原因。以上皆是筆者認為看法,有不同想法可以發表不同見解。
二、陜西的陜是什么意思?
“陜”字是一個形聲字。左邊的耳刀旁,表示的是字的意義,它是由“阜”字演化過來的,表示的是象形意義上的三個被立起來橫著上下摞在一起的三個小山包,山底在左,山頭在右。右邊的“夾”字,表示的是聲音,但是后來聲音發生了變化。這個“夾”字也兼具表達意思的作用,就是被夾住、被包夾的意思。所以整個“陜”字就是被重山包夾起來的一塊地方。古時候的“陜”字指的是一個地方,相當于想在的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即古代的陜縣,從地圖上看,這里確實是被高山包夾的地帶?,F在的“陜”是陜西省的簡稱,不過縱觀陜西省的地理,北有黃土高原,南有秦嶺,中間包夾著富饒的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正不失“陜”字的本意。
陜,《說文》:陜,弘農 陜也,古 虢國 王季之子所封。從阜,夾聲。
古地名。段玉裁注:“今河南直隸陜州有廢陜縣。”《公羊傳 隱公五年》:“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陸德明釋文:“何云”:'弘農 陜縣也。'一云當作郟, 王城 郟鄏?!皾h書 杜鄴傳》:“分職于陜,並為弼疑?!鳖亷煿抛ⅲ骸瓣兗唇耜冎菘h也。”唐 張說《奉和圣制途次陜州》:“周、召嘗分 陜,《詩》、《書》空復傳。”
陜,即今陜西省的簡稱。如:陜北;陜甘寧邊區。
摘自《辭?!返?7l8頁
三、陜西的簡稱“陜”發源于哪里?有什么歷史典故么?
本人“鴻鵠迎罡”是土生土長的陜西關中人士,談談這個問題的由來。
陜西位居中華大地地理位置中心,是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地區之一,目前,陜西有人口3835萬,面積近21萬平方公里,下轄西安、寶雞、咸陽、榆林、漢中等10個地級市,外加一個跟地級市同級別的楊陵農業示范區。
歷史上,陜西近21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并不是目前這個樣子,而是經過多次分分合合之后形成的,大約在清代康熙年間才固定下來。陜西這片地方擁有地名時,其它地方還荒無人煙,沒有人類足跡活動,可以說,陜西是中華大地上最早擁有稱謂的。
陜西境內出現人類活動的足跡,歷史非常古老,早在大約100萬年之前,就有“藍田猿人”在這一方天地活動。距今約6500年前的半坡猿人,作為黃河流域母系氏族的代表,他們生活在今天的西安市東郊一帶,已經會制作比較精細的石頭工具,具備了一定的人類智慧。
陜西名稱的由來,要追溯到距今大約3600年的西周初年,周朝起源于西岐(今陜西岐山、扶風一帶)。當時,商朝最后一個帝王商紂王荒淫無度,被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十分不滿,于是,他在西岐稱王,不斷發展壯大勢力,最終到兒子周武王姬發手里時,時機成熟,于公元前1046年滅掉了商朝。周文王在世時另一大貢獻,就是把都城從西岐遷往鎬京(今西安西南一帶)。
周朝建立后,姬姓的王孫貴族眾多,為了緩和大家的矛盾,于是,周武王給各個兄弟、叔伯賞賜了封地,讓他們獨自管轄。
跟周武王同輩的周公和召公,各有一片領地,并且兩人的領地接壤,為了劃分界限,周武王以陜原為界限,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三門峽市的陜縣。陜縣以東是周公的地盤,稱作陜東,陜縣以西是召公的領地,稱作陜西。陜西最初的名稱就這樣得來了。
有了名稱的陜西,面積其實并不大,包括今天陜西關中平原的大部分地區。唐朝時,大唐王朝在陜西設置了節度使,陜西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在大唐王朝東擴西張的強大勢力下,陜西面積不斷擴大,不但相繼把陜北、陜南歸入版圖,并且把周邊的甘肅、山西吸納進來。
到清朝康熙年間,為了有效管理西北地區,對陜西的行政面積進行了一次大調整,即把甘肅從陜西分離出去,把陜西跟其它省份接壤的縣,劃分到各省去,從此,陜西面積確定下來,就是今天的樣子。
陜西另一個稱謂叫“三秦”,是因為秦朝滅亡后,處在一個亂世時期,西楚霸王項羽跟劉邦明爭暗斗,項羽擔心時任沛縣地方官員的劉邦勢力增大,北上吞并整個陜西地區。于是,他把陜西一分為三,分為陜北、關中、陜南,任命三個秦朝投降的將領來管理。
陜西,顧名思義就是“陜”之西。
因此可以想見,“陜”之地名,早于“陜西”之地名。陜之地名,源于西周之初。周成王之時,周公、召公分治,周公分治陜之東,召公分治陜之西,就是以“陜”為界。
這里的“陜”,就是古時候的陜塬。
陜塬上的地坑院
塬是黃土高原一種常見的地貌,黃土高原因沖刷而形成一塊塊獨立的高地,外形呈臺狀,四邊陡峭,頂上平整。
黃土塬
陜塬之地,東據崤山,西接潼關,扼守東西交通要道,“陜,隘也”,意思就是險要難以通行的地方。
以此分界東西,也是防止東西兩邊據險割據的一個良策。
陜縣位置示意圖
公元前390年,秦孝公十年,秦置陜縣,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時改為陜州,在之后的千年歷史中,陜縣和陜州兩個名字是這個地方的常用名字。
陜西這個名字,在宋代開始成為一種正式的行政建制名稱。宋初設陜西路,這是陜西這個名字的最初由來。元代設陜西行省,明代設陜西布政使司,清代依然稱陜西省。
由此可知,陜西之地名,源于陜地這個具有分割意義的特殊地形。
如今,陜西之地名依然存在,而與這個地名息息相關的陜縣,還在東邊的河南省三門峽,如今已經升級為陜州區。
陜西這個地名由來,可以說是來源于河南的一個地名。這也是中國歷史地名演變中的一個有趣現象。
更多歷史類原創咨詢,歡迎關注@熊二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