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主要分黃酒和白酒兩大類,白酒是要經過蒸餾設備和技術提高酒精的含量,改善豐富其品味,屬于后起的發展,白酒之根在黃酒,故黃酒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據有領先的地位。(黃酒是相對于白酒、葡萄酒等而言的大名,除紹興黃酒以糯米為原料外,國內各地生產的許多黃酒也有以粳米、黍米、玉米、小米、小麥等作主要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壓榨、過濾、貯存、勾兌等工藝生產流程而成,不在本文之列。)
黃酒是我國的民族特產,也稱為米酒(ricewine),屬于釀造酒,在世界三大釀造酒(黃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釀酒技術獨樹一幟,成為東方釀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其中以浙江紹興黃酒為代表的麥曲稻米酒是黃酒歷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的產品;山東即墨老酒是北方粟米黃酒的典型代表;福建龍巖沉缸酒、福建老酒是紅曲稻米黃酒的典型代表。
二、名稱與區分
黃酒屬于釀造酒,酒度一般為15度左右。
黃酒,顧名思義是黃顏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將黃酒這一名稱翻譯成“Yellow Wine”。其實這并不恰當。黃酒的顏色并不總是黃色的,在古代,酒的過濾技術并不成熟之時,酒是呈混濁狀態的,當時稱為“白酒”或濁酒。黃酒的顏色就是在現在也有黑色的,紅色的,所以不能光從字面上來理解。黃酒的實質應是谷物釀成的,因可以用“米”代表谷物糧食,故稱為“米酒”也是較為恰當的。現在通行用“Rice Wine”表示黃酒。
在當代黃酒是谷物釀造酒的統稱,以糧食為原料的釀造酒(不包括蒸餾的燒酒),都可歸于黃酒類。黃酒雖作為谷物釀造酒的統稱,但民間有些地區對本地釀造、且局限于本地銷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傳統的稱謂,如江西的水酒,陜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說它們是黃酒,當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統稱,在蒸餾酒尚未出現的歷史時期,“酒”就是釀造酒。蒸餾的燒酒出現后,就較為復雜了,“酒”這一名稱既是所有酒的統稱,在一些場合下,也是谷物釀造酒的統稱,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當時的酒分為三大類:酒、燒酒、葡萄酒。其中的“酒”這一節,都是谷物釀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統稱,又是谷物釀造酒的統稱,畢竟還應有一個只包括谷物釀造酒的統稱。因此,黃酒作為谷物釀造酒的專用名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
“黃酒”,在明代可能是專門指釀造時間較長、顏色較深的米酒,與“白酒”相區別,明代的“白酒”并不是現在的蒸餾燒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釀造而成的、釀造時間較短的酒,酒色混濁,呈白色。酒的黃色(或棕黃色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貯藏過程中,酒中的糖份與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應,產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稱“糖色”)加深其顏色。
在明代戴羲所編輯的《養余月令》卷十一中則有:“凡黃酒白酒,少入燒酒,則經宿不酸”。從這一提法可明顯看出黃酒、白酒和燒酒之間的區別,黃酒是指釀造時間較長的老酒,白酒則是指釀造時間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發酵劑)。在明代,黃酒這一名稱的專一性還不是很嚴格,雖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釀造酒,但起碼南方各地釀酒規模較大的,在釀造過程中經過加色處理的酒都可以包括進去。到了清代,各地的釀造酒的生產雖然保存,但紹興的老酒、加飯酒風靡全國,這種行銷全國的酒,質量高,顏色一般是較深的,可能與“黃酒”這一名稱的最終確立有一定的關系。因為清朝皇帝對紹興酒有特殊的愛好。清代時已有所謂“禁燒酒而不禁黃酒”的說法。到了民國時期,黃酒作為谷物釀造酒的統稱已基本確定下來。黃酒歸屬于土酒類(國產酒稱為土酒,以示與舶來品的洋酒相對應)。
喜力是那年出產的
總部位于荷蘭,且由世界第四大啤酒公司生產的喜力啤酒,憑借著出色的品牌戰略和過硬的品質保證,成為全球頂級的啤酒品牌。喜力啤酒在全世界170多個國家熱銷,其優良品質一直得到業內和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喜力是一種主要以蛇麻子為原 料釀制而成的,口感平順甘醇,不含枯澀刺激味道的啤酒。今年,為了提高競爭力,喜力啤酒又推出了全新包裝,不僅使其增添了一份年輕活力,而同時又帶點酷的性格,這正是時下年輕一代所擁有而且追求的生活個性。喜力啤酒形象年輕化、國際化的特點,成為酒吧和各娛樂場所最受歡迎的飲品。
喜力是一種主要以蛇麻子為原料釀制而成的,口感平順甘醇,不含枯澀刺激的啤酒。1863年喜力啤酒公司創建于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它現在已不單是世界產量排名第二的啤酒釀造公司,更重要的是它是世最大的啤酒出口商,當之無愧的最具國際化的第一品牌。通過當地生產/出口以及特約授權生產等多種作法的相互配合,喜力產品現已行銷世界170多個國家。
1863年,杰拉德.喜力先生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當時最大的啤酒廠,名字叫‘草堆’,為了生產最好的啤酒,喜力先生幾乎走遍了世界,去尋找最好的配料,他還特意的建立了一座私人圖書館 ,所有的書都是關于釀酒的。
1886年,ELION博士將當時的許多釀酒廠中的一間獨立出來,作為自己專門的實驗對象。于是出現了一個名字叫‘喜力A級’的釀酒廠。這對喜力后來的發展起了很關鍵的作用,是喜力口味標準的制定者。1883年喜力獲得了一項特殊榮譽“外交榮譽獎”。至今喜力的瓶子上還印有這樣的字呢。
1917年喜力先生的兒子接管了公司,他把對釀造技術的研究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使喜力停止了壯大的進程,美國對酒類的禁運停止后喜力迅速成為了世界上對美國出口量最高的啤酒。1933年美國的時代周刊上寫了這樣一句具有歷史意義的話:“13年來,第一批合法進口的啤酒已于昨日運抵,這是從鹿特丹運來的100加侖喜力啤酒。”
1953年喜力的孫子成為喜力的第三代領導,他為品牌的識別立了很大貢獻,創意地把喜力啤酒瓶的顏色都統一為綠色,把HEINEKEN品牌標志中的三個英文字母 E 巧妙的設計為微笑的嘴巴。喜力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它成功的廣告宣傳和精美的包裝。
90年代中期,喜力啤酒公司進入了中國市場,中國市場上的喜力啤酒都是從荷蘭或新加坡進口的,它只是擁有包括海南/上海等幾家合資啤酒公司的間接股份。喜力在亞洲的戰略集中在新加坡的亞太釀酒廠(APR)上,有42.5%的股份。該廠1932年出產的虎牌啤酒是新加坡第一個自制的啤酒品牌,也是這一地區的名牌產品。屬淡啤酒的重口味,適合搭配海鮮與中餐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