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省有哪幾個地級市?
截至2017年底,湖北省共有13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
12個地級市: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
1個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擴展資料:
湖北,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因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
湖北省位于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地跨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東西長約740千米,南北寬約470千米。全省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占中國總面積的1.94%。最東端是黃梅縣,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來鳳縣,最北端是鄖西縣。
湖北省地處亞熱帶,位于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
我是湖北人,不百度就能說出來,湖北的地級市有襄陽、宜昌、荊州、孝感、黃石、十堰、黃岡、荊門、鄂州、隨州、咸寧共11個地級市,還有恩施州是一個地市級的民族自治州。
除了這12個地級單位之外,還有武漢是副省級城市;神農架林區是省直管的區域,也是縣級行政單位,一把手比照副廳級管理;天門、仙桃、潛江是省直轄的縣級市,一把手的管理權限上也略高于一般的縣級市、比照副廳級管理。
回答完畢!
二、現在湖北真的敢去嘛?
作為一個武漢生活工作的武漢人來說說,現在每天正常上下班,全市近期進行了大規模全社區的篩查,篩出了無癥狀感染者并進行隔離,并未出現感染轉確診的病例,說明無癥狀感染者是前期感染并自愈獲得抗體免疫的,對無抵抗力的非感染人群來說其并無傳染性。整個武漢市仍然明顯減少了原來的娛樂場所的活動,電影院和ktv及部分餐飲出于安全起見仍未開始營業,任何進出場所都是需要掃二維碼的,綠碼可通行,并且一并顯示排查的核酸檢測結果。截止目前持續一段時間無新增確診病例,武漢如此,湖北省內其它縣市管控也如此,所以不用擔心湖北不安全,以我們武漢市民的生活經歷告訴你是安全的,靈秀湖北歡迎您!
我是湖北人,湖北漁米之鄉,千湖之地,山清水秀,人杰地靈。一個小小的疫情改變不了湖北的面貌,更影響不了人身健康。唯一能變的就是人們對湖北的認識,因為疫情而發生了不應該的看法?,F在疫情已盡,形勢一片大好,放心來吧,湖北歡迎你!
三、湖北有什么特色?
湖北的特色有熱干面、精武鴨脖、武昌魚等等。
以下是這三樣特色美食的詳細介紹。
1、熱干面
熱干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是湖北武漢最出名的小吃之一,有多種做法。通常以油、鹽、芝麻醬、色拉油、香油、細香蔥、大蒜子、蘿卜丁,鹵水汁、生抽為輔助材料。其色澤黃而油潤,味道鮮美,由于熱量高,也可以當作主食,營養早餐,補充人體所需的能量。
2、精武鴨脖
精武鴨脖是湖北武漢最有名的傳統小吃之一,因為起源于漢口的精武路而得名。精武鴨脖是將川味鹵方改進后用在鴨脖上,具有四川麻辣風格,香味撲鼻,口感刺激,鮮美無比,所以很快成為了武漢人喜愛的名小吃。
3、武昌魚
武昌魚體形呈扁平狀,背部隆起明顯,頭和口均較小,上下頌無角質物覆蓋,大多分布于長江中游的幾個大中型湖泊,主要產于湖北。武昌魚具有能在池塘中產卵繁殖、成活率高、生長較快、容易飼養和捕搜、含肉率高、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味道鮮美等優點,深受消費者和養殖者的喜愛。
湖北武漢早餐(武漢人叫過早)有熱干面、糯米包油條、面窩等是特色。有臭桂魚。洪山的菜薹。堤角的牛系列(什么牛脖,牛骨頭等)
新洲的蘑菇,梁子湖的螃蟹,洪湖的蓮子、魚蝦,孝感的米酒、褲八哥(一種菜名),襄樊的大頭菜,鄂州的武昌魚。
四、湖北人今年適合出門旅游嗎?會被隔離嗎?
現在處于非常時期,不僅僅是湖北地區不適合出門遠游,其他地區也應該注意這種大面積人員接觸,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命是自己的,真的被感染了,首先被危害的也是自己家人,孰輕孰重不言而喻了吧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關于湖北人今年是否適合出門旅游我給出以下幾個觀點:
1. 湖北4月8日已經解封了。而且憑健康碼可以去到其他地方工作、生活。從武漢解封那一刻起,就說明武漢疫情已經控制住了。而就目前病例增加情況來看,武漢情況非常樂觀,已經不再是災區,現在放行的人們都是可以享受平等待遇的。所以必要的時候,湖北人還是可以就近旅游的。
2. 現在新冠疫苗已經研發出來,正在各階段臨床經驗中,還沒大范圍應用于人類身上,而且特效藥還沒有出來,加上國外疫情現在尤其嚴重,中國也不斷的在有輸入性病例。所以我們還不能完全控制新冠肺炎,預計到2020年年底疫苗才能投入使用中,所以建議包括武漢在內的所有地方的人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先不要外出旅游。
3. 對于今年疫情當有時刻,國內旅游尚不太適合進行,國外旅游更加不適合?,F在好多國家都暫停國際航班,采取封國措施,所以中國人進入國外難上加難。另外,不是迫不得已,請千萬別去。中國疫情嚴重的時候,武漢人已被國外人列入重點防范的人群。在疫情不能完全控制住的時候,這個觀點很難改變。所以不管去哪個國家游覽,武漢人今年都是不受歡迎的。所以請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等明年再去大范圍游玩吧!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您!
五、湖北的簡稱為什么放棄了''楚''字,而選擇了''鄂''字?
本人深耕地方史,還是由我來回答吧。網絡傳言并無實據。網上最流行的說法是湖南、湖北兩地爭用“楚”字,干脆兩省都不得用楚字。這個解釋有點想當然,浮于表面。
首先這些爭論并不見于史書記載。這說明即使有爭論,其范圍也不廣,影響力也不大。
其次,假如兩省相爭,有資格讓兩省都不得用楚字的,一定是兩省的上級,可能是湖廣總督,可能是朝廷高級官員,也可能是皇帝親自決定的。但同樣的是不見于歷史記載。
最近看到大佬何解毒對地名的考證,深受啟發,何大佬的解釋是目前所見最靠譜的,有興趣可以搜他的視頻看看。不過何大佬對此事的考證過于簡單,有些問題沒有說清楚,本人深耕地方史,認真查了下這方面的資料,算是對何大佬簡短考證的一個補充吧。
湖廣省自稱楚省,毫無爭議在明代,只有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就是我們常說的湖廣省,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兩省。這里就是楚國的核心區。
雖然現在的淮河流域曾經有楚國首都,楚文化繁盛,”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言壯語也應該出自淮河流域。但淮河流域有自己的文化傳承,沒有自稱楚省的習慣。
所以湖廣省自稱楚,毫無爭議。明代的湖廣巡按錢春,就有奏章稱:楚省困憊。如下圖:
湖南、湖北分治后,開始分別稱湘、鄂到了清康熙三年,湖廣省分成湖北省和湖南省,兩省有湖廣總督、湖北巡撫、湖南巡撫三個官。
起初大家都自稱楚省,如湖北巡撫恒文上書:“運省之益谷,以備楚省之積貯”,湖南巡撫李世杰的奏折:“查明楚省”等字樣。
但總有公文要提及湖南湖北兩省,在這種情況下,湖北稱鄂,湖南稱湘。如清代做過湖廣總督的官文曾經奏章:“奏為續撥鄂步隊馳回湘省,以厚兵力而資劉辯并前調水師馬隊……”
從這個脈絡來看,湖北稱鄂,確實是為了與湖南有所區別。但我覺得還有些問題需要補充說明:
清康熙三年后,楚省仍大量使用,大部分指湖廣總督轄區如《平定三逆方略》《平定兩金川方略》,是官方編修的文件。其中:
卷二:頃侍衛阿爾賽自荊州馳還,奏稱彼土鄰近居民震恐,爾等兼程馳赴,能早到荊州,則兵民可安,然勿以行急,致使馬疲,仍宜酌量以行,倘楚省告警,則簡巴馬速行,俟到荊州之后,即諸將及綠旗官兵馬匹足供爾兵騎乘,亦可保固地方矣。
卷三十二:命大將軍安親王岳樂遣兵守醴陵。岳樂奏:醴陵,江楚接壤要地。
看當時的語境,卷二的楚省似乎可以解釋為湖北省,卷三十二的楚省似乎可以解釋為湖南省。但這里最合理的解釋是湖廣總督的轄區。
清代《湖廣通志》,書中多次提到楚省,也是指湖南、湖北兩省。
湘省、鄂省主要是為了區別湖廣總督管轄的楚省所以在清代,湖廣這個概念并沒有消失,湖廣總督仍然要以楚省自稱。這時候湖南、湖北再稱楚省,難免與湖廣總督的轄區混淆。
如:《清史稿兵志》記載:
開廠后,常年經費,由湖北籌辦。旋由湖廣總督張之洞覆陳:“鄂省開廠后,督飭洋匠,悉心考求”。
張之洞做為湖廣總督,若上表講楚省,一般人會理解為湖廣總督轄區,包括兩省。而籌辦兵工廠一事,僅有湖北省負責,湖南省不負責,所以他此時稱鄂省最佳。
反之,湖南、湖北巡撫上奏,自稱楚省,確實有先例,但是容易產生疑惑,甚至搶了湖廣總督的臺詞。在這官場是不太適合的行為,經歷的次數多了,湖南、湖北兩省巡撫自然會意識到自己的混淆與冒犯,不再稱楚省了。
此事終清一朝,似乎都無官方規定,只是一種官場的規則所致。
至清末電報的出現,延續官場的習慣,稱湘、鄂二省,是水到渠成的事。
鄂省這個稱呼在元代已有元史卷十四:
荊湖行省阿里海牙上言:“要束木在鄂省勾考,豈無貪賄?臣亦請勾考之?!?/p>
要束木在荊湖行省考核官員的時候,吃拿卡要,所以阿里海牙上書要求嚴查要束木。這里用的就是鄂省。當時的荊湖行省,應該沿自宋代,看宋代的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此區域稱鄂省其實不太恰當的,是以駐地代省名的老習慣所致。
岳飛受封鄂王,為鄂字增加了光輝鄂,源自古鄂國。最早應該在山西一帶,一路南遷,到隨州建立鄂國。因不服周王室管轄而被滅國,余部遷到了南陽,為西鄂國。這時候在鄂東南也有一個鄂國,有人認為這也是隨州之鄂的余部,有人認為他們就是土著鄂國,與山西之鄂不同。若是細說又是一篇文章。
湖北簡稱鄂,源自古鄂州,現在的武昌一帶。而鄂州則源春秋時代的武昌附近的古鄂國。這個古鄂國被華夏視為南蠻。所以鄂字似乎不太光輝。
但自從岳飛被追封為鄂王,由岳武穆的加持,這個鄂字也不算差了。
岳飛為什么被封為鄂王呢?是不是朝廷故意拿一個差的名字封給岳飛?應該不是。
宋寧宗千金市骨,冊封岳飛應該是比較誠心的。
但宋朝的趙德芳、趙元佑都被封過楚王,王安石被封為荊國公,襄、鄧這樣的國名也早被占用。
岳飛生前長期駐守的荊湖一帶,確實只有鄂王這個封號比較合適了。
岳武穆以其無以倫比的光輝,掩蓋了鄂字的南蠻色彩,所以湖北省稱鄂,似乎也不算差。
為什么不用荊字,原因有二:其一:駐地在武昌,省簡稱為荊,容易和荊州府混淆。現在的湖北人都習慣用荊楚大地來稱呼湖北。當時為什么不用?原因是習慣,省府駐地名來指代全省,乃是習慣做法。
但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避免誤會。要知道現在的荊州長期都是省府級別駐地,比如荊州州治。清代江陵是八旗軍駐地之一,政治地位并不算低。
省府在武昌的情況下,再用荊指代全省,容易產生一定的誤會。
比如某總兵率軍隊開赴湖北,聽湖廣總督或湖北巡撫指揮,參與某場戰斗??偙蠄蠓Q帶兵赴荊,會讓人懷疑他是不是去了荊州,去跟荊州駐扎的旗兵匯合。但假如上報稱帶兵赴鄂,就不會有這樣的誤會了。
所以湖廣巡撫用鄂而不用荊,是很自然的一種選擇。
其二:荊舒是懲,這是一個不太好的典故“荊舒是懲”這句話出自《詩經》,意思是要征伐荊、舒這樣的落后國家。
王安石曾經做過舒州通判,被封舒國公,似乎還不錯。但是不久又被改為荊國公。當時人都覺得是那些保守派(所謂正人君子)借“荊舒是懲”這句話來敲打王安石,諷刺其胡亂改革,擾亂朝政。
網絡時代,這首詩曝光率不高,但明清的文官非常仰慕宋代那批大文豪,所以他們對這個典故應該很熟悉,在用荊還是用鄂這個問題上,“荊舒是懲”這個典故會在他們腦海中一閃而過吧。
《范蜀公挽詩》也借用了荊舒是懲這個典故
個人感覺,湖北官員不愿意用荊字,多少有點這方面的原因吧。
以上是在@何解毒 大佬考證的基礎上,我個人的一點猜測。本人的閱讀面也不算太廣,有些也是靠檢索而來的。若有什么疏漏,還請多批評指正。
不是放棄了楚字,而是因為鄂字更加名副其實;稱楚未免夜郎自大不自量力! 湖北方言中,楚與丑同音字,選擇丑字有點兒不近人情!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楚國比現在的湖北省大多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七雄之一;楚國國君羋姓熊氏;
楚國最早興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匯的淅川一帶,公元前223年亡于秦國;
楚國全盛時期的范圍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貴州、廣東部分地區——很顯然,如果湖北省繼承了這個衣缽就有點過分了。
再來看鄂這個字。
春秋時期,楚王封兒子熊紅的封地就在鄂州;為鄂王;并且修筑了鄂王城,今天湖北省的簡稱“鄂”由此而來;
公元221年,吳王孫權以“吳越之從,三江之固”拔劍辟石,在這里告天稱帝,取“以武而昌”之義,稱鄂縣為武昌,定都于此;
因此,湖北省簡稱鄂有根有據;不僅如此,還有一個武昌城作為佐證。鄂,顯然更加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