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類是人工通過技術可以制造出來的,對人體有益,第四類是由于人們的不注意衛生而引起的,屬于病毒類.
酵母菌
提起酵母菌這個名稱,也許有人不太熟悉,但實際上人們幾乎天天都在享受著酵母菌的好處。我們每天吃的面包和饅頭就是有酵母菌的參與制成的;我們喝的啤酒也離不開酵母菌的貢獻。酵母菌是人類實踐中應用比較早的一類微生物,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利用酵母菌釀酒。酵母菌的細胞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所以也可以做成高級營養品添加到食品中,或用作飼養動物的高級飼料。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尤其喜歡在偏酸性且含糖較多的環境中生長,例如,在水果、蔬菜、花蜜的表面和在果園土壤中最為常見。
酵母菌的形態、大小和結構
酵母菌是單細胞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細胞的形態通常有球形、卵圓形、臘腸形、橢圓形、檸檬形或藕節形等。比細菌的單細胞個體要大得多,一般為1-5微米×5-30微米。酵母菌無鞭毛,不能游動。
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細胞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液泡、線粒體等,有的還具有微體。
酵母菌的繁殖
酵母菌有多種繁殖方式,有人把只進行無性繁殖的酵母菌稱作“假酵母”,而把具有有性繁殖的酵母菌稱作“真酵母”。
酵母菌的無性繁殖有芽殖和裂殖兩種方式。
酵母菌最常見的無性繁殖方式是芽殖。芽殖發生在細胞壁的預定點上,此點被稱為芽痕,每個酵母細胞有一至多個芽痕。成熟的酵母細胞長出芽體,母細胞的細胞核分裂成兩個子核,一個隨母細胞的細胞質進入芽體內,當芽體接近母細胞大小時,自母細胞脫落成為新個體,如此繼續出芽。如果酵母菌生長旺盛,在芽體尚未自母細胞脫落前,即可在芽體上又長出新的芽體,最后形成假菌絲狀。
裂殖是少數酵母菌進行的無性繁殖方式,類似于細菌的裂殖。其過程是細胞延長,核分裂為二,細胞中央出現隔膜,將細胞橫分為兩個具有單核的子細胞
酵母菌是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進行有性繁殖的。兩個臨近的酵母細胞各自伸出一根管狀的原生質突起,隨即相互接觸、融合,并形成一個通道,兩個細胞核在此通道內結合,形成雙倍體細胞核,然后進行減數分裂,形成4個或8個細胞核。每一子核與其周圍的原生質形成孢子,即為子囊孢子,形成子囊孢子的細胞稱為子囊。
酵母菌的菌落
大多數酵母菌的菌落特征與細菌相似,但比細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濕潤、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質地均勻,正反面和邊緣、中央部位的顏色都很均一,菌落多為乳白色,少數為紅色,個別為黑色。
水綿
水綿(shuimian)(Spirogyra) 綠藻門、接合藻綱、水綿科、水綿屬植物。藻體是由1列圓柱狀細胞連成的不分枝的絲狀體。由于藻體表面有較多的果膠質,所以用手觸摸時頗覺粘滑。在顯微鏡下,可見每個細胞中有1至多條帶狀葉緣體,呈螺旋狀繞生于緊貼細胞壁內方的細胞質中,在葉綠體上有1列蛋白核。細胞中央有1個大液泡。1個細胞核位于液泡中央的一團細胞質中。核周圍的細胞質和四周緊貼細胞壁的細胞質之間,有多條呈放射狀的胞質絲相連。生殖方式通常可見營養繁殖和有性生殖兩種類型。營養繁殖時,為絲狀體受到機械損傷或其他原因,斷裂成若干短絲,每段短絲又通過細胞分裂長成長的絲狀體。這種營養繁殖方式,也叫斷裂生殖。水綿的有性生殖為接合生殖。其中又包括梯形接合、側面和直接側面接合3種類型,但以梯形接合為最常見。接合生殖多于春季和秋季發生,這時絲狀體的顏色也由綠變為黃綠,其接合生殖過程是:首先為2條水綿絲狀體并行靠近,在兩條絲狀體的細胞相對的一側各產生1個突起。繼而兩相對突起伸長,頂端接觸,端壁融解形成1條連通的管子,叫做接合管。同時,各個細胞內的原生質體濃縮,形成1個配子。其中1條絲狀體的每個細胞中的配子,以變形蟲式運動通過接合管移入另1條相對細胞中,與其中的1個配子融合,產生1個卵形或橢圓形的合子,也稱接合孢子。這樣,1條絲狀體的細胞都變空,另1條絲狀體的細胞中都各有1個合子。空的絲狀體可視為雄性,有合子的絲狀體可視為雌性。以上生殖過程就叫做接合生殖。由于在兩條絲狀體之間有很多橫向的接合管,外觀上看頗像個梯子,故稱做梯形接合。以后合子分泌產生厚壁,藻體死亡崩解后,合子沉入水底休眠。條件適宜時萌發,合子核首先經過減數分裂,所產生的3個單倍體核退化,僅1個發育,最后產生1條新的水綿絲狀體。水綿全為淡水產,廣布于池塘、溝渠、河流、湖泊和稻田,繁盛時大片生于水底,或成大團塊漂浮水面。水綿可作某些魚類的餌料。有的報道,在我國云南一些兄弟民族地區,將水綿曬干作為食物,并輸出到緬甸。水綿大量繁殖時,常造成一些工廠管道的堵塞,而影響生產。
乳酸菌
指發酵糖類主要產物為乳酸的一類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陽性細菌的總稱。大多數不運動,少數以周毛運動。菌體常排列成鏈。在其發酵產物中只有乳酸的稱為同型乳酸發酵,而產物中除乳酸外還有較多乙酸、乙醇、CO2等物質的稱為異型乳酸發酵。有微好氧菌和專性厭氧菌。根據細胞為球狀或桿狀,可分為兩大類,即乳酸鏈球菌族(Streptococceae)和乳酸桿菌族(Lactobacilleae)。乳酸鏈球菌族,菌體球狀,通常成對或成鏈,在固體培養基上菌落較小,生長緩慢。多數為同型發酵,如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是與人類關系密切的重要菌群,有些菌是人和溫血動物的致病菌;有些是人體的正常菌群存在于口腔和腸道;有些是乳制品及植物發酵食品中的常用菌,常在食品工業中使用,如乳鏈球菌(S.lactis)。少數為異型發酵,如腸膜狀明串珠菌(Leuconostocmesenteroides)是制藥工業上生產右旋糖酐(即代血漿)的重要菌種,但也是制糖工業的一種害菌,常使糖汁發粘稠而無法加工。乳酸桿菌族,菌體桿狀,單個或成鏈,有時成絲狀、產生假分枝。根據其利用葡萄糖后的產物不同,分為同型發酵群和異型發酵群。多數種可發酵乳糖,而不利用乳酸,發酵后可將pH下降至6.0以下。本族中以乳酸桿菌屬(Lactobacillus)最為重要,大多是工業上尤其是食品工業上的常用菌種。存在于乳制品,發酵植物食品如泡菜、酸菜,青貯飼料,及人的腸道、尤其是乳兒腸道中。工業生產乳酸常用高溫發酵菌。例如德氏乳酸桿菌(L.delbrueckii),最適生長溫度為45℃,此菌在乳酸制造(如:制造陳醋,酸奶等)和乳酸鈣制造工業上廣泛應用。
霉菌
霉菌形成分枝菌絲的真菌的統稱。不是分類學的名詞,在分類上屬于真菌門的各個亞門。構成霉菌體的基本單位稱為菌絲,呈長管狀,寬度 2~10微米,可不斷自前端生長并分枝。無隔或有隔,具1至多個細胞核。在固體基質上生長時,部分菌絲深入基質吸收養料,稱為基質菌絲或營養菌絲;向空中伸展的稱氣生菌絲,可進一步發育為繁殖菌絲,產生孢子。大量菌絲交織成絨毛狀、絮狀或網狀等,稱為菌絲體。菌絲體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鮮艷的顏色,有的可產生色素使基質著色。霉菌繁殖迅速,常造成食品、用具大量霉腐變質,但許多有益種類已被廣泛應用,是人類實踐活動中最早利用和認識的一類微生物。
霉菌是絲狀真菌的俗稱,意即“發霉的真菌”,它們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絲體,但又不象蘑菇那樣產生大型的子實體。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的菌絲。構成霉菌營養體的基本單位是菌絲。菌絲是一種管狀的細絲,把它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很像一根透明膠管,它的直徑一般為3-10微米,比細菌和放線菌的細胞約粗幾倍到幾十倍。菌絲可伸長并產生分枝,許多分枝的菌絲相互交織在一起,就叫菌絲體。
根據菌絲中是否存在隔膜,可把霉菌菌絲分成兩種類型:無隔膜菌絲和有隔膜菌絲。無隔膜菌絲中無隔膜,整團菌絲體就是一個單細胞,其中含有多個細胞核。這是低等真菌所具有的菌絲類型。有隔膜菌絲中有隔膜,被隔膜隔開的一段菌絲就是一個細胞,菌絲體由很多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內有1個或多個細胞核。在隔膜上有1至多個小孔,使細胞之間的細胞質和營養物質可以相互溝通。這是高等真菌所具有的菌絲類型。
為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和更有效地攝取營養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許多霉菌的菌絲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態和組織,這種特化的形態稱為菌絲變態。
吸器。由專性寄生霉菌如銹菌、霜霉菌和白粉菌等產生的菌絲變態,它們是從菌絲上產生出來的旁枝,侵入細胞內分化成根狀、指狀、球狀和佛手狀等,用以吸收寄主細胞內的養料。
假根。根霉屬霉菌的菌絲與營養基質接觸處分化出的根狀結構,有固著和吸收養料的功能。
菌網和菌環。某些捕食性霉菌的菌絲變態成環狀或網狀,用于捕捉其它小生物如線蟲、草履蟲等。
菌核。大量菌絲集聚成的緊密組織,是一種休眠體,可抵抗不良的環境條件。其外層組織堅硬,顏色較深;內層疏松,大多呈白色。如藥用的茯苓、麥角都是菌核。
子實體。是由大量氣生菌絲體特化而成,子實體是指在里面或上面可產生孢子的、有一定形狀的任何構造。例如有三類能產有性孢子的結構復雜的子實體,分別稱為閉囊殼、子囊殼和子囊盤。
霉菌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雖然霉菌菌絲體上任一片段在適宜條件下都能發展成新個體,但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產生形形色色的無性或有性孢子進行繁殖。孢子有點像植物的種子,不過數量特別多,特別小。
霉菌的無性孢子直接由生殖菌絲的分化而形成,常見的有節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霉菌的孢子具有小、輕、干、多,以及形態色澤各異、休眠期長和抗逆性強等特點,每個個體所產生的孢子數,經常是成千上萬的,有時竟達幾百億、幾千億甚至更多。這些特點有助于霉菌在自然界中隨處散播和繁殖。對人類的實踐來說,孢子的這些特點有利于接種、擴大培養、菌種選育、保藏和鑒定等工作,對人類的不利之處則是易于造成污染、霉變和易于傳播動植物的霉菌病害。
由于霉菌的菌絲較粗而長,因而霉菌的菌落較大,有的霉菌的菌絲蔓延,沒有局限性,其菌落可擴展到整個培養皿,有的種則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徑1-2厘米或更小。菌落質地一般比放線菌疏松,外觀干燥,不透明,呈現或緊或松的蛛網狀、絨毛狀或棉絮狀;菌落與培養基的連接緊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顏色和邊緣與中心的顏色常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