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普洱茶。按照國家標準《GB/T22111-2008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給出的定義,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這里講生茶,國標是這么說的: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云南大葉種茶樹葉為原料,經過殺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壓成型等工藝制成的緊壓茶。
特別強調兩點:其一,干燥方式是日光干燥,也就是在太陽底下把曬干,其它任何方式的干燥都不能叫做普洱茶。
其二,它是一個地理標志產品,產品必須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云南大葉種茶樹葉。綠茶的國家標準《GB/T14456.1—2008》,按定義來說:大葉種綠茶是用大葉種茶樹的鮮葉經過攤青、殺青、揉捻、干燥、整形等加工工藝制成。這里多了一道工藝 —— 攤青,也就是之前經常提到的萎雕工藝,并且少了云南兩個字,只有大葉種。
這區別就大了,許多地區和國家都有大葉種茶,而只有云南大葉種能生產普洱茶。也就是說云南大葉種既可以生產普洱茶,也可以生產綠茶,而其它地區的大葉種,是不能生產普洱茶的。再進一步說,雖然也有曬青綠茶之說,但它比曬青普洱茶多了一道工藝——攤青,也就是萎凋。經過攤青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才是綠茶,未經過攤青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就叫普洱茶。目前這兩種茶云南都有生產,顯然有些專家們把這兩個概念搞混了,才會有普洱生茶就是綠茶一說,也許他們連國標都沒有好好看一看就開口了。
所謂萎調就是讓茶葉進行前期的發酵,還有蒸發水份。這樣可以減輕茶葉的苦味和澀味,改善茶葉的回甘,讓人后期喝起來比較潤。目前烘青、炒青,也就是咱們說的綠茶,普遍都采用萎調的技術。至于運用在普洱茶的制作上,現在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個人持反對意見。
普洱茶的靈魂和最大的魅力就是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工對茶葉制作過程中的干預,也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持茶葉本身的原味。讓茶葉在自然的環境中自然的轉化,變化成不同的滋味,這才是普洱茶的真諦。如果增加了制作過程中的工序,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普洱茶從新到老的整個轉化過程,并且改變普洱茶茶葉的韻味。讓普洱茶本身明顯的地域特性弱化,失去了普洱茶最有價值的部分。
當然如果從推廣的角度來看,這也未嘗不可。畢竟它將茶葉的口感改變,適合更多人群的口味了,不過在售賣時還是應該標明清楚,讓茶友自己選擇。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你說對了,普洱茶,黑茶六堡茶這些和綠茶在工藝上是沒有關系的,因為兩者的源頭分枝了,綠茶紅茶黃茶青茶茉莉花茶這些是有工藝傳承關系的。
中國制茶工藝在唐宋時期是類似的,像陸羽茶經所說的,采之蒸之揉之榨之壓之拍之等等,不過那是中原和江南文化發達地區的做法,云南相對落后,到宋代李石的《續博物志》記載是無采造之法,也就是說連那樣簡單的工藝都不會,請參考布朗族的腌茶,其實還是古老的生煮羹飲。一直到明代初期,隨著駐屯軍和隨軍家屬到來,才給云南茶葉帶來了在江南地區淘汰了的團茶工藝,這就是普洱茶的前身。
然后就一直就這樣,明代隆慶年間徽州休寧松蘿山修行的大方和尚創制的松蘿茶工藝開始了綠茶的工藝,一時間大家都效仿松蘿工藝,到清代前期全國除了云南湘西川西廣西等一些落后偏遠地區以外都學習了綠茶工藝,而后又在綠茶上衍生發展出來了青茶紅茶黃茶等工藝,所以說綠茶和普洱在工藝上是沒有直接傳承關系的。反而是從民國開始,云南制茶工藝進行了一系列的去普洱改進,1923年出現滇綠,1939年出現滇紅,到1975年熟普出現也是對生普的改進。本來這種落后的工藝也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九十年代茶廠停產了,茶園也荒蕪了,結果是港臺茶葉騙子忽悠了一些沙雕,加上文化漢奸推波助瀾,資本進入炒作,像題主這樣不懂茶又裝x的就抖起來了。真相就是如此。
為什么香港人喜歡喝啤酒
香港人和青島啤酒有不結情緣。
關于香港人對青島啤酒的喜愛,香港的霍老板有這樣一段經歷。他經營一家叫“大佛口”的餐廳,開業之際,許多啤酒品牌給了他很多優惠條件,希望他能夠在餐廳里擺放其產品,但是霍老板對他們說。
“我是香港人,以后到我這里吃飯的很多都是香港人,我了解他們,我只賣青島啤酒。”后來該餐館生意火爆,只經營青島啤酒成了餐館的一大特色。
青島啤酒濃郁的麥香不經間,已意融合于香港生活的點滴中。
香港人和青島啤酒情緣。
青島啤酒開始批量進入香港市場。上世紀60年代,青啤在港銷量超過萬噸;近幾年連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再創歷史新高。
香港居民平均每年飲到肚里的純酒精為2.83公升,比起日本的7.2公升和英國的11.6公升,自是相形見絀。然而香港實際上卻是個泡在酒里的城市,而其中大部分是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