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而在這其中一共設立了五個民族自治區,這五個民族自治區地帶的人多以少數民族為主。但無論是廣西、內蒙,還是西藏、新疆,它們身為自治區領土面積都是極其遼闊的。
而寧夏卻成為了其中的一個例外,作為回族集聚的一個民族自治區,它的占地面積僅僅只有6.64萬平方公里。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它面積甚至還比不過一個庫頁島,要知道庫頁島的面積也足足有7.64萬平方公里。那為何寧夏會這么小呢?要探討寧夏回族自治區面積小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追溯到寧夏的歷史。
歷史上在寧夏這塊地盤上,先有唐末的寧武軍,后有大宋時期的西夏國,但很顯然還沒有出現寧夏這個概念。
其實最早有寧夏這個“名稱”的時候,還是在我國元朝時期——當時元朝由于疆域十分遼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身統治,開始施行了新的行政規劃,即行省制度。而就在此時,寧夏府也就應運而生了。
當然了,此時的寧夏府并不像現在我們看來的相對“迷你”,它的面積十分的遼闊。而且此時它的位置也十分具有戰略意義。比如在交通方面上,它是聯通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而在經濟上,它則屬于“塞北江南”,畢竟已經過了西夏國多年以來的經營。
在明朝時期,寧夏的作用就更大了,它被納入當時大明“九邊重鎮”之一,被大明當作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后方之一,明朝甚至還在這里設立了寧夏衛。只不過雖然重視程度加深了,但此時的寧夏還是隸屬于甘肅布政司,級別也還沒到省級。
隨著明末清初的發展,寧夏大有一躍成為省級行政規劃的趨勢。但不幸的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寧夏府的關鍵地帶銀川發生了百年一遇的大地震,這就導致整個寧夏一帶經濟受到了巨大創傷,建筑之類的更是被毀之一旦。
盡管乾隆皇帝在得知事態的嚴重性后,及時撥下了巨額費用幫助寧夏人們重建家園,但寧夏要恢復元氣所需要的時間肯定是極其漫長的。
不過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乾隆的這次大補助,寧夏周邊的回族們開始集聚,這也是如今寧夏成為回族聚居區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末閉關鎖國導致中國落后于世界之列,造成了列強侵華的悲劇。此時的寧夏戰略地位再次被最大限度地重視起來——畢竟在北方有沙俄虎視眈眈的蒙古,西邊新疆與西藏也被英國給盯上了,因此如果之后這些地方要打仗,寧夏自然首當其沖,成為其大后方根據地,保障前線物資。
而在戰時,一般都會將一塊大的行政區域劃分為兩塊,至于原因自然是為了“保障雙核模式”,這樣的話如果這一帶被敵人占據后,不至于整個行政規劃全部崩盤。這樣的方式解放戰爭時期我軍也干過,直接將剛遼寧不久的遼寧分成了遼東與遼西兩個省。
除了這個根本原因之外,還有一個直接原因,那就是割據西北的馮玉祥等軍閥推動,當時設置兩個省也能夠給自己更多的一些便利。
于是在這兩個原因的推動之下,最終決定將甘肅省拆分為寧夏和甘肅兩個省,不僅將寧夏獨立出來了,還甚至加大了寧夏省的面積。那此時寧夏省的面積到底有多大呢?說出來可能讓然不太愿意相信,它足足有二十三萬三千三百余平方公里。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因為要進行戰后恢復和經濟建設,寧夏就再次被并入到了甘肅省。因為對于當時的新中國來說,多一個省就等于多一個沉重的任務,再者也沒大仗要打了,所以寧夏就并進了甘肅。不得不說,寧夏和甘肅可真的是“難舍難分”。
再后來,因為在寧夏一帶集聚的回族越來越多,甚至設置自治鄉、自治州都已經不能再滿足境內人們的需求了。于是為了照顧回族同胞們,設立了這樣一個寧夏自治區。當然了面積也不可能再像之前那么大,而是由二十三萬三千三百余平方公里也變成了6.64萬平方公里。
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寧夏回族自治區近幾年已經也有著相當不錯的發展。在過去它保家衛國,抵御外敵;在現在,它維護民族和平共處,促進民族團結。
我國是世界陸地面積第三大國,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我國根據地形、山川、河流、歷史原因、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將陸地領土劃分為三十四個行政區域,即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兩個特別行政區。其中,澳門特別行政區是我國面積最小的省級行政區;海南省是我國海域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的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我國大陸地區面積最小的省級行政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南北長456公里,東西寬250公里,呈十字形狀,位于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其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位于我國第二階梯之上,深居西北內陸黃土高原,北鄰內蒙古自治區,西鄰甘肅,東臨陜西;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占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占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布來看,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寧夏在歷史上是“ 絲綢之路”的要道,素有“ 塞上江南”之美譽。
那么,歷史上寧夏的面積很大,為何如今縮小到只有6.64萬平方公里?寧夏歷史:最早追溯到西周時期,但時寧夏全境及周邊地區稱為朔方。春秋時稱為朐衍戎、戰國時設烏氏縣、秦朝時設北地郡、漢朝時屬朔方史部、十六國時屬大夏國、唐朝時屬關內道、北宋時屬秦鳳路、元朝時屬寧夏府路(寧夏由此的命)、明朝時設寧夏設府,“九邊重鎮”之一、清朝時寧夏設巡撫,屬陜西布政司(今甘肅省)。
寧夏面積最大時是在中華民國時期。隨著軍閥割據,按照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規定,每個省只能保留三個師的軍事力量。1928年,當時割據西北的馮玉祥為保存實力,提出將甘肅省拆分為甘肅和寧夏兩省的提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塞上四省”出現,是將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的和稱。也就是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10月17日,民國中央政府第159次會議決定將寧夏道舊屬八縣(即寧夏縣、寧朔縣、平羅縣、中衛縣、靈武縣、金積縣、鹽池縣和平遠縣)和寧夏護軍使轄地(即阿拉善旗、額濟納旗)合并建為寧夏省,全省面積約274910平方千米(也有說面積為23.33萬平方公里)。第二年,寧夏省政府成立,今寧夏銀川市為寧夏省會,稱“寧夏省城”。后來又將阿拉善之巴格的磴口劃置磴口縣,寧夏省的面積再一次擴大。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寧夏省撤消并入甘肅省,從此寧夏從中國地圖上“消失”,成為了甘肅省的一個市,默默無聞的存在著。直到1957年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才通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議。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寧夏行政區域得以恢復。其管轄范圍為銀川專區,吳忠、固原兩個回族自治州和平涼地區涇源、隆德兩縣,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后來寧夏省面積一度擴大,在中蘇關系惡化時,出于備戰需要,其中內蒙古的阿拉善左旗被劃入寧夏回族自治區。1979年,北方形勢再度緩和,阿拉善左旗被再度劃入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再度恢復原貌,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并一直持續到今天。
寧夏雖然是處于中國最核心位置的地方 ,全省一共有5座城市,包括:銀川、中衛、石嘴山、 固原、吳忠。在城市劃分上,寧夏省會銀川也只是上榜3線城市之列,是眾多省會中,劃分排名最低的省會之一,而其他四座城市被劃分為5線城市,還不是四線城市。
可以說寧夏回族自治區雖然面積較小,但卻有著巨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地位不容小視,希望未來寧夏的發展越來越好。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原創作品,喜歡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歡迎轉載,抄襲必究,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