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巴伐利亞啤酒簡介
德國最著名的啤酒之鄉巴伐利亞,啤酒存在的歷史幾乎和當地的歷史一樣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羅馬時代。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上,有條山徑直通最原始的巴伐利亞“啤酒天堂” 。由于當時每年復活節前6周的四旬齋期間,修士們不能吃肉,他們便任由“大麥汁”自然發酵,最終生成了一種高酒精度的飲料,并將它作為四旬齋餐飲的代替品。為了使教廷準許他們飲用這種美味的飲料,修士們便送了一桶給教皇,教皇品嘗后為之傾倒,表示這種飲料可作為“四旬齋餐飲的代替品”及“罪惡的洗滌劑”,并準許巴伐利亞的修道院釀造之。這種美味的飲料便是啤酒,據說啤產品介紹
德國巴伐利亞啤酒集團自其第一支啤酒于公元1857年問世以來,已榮獲22枚金牌與19塊銀牌。
巴伐利亞之星冰醇啤酒5L桶裝
產地:德國 保質期:12個月
規格:2桶/箱 凈含量:5 L
麥芽汁濃度:11% 酒精含量:4.9%
巴伐利亞冰醇啤酒,采用地道哈拉道酒花與優質二棱麥芽,汲取深層礦物水,嚴格按照公元1516年頒布實施的《啤酒純釀法》精心釀造而成,口感細膩醇厚,冰飲更佳。
巴伐利亞之星黑啤5L桶裝
產地:德國 保質期:12個月
規格:2桶/箱 凈含量:5 L
麥芽汁濃度:12.4% 酒精含量:4.9%
作為巴伐利亞家族的新成員,巴伐利亞黑啤帶有更為濃郁的煙熏氣味,口感柔和,余味帶有絲絲巧克力香氣。在嚴格按照《純正啤酒法》釀造同時,麥芽等原料都是經過特殊工藝烘焙,手工篩選而成。巴伐利亞黑啤是一款集典型的巴伐利亞黑啤口味和最精湛的啤酒工藝于一體的星級啤酒。酒的釀造技術就是這樣誕生的。
介紹一下酒的歷史
展開全部
在我國,由谷物糧食釀造的酒一直處于優勢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額很小,因此,釀酒的起源問題主要是探討谷物釀酒的起源。
釀酒起源的傳說
在古代,往往將釀酒的起源歸于某某人的發明,把這些人說成是釀酒的祖宗,由于影響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統的觀點。對于這些觀點,宋代<>曾提出過質疑,認為“皆不足以考據,而多其贅說也”。這雖然不足于考據,但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現象,不妨羅列于下。
1 儀狄釀酒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云: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2 杜康釀酒
另一則傳說認為釀酒始于杜康(亦為夏朝時代的人)。東漢<>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也有同樣的說法。
3 釀酒始于黃帝時期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發明創造都出現在黃帝時期。<>一書實乃后人托名黃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證。
4 酒與天地同時
更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并矣”。
這些傳說盡管各不相同,大致說明釀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這是可信的,而這一點已被考古學家所證實。夏朝距今約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經出土距今五干多年的釀酒器具。(<>1987年8月23日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在山東莒縣發現,副標題為同時發現五干年前的釀酒器具)。這一發現表明:我國釀酒起碼在五干年前已經開始,而釀酒之起源當然還在此之前。在遠古時代,人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業。
現代學者對釀酒起源的看法
1 酒是天然產物
最近科學家發現,在漫漫宇宙中,存在著一些天體,就是由酒精所組成的。所蘊藏著的酒精,如制成啤酒,可供人類飲幾億年。這說明什么問題?正好可用來說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產物。人類不是發明了酒,僅僅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分子式為C2H5OH),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酒精;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可以將某些物質轉變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備產生這些條件的基礎。
我國晉代的江統在<>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又云杜康。有飯不盡,委馀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這里,古人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是符合科學道理及實際情況的。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谷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總之,人類開始釀造谷物酒,并非發明創造,而是發現。方心芳先生則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后,貯藏谷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谷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蘗,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蘗和天然酒,并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于是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剩飯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郁的酒。在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易發酵成酒。
2 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飲料酒
人類有意識地釀酒,是從模仿大自然的杰作開始的.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于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后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問在<>的序言中也記載道某山民因避難山中,堆積在缸中的蒲桃也變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還有所謂猿酒的記載,當然這種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識釀造的酒,而是猿猴采集的水果自然發酵所生成的果酒。
遠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采集和狩獵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發酵生成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3 谷物釀酒始于農耕時代還是先于農耕時代?
探討谷物釀酒的起源,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谷物釀酒起源于何時?我國最古老的谷物酒是屬于哪類?對于后一個問題,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紹。
谷物釀酒始于何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傳統的釀酒起源觀認為:釀酒是在農耕之后才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早在漢代就有人提出了,漢代劉安在<>中說:清盎之美,始于耒耜。現代的許多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是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糧食后,才開始釀酒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谷物釀酒先于農耕時代,如在1937年,我國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黍的目的,是為釀酒而非做飯……。吃飯實在是從飲酒中帶出來。這種觀點在國外是較為流行的,但一直沒有證據。時隔半個世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索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又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釀制啤酒,人們先是發現采集而來的谷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后開始有意識地種植谷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該觀點的依據是: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谷物,即然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不是谷物,那么對人類種植谷物的解釋可能也可另辟溪徑。國外發現在一萬多年前,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釀造谷物酒,而那時,人們仍然過著游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