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由于商朝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那么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商朝之前的時代(如三皇五帝、夏朝)的真實面貌,大部分只能從流傳于民間的神話故事中進行“還原”。
而商朝,是一個興盛的王朝,它有了文字,并開始用文字記錄生活。將自己的生活用文字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之上,這種文字被后人稱為甲骨文。
歷史是什么?它是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面貌。所以說甲骨是古老的商朝歷史書,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材料。
甲骨文發現于今天的河南安陽,也是當時商朝的首都——殷。商朝人士的主要將文字用于占卜之需。這些占卜問題集中于天氣、戰爭、時令、疾病、婚嫁等方面,這些問題可以清晰的反應出當時人們的生存面貌,反應出殷商的歷史。與其上面鐫刻的是命運,不如看為那時的潮流。
通過甲骨文的字形,可以還原當時一些物品的面貌。比如說甲骨文上面關于建筑物的文字,可以讓大家清楚當時的建筑水平。
除甲骨文這本活史書以外,商朝也是青銅時代,銅鼎也成為了商朝文字記載歷史的載體。在銅鼎之上,商人會鐫刻一些精美的圖案和文字,記錄當時的社會風貌,反應當時的等級制度。
總之,商朝開辟了我國用文字記錄歷史的先河。
有說五千年的,也有說沒有五千年的。題主問的是不是不止五千年,一時搞得人暈頭暈腦。
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人們通常一說到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傳統,就是那句十分引為自豪的話“我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提出質疑來?五千年,五千多年都說明歷史悠久,文化悠久,文明傳承悠久,爭那些具體數字有什么意思?
再說,傳統的核心意義是什么?這要弄清楚。
傳統,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有無形的影響和控制作用。傳統是歷史發展繼承性的表現,在有階級的社會里,傳統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積極的傳統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保守和落后的傳統對社會的進步和變革起阻礙作用。
看看傳統的涵蓋面有多么廣泛。在我看來,這許多內涵的核心都能體現出文化的意義,所以我們通常說到中華傳統總要帶上文化二字。
有文字記載的傳統有多少年,有時間去查閱資料好了。如果說中國傳統真正的產生,我覺得應該是從“私有制”產生就開始了。那時候就有了階級,有了貧富差別,自然就有了思想文化的產生。生產力發展了,文明就更進步了,文字也就產生了,傳統的意義就變得更為具體了。
念書時學過《歷史》,學過《社會發展簡史》,知道的,理解的就是這樣。
秦始皇為何給中國取名為“中華”?此中華是何意?
首先,我沒有聽說過秦始皇為國家起名為中華的說法,許是我孤陋寡聞,有不對的地方請指出。
我從幾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1、中國與華夏。
2、中、華是什么意思?
中國與華夏“中國”作為一個詞出現,是在西周的一個青銅器的銘文中,這個青銅器被命名為“何尊”,銘文有這么一句話: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大意是說周武王滅商后祭天說:我住到天下的中心,在這里統治民眾。
可見,在西周時期,中國的意思是:天下的中心。
西周天子所在地為天下的中心,這個地方就是中原,也就是最開始的中國。
這實際上是特定歷史時期,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局限性。
華夏這個詞,同樣出現在周朝。
華夏也稱為“夏”、“諸夏”,在周朝時,天子為了管理天下,會在“中國”之外分封很多諸侯,那些聽話懂禮貌的諸侯,就被稱為“諸夏”。
我們把天下看做一個圓,圓心就是周天子的中國,外面一層是諸侯,又分為內臣、外臣,再往外面一圈就是朝貢國,他們沒有被周天子統治,但是他們要臣服于周天子。
在朝貢國之外,就是蠻夷了,分別是:北狄南蠻、西戎東夷。
再往外就是化外之地,差不多就是野人的意思。
中與華我們在理解一個漢語詞匯的時候,如果單獨以詞的意思去理解,就會有局限性,這叫“詞本位”。
如果想要從根本上去理解,那就應該把詞分開,從字的意思去理解,這叫“字本位”。
中華這個詞,我們要徹底理解,就要從“字本位”分別去理解中、華兩個字在漢語中的意思。
中:
中在漢語中是一個非常具有褒義的字,中是一種人文哲學,是仁愛、友善、寬恕、和平的體現。
中有不偏、中正、好的意思,比如在“中原”這個詞里面,中就是好的意思。中國人提倡中庸之道:
中者,不偏也,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務本,本立道生;
庸者,不易也,萬物之根基,故君子固本,本固速成;中,君子之道的根本。
在地理上,中,則是指中原河洛地區。
華:
華更是一個了不得的字,你翻遍詞典,很少能找到一個跟“華”字有關、純粹的貶義詞。華為黑粉就不用抬杠了啊。
華字來源于華胥氏,是一個上古姓氏:
華胥生了個男娃,叫伏羲,生了個女娃,叫女媧,伏羲和女媧生了個娃,叫少典。少典娶了有蟜氏,生了兩個娃,分別是黃帝、炎帝。華胥是炎黃之祖,我們中國人稱炎黃子孫,可見華這個字于中國人有多么重大的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戰亂頻發,中原大地上生靈涂炭,直到秦國的贏政把七個國家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為了慶祝統一,贏政便把中原河洛地區稱為“中華”。河洛地區就是黃河與洛河2條河流所在的區域,即秦始皇定都的咸陽地區。
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取“中華”之名的寓意就是天下之大,唯我獨尊,這樣以體現出九五之尊的威勢。
在甲骨文里,“華”這個字寓意為非常高貴和圣潔,在周朝時期,凡遵周禮,守禮教的諸侯們,稱為諸夏,二者合稱華夏,其寓意就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應。發展到后來,“華”字有了中原的意思。后來“華”跟“夏”二字開始通用,華就是夏,因此“中華”又稱“中夏”。
雖然經過了幾千年,這兩個字一直沒有發生變化,而其含義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中華”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而不再是指狹隘的中原一帶,中華兒女指的就是流淌著炎黃血脈的中國人。中華民族在古代是指漢族,而如今,已成為中華56個民族的統稱,代表著在我們祖國的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貢獻自己的才智。
生于華夏,葬于華夏,時至今日,我們為自己是中華兒女而感到驕傲,不管這個國家曾經經歷過什么磨難,受過什么挫折,她仍然是我們深愛的祖國,因為她哺育了我們,哺育了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
中華民族一定會再次崛起,中國也一定會實現偉大復興!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