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好象牙杯)
感謝小秘書邀請。
“世界上最早發明酒的是哪里”——現在還不好說,因為田野考古一直在進行——很可能“沒有最早,只有更早”。
可以肯定的是——第一,人類多元進步是基本同步的,酒的發明應該不會歸結到一個唯一源頭,而是齊頭并進,多點發生;第二,世界上酒的最初發明,大約不會晚于公元前9500-前8500年間的“農業革命”,那個時候,人類由狩獵采集的生產生活方式向耕種畜養徹底轉變;第三,果酒最早的發明,一定是在適宜果木生長的山區或半山區;糧食酒的最初發明,一定是發生于大河流域的農耕地帶。(湖北盤龍陶尊)
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知的“最早”的酒。 1,現在被認為可能是最早的酒,由海法大學納德爾教授領導的團隊,發現于以色列北部海法以南的芮克菲洞穴——這里是古納圖夫人的墓地。洞穴里有人工挖掘的小坑,坑里有糧食發酵后形成的酒石酸。納德爾認為,使用含酒精的飲料,當時祭祀活動的一部分。不過,這種飲料類似啤酒,而且酒精度比啤酒還要低得多。
2,美國的帕特里克教授,在高加索地區的古陶器里,發現了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葡萄酒痕跡。另一位美國教授麥戈文在格魯吉亞的古陶罐里,發現了葡萄酒凝結物,大約屬于公元前6000-5800年。
3,在伊朗北部扎格羅斯山脈出土的古陶器中,有葡萄酒形成的酒石酸,屬于公元前5400年左右。 (小屯陶罐)
中國已知最早的酒和造酒傳說。 1,中國可以確定的規模化釀酒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前后,距今9000年左右——經對河南賈湖裴李崗遺址出土碎陶片進行化學分析,上面的殘留沉淀物,含有酒類揮發后的酒石酸——其化學成分與現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蠟、葡萄丹寧酸包括山楂的化學成分相同。這表明,這些陶器盛放過以稻米、蜂蜜和水果為原料混合發酵而成的飲料,可能屬于谷物天然酒——有一定規模,但依靠自然發酵。
2,中國民間,早有黃帝造酒的傳說;亦有堯帝造酒的傳說。這兩種,都不見于經傳。比較靠譜的,是杜康造酒的說法。關于杜康,有說是黃帝之臣的。但杜康就是商王少康的可能性更大。《世本》云:“杜康作酒。少康作秫酒。”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巾部》里說:“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這樣算來,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年。
距今9000年的賈湖遺址,已然發現了酒。再說是5000年以后的杜康發明了酒,好像不合情理。大概,一是,原來沒有文字,誰對發明酒有貢獻沒能記載下來;二是,文獻記載的不一定是說杜康發明了酒,而是說他制作“秫酒”——高粱酒——不僅是純糧食酒,還進入人工培植曲糱階段。 (商代銅鬲)
商朝尚酒且釀酒業非常發達。 1,古文獻中記載,商朝尚酒風氣盛行。
《尚書大傳》和《詩經》說,商代民間的“族食、族燕之禮”,要“為酒以合三族”;祀神祭祖,則“既載清酤,賚我思成”——都離不開酒。甲骨文中的卜辭,有很多以酒祭祀的記載——求雨、求農業豐收于天神“五云”及山川自然神岳、河、夒等,都用酒。祭四方、祭祖先上甲等,仍舊少不了酒。
再如,商王宴饗方國來賓、軍戎餞行、戰勝獻俘、封侯任官、養老教子,等等,也每每以酒為禮。王公貴族居常飲食,更以酒酌醉飽為常。以至于周初,周公專門寫了《無逸》,提醒國軍記取商代祖甲以后各王的教訓:“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史記》說商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這些都成了后世統治者治國的前鑒。 2,商代釀酒業發展迅速,已由谷物天然酒化進入人工培植曲糱造酒的新階段。
《商書.說命下》佚文有記商王武丁之言:“若作酒醴,爾惟曲糱”——就是用酒曲發酵造酒。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產量,酒的質量也要比單純讓谷物潮霉而自然酒化容易把握。
商代釀酒已發展到作坊的批量生產,釀酒作坊很多,不僅王都有,地方也不少,有屬王家的,也有屬各地貴顯階層的。如鄭州南郊二里崗發掘中,曾在很大一片范圍內發現了相當多的大口尊,通高大都在30厘米以上。日本學者林巳奈夫認為,是釀酒的容器,也是甲骨文中“酉”字的由來。后盛酒器酉又被“卣”字替代,但容量稍小。商代高度通常在24-35厘米的喇叭口有肩的圈足青銅尊及截頭有肩尊(又稱鼎),也是由大口尊演變而來的酒容器,容量可達5公斤以上。 河北藁城臺西商代中期遺址也發現一處釀酒作坊, 位于一組大型貴顯宅落的最北部,其釀酒作坊為兩座高臺式斜坡頂建筑物,有踏階可進人坊屋內。屋內排放了46件陶器,以甕和大口罐占多數,還有鼎、尊、壺、豆、“將軍盔”、漏斗等。另外在4件大口罐內發現分別裝有桃仁、李核、棗、草木椰與大麻子。經對沉淀物分析鑒定,確定是人工培植的酵母,即用來制酒的曲糱,即今所說酒曲。
商代的地方貴族釀酒除自家飲外,還作為貢品敬獻君王。甲骨文有若干這方面記載。進貢的計量單位是“卣”,一卣約3公斤左右。
商代的民間也造酒賣酒。《古史考》記載,商末的姜子牙“賣飲于孟津”——開酒館為生。
3,商代的酒至少有5種10多個品類。
商代的5種酒——一是“酒”,泛指白酒,主要用小米高粱釀制;二是“醴”,是用稻米釀制的速成濁甜酒,不如醪的度數高;三是“鬯(chàng)”,是用黍釀制的高檔酒,為王公貴族專用,多用于重要禮儀場合,甲骨文記載頗多;四是“果酒”,多用桃、李、棗等釀成,考古亦多有發現;五是“藥酒”,已知商代使用草苜蓿、大麻子、薄荷、束茅等入酒制成藥酒。在多處商代遺址均有發現。
第一,中國酒并非出自杜康之手,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證明他只是一個象征;第二,迄今為止全世界最早的酒雖在爭議之中,卻可見中國先人一步,又奇跡了一把……最開始我想到的,是涉及天然發酵地如“猴兒酒”般的發酵飲料。但作為甜美多汁的各類漿果,恐怕只有葡萄才最為人熟知,即便還有石榴等水果。
在西方引導的酒文化歷史中,經常會以葡萄種植判定酒的發明可能,比如格魯吉亞是公元前6000年,伊朗的公元前5000年,希臘的公元前4500年等等……并可看出隨著游牧轉農耕的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以前自然出現的漿果發酵,正在被人類探悉其奧秘。
只是說到游牧轉農耕,中國顯然是不遑多讓的佼佼者之一。所以在2018年7月,《人民網》就出現了一篇文章,驚爆了全球的眼珠子。比如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帕特里克·麥戈文教授便曾說過,這一發現讓史前中國成了世界上最早發酵飲料的奇跡。
【如圖,《人民網》報道標題】:
作為20世紀中國百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賈湖遺址,在經由中國科技大學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專家聯合發掘后發現,公元前7000年,距今9000年前的賈湖人就已經掌握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釀酒方法。所用原料有稻米、山楂、蜂蠟等成分,還在陶器中發現了殘留的野生葡萄籽粒。
或者這種調味證明,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有著對美食的追求?然而很奇怪的是,葡萄這種名稱,在漢晉南北朝時期才出現。比如說:
《史記·大宛列傳》“大宛在匈奴西南……有蒲陶酒。”
《金樓子·志怪》:“大月氏國善為葡萄花葉酒,或以根及汁醞之……”
劉禹錫《葡萄歌》:“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
或許野生品種并不被認可是同一品種?再說說制作工藝好了。以前我們所知道的,是公元前4100年左右的格魯吉亞酒廠,就其設備而言確實很是完備,但制作工藝并不香艷。而賈湖遺址的這個酒,卻如同2016年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中曾出現過的“口嚼酒”一樣,是女性咀嚼后發酵而成的(我又多了個追女孩的理由……)。
【如圖,日本的口嚼酒】:
雖然早在十多年前,美國特拉華州的角鯊頭啤酒廠就已經慧眼如炬地發現了這一釀酒古方,但卻因為美國不允許將山楂作為食品添加劑,也不允許由女性咀嚼發酵制酒,于是只能以某種菊花替代,經由現代化工藝制作完成了“賈湖城堡(Chateau Jiahu)”啤酒,所以目前真正意義上與賈湖古酒口感相仿的發酵飲料,市面上并無出現,不得不說這是種極大的遺憾。不過我想就目前的食品安全而言,恐怕沒誰會同意“女性咀嚼發酵制酒”……
【如圖,賈湖城堡啤酒】:
以后別人如果問起酒的起源,切記告訴別人是中國,即便是葡萄酒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