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地處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為武漢市地標建筑;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歷代屢加重修,現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詩人崔顥登樓所題《黃鶴樓》一詩而名揚四海。自古有“天下絕景”之美譽,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為“武漢三大名勝”,與湖南岳陽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是“武漢十大景”之首、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世稱天下江山第一樓。?[3-8]??[20]??[26]?[30]?
黃鶴樓主樓為四邊套八邊形體、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飛檐五層,攢尖樓頂,頂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圓柱支撐,樓上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樓外有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建筑環繞,整樓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檐下四面懸掛匾額,正面懸書法家舒同題“黃鶴樓”三字金匾。?[6]??[9-10]??[29]?
1987年11月28日,經全國評審委員會審定,中國建筑業聯合會授予黃鶴樓首屆建筑工程魯班獎。?[11]??1991年,國家旅游局授予武漢市黃鶴樓公園“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稱號。?[11]??2007年,武漢市黃鶴樓公園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正式批準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12]??2008年9月,武漢市黃鶴樓公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和建設部公布為國家重點公園。
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吳大帝孫權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黃鵠磯建軍事樓一座,用于t望守戍,即黃鶴樓。?[21]?
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文學家鮑照首作《登黃鵠磯》詩于黃鶴樓;泰始五年(469年),祖沖之撰成志怪小說《述異記》講述有江陵人荀環在黃鶴樓遇見仙人駕鶴并與之交談的故事,為黃鶴樓稱謂最早出現的文字記載。
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史學家蕭子顯撰《南齊書》稱黃鶴樓神話中駕鶴仙人為王子安,使黃鶴樓更具現實色彩。?[22]?
唐代樓制
唐開元十一年(723年),詩人崔顥作《黃鶴樓》七律詩,黃鶴樓因此又有“崔氏樓”之稱。?[23]?
唐永泰元年(765年),文學家閻伯理撰《黃鶴樓記》,涉及黃鶴樓的傳說、地勢形制、當時人物活動及感想諸方面;記中指出黃鶴樓神話傳說中的仙人為費t,形成與《南齊書》中稱仙人為王子安不同的說法,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黃鶴樓傳說。
唐寶歷二年(826年),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鄂岳沔蘄黃觀察史牛僧孺對鄂州(今武漢市武昌區)城垣進行大規模改造,黃鶴樓與城垣分離,成為獨立的景觀建筑,后樓毀改建為白云閣。?[23]?
宋代樓制
北宋元v年間(1086年~1094年),鄂州知州方澤重建黃鶴樓。?[14]?
南宋初年,黃鶴樓傾圮,實體故址不存。?[14]?
元至正三年(1343年),威順王寬徹普化太子修建勝像寶塔,為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黃鶴樓實體仍不存。?[24]?
明代樓制
明洪武四年(1371年),江夏侯周德興大規模擴建武昌府城,重修黃鶴樓。?[25]?
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黃鶴樓年久傾圯,都御史吳琛重修之。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黃鶴樓毀于大火。
明隆慶五年(1571年),都御使劉愨重建黃鶴樓。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起義軍大西政權領袖張獻忠所部敗退武昌,明平賊將軍左良玉率兵入城與之激戰,黃鶴樓毀于兵火。?[25]?
清代樓制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御史上官鉉重修黃鶴樓。?[13]?
清康熙三年(1664年),黃鶴樓毀于大火,湖廣總督張長庚、巡撫劉兆騏重建黃鶴樓。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湖廣總督蔡毓榮補葺黃鶴樓。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黃鶴樓遭雷擊起火,部分損毀,后整體傾圮。?[13]?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湖廣總督喻成龍、巡撫劉殿衡重建黃鶴樓。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湖廣總督滿丕,巡撫張連登小修黃鶴樓。
清乾隆元年(1736年),湖廣總督史貽直重修黃鶴樓。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為黃鶴樓題“江漢仙蹤”四字橫匾,后又御制“百歲壽民吳國瑞四世一堂”的詩碑置于黃鶴樓中。
清嘉慶元年(1796年),湖廣總督馬慧裕全面整修黃鶴樓,增加石礎四十余件,中間貫以鐵索,改變了黃鶴樓自始建以來的純木結構。?[13]?
清咸豐六年十二月(1856年),太平天國起義軍為保衛武昌城與清軍激戰,黃鶴樓毀于戰火。
清代最后一座黃鶴樓
清同治七年(1868年),湖廣總督官文、李瀚章,巡撫郭伯蔭重建黃鶴樓。
清光緒十年(1884年),黃鶴樓毀于大火,僅余攢尖銅頂一座。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首次提出用鐵質材料重建黃鶴樓。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北巡撫端方在黃鶴樓故址附近修建有兩層西式紅色洋樓,稱“警鐘樓”。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軍學界籌資于蛇山建風度樓和抱冰堂,張之洞題寫“奧略樓”三字作為樓匾。?[13]?
民國八年(1919年),湖北督軍兼民政長王占元欲重修黃鶴樓,后因兵變等原因取消。
民國十一年(1922年)四月,武漢紳商動議重建黃鶴樓,但未獲北洋政府回復。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湖北省主席夏斗寅欲籌資重建黃鶴樓,后因水災等原因取消。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武漢抗日群眾團體在清理傾圮的岳王廟時,從瓦礫中發現鐫刻有岳飛半身遺像和四言像贊詩的青石碑,并為此于黃鶴樓故址附近建立岳武穆遺像亭。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湖北省主席萬耀煌“欲重修黃鶴樓,因時局有變取消。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四月九日,武昌市政府決定募集資金重修黃鶴樓、抱冰堂等文化古跡,制訂有籌募款辦法,后因不明原因取消。
1956年7月27日,武漢市人民委員會批準成立武漢市黃鶴樓重建委員會。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占用黃鶴樓故址。
1975年12月27日,根據武漢市革委會文化局提交的《關于重建黃鶴樓選址的意見》,中共武漢市委決定將黃鶴樓按清代同治年間樓式重建。
1976年6月3日,中共武漢市委批準成立武漢市黃鶴樓籌建領導小組,下設武漢市革委會重建黃鶴樓籌建辦公室。
1980年6月20日,湖北省計劃委員會正式批復《重建黃鶴樓計劃任務書》。
1981年初,湖北省計劃委員會通知黃鶴樓工程停建。同年4月4日,重建黃鶴樓辦公室向武漢市人民政府呈交《關于完成重建黃鶴樓開工前準備工作的報告》,黃鶴樓重建工程正式啟動。?[11]?
黃鶴樓與武漢長江大橋(1995年)
1981年10月22日,黃鶴樓重建工程正式于故址千米外的蛇山山頂破土動工。?[3]?
1984年5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建立黃鶴樓公園,同時籌組隸屬于武漢市園林局的黃鶴樓公園管理處。
1985年2月7日,黃鶴樓公園管理處正式成立。
1985年6月,黃鶴樓重建正式落成;同年11月,黃鶴樓正式對外開放。
1989年5月,武漢市人民政府為重建黃鶴樓工程立紀功碑一座于公園內。?[2]??[11]?
2018年2月20日,黃鶴樓公園管理處啟動景觀改造工程,補修黃鶴樓。
黃鶴樓簡介:
黃鶴樓,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
黃鶴樓,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武昌蛇山峰嶺之上,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80多年歷史。唐時名聲始盛,這主要得之于詩人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詩句。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頂,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黃鶴樓內部由72根圓柱支撐,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建而成,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黃鶴樓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筑,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主樓周圍還建有白云閣、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筑。整個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散發出漢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黃鶴樓簡介: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地處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為武漢市地標建筑。黃鶴樓外觀五層,內部實際有九層,隱含九五至尊之意,八方飛檐的鶴翼造型體現了黃鶴樓的獨特文化,使中國傳統建筑特色與文化意蘊完美結合。
黃鶴樓簡介,黃鶴樓是中國5A級旅游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黃鶴樓在三國時期是軍事樓,后演變成為觀賞樓,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如《黃鶴樓》《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