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喝多時突然出一身汗就醒酒了怎么回事?
我不知你說的這種情況,究竟是在繼續喝還是己經喝完。如果還在繼續喝出現了邊喝酒邊出汗這種情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酒漏。用過去老輩人的話說這叫千杯不醉,這當然是一句夸大其事之說。并非千杯不醉,只是形容比普通人能喝多喝而已。
象這種在酒宴之中喝酒的人,出現邊喝酒邊大汗淋漓的酒漏并不多見。
在我年輕喝酒的二十一年里,我有:幸遇到這么一個人。那年我還不到四十歲,一個深秋季節本屯鄰居的兒子結婚。在中午吃飯的酒桌上發現了這位喝酒的特殊人物,那個年代都講究喝的是白酒。現不是現在喝的啤酒。而且喝酒不象現在用杯子,那時候在農村喝酒都用碗。一碗白酒就是六兩,我記得那夭中午喝的五十二度白酒。我當時年輕氣盛自認為喝一碗六兩就覺得不少了,誰知道那位老兄連喝兩碗。只見這位老兄喝的滿臉大汗,自己把前褂襟都解開。將準備倒第三碗的時候被我們鄰桌他的妻子制止,因為我們大家都已喝完準備吃飯。那位老兄沒有辦法只好作罷,再看那位老兄面不改色談笑風生。
我可以這樣說,這是我一生中遇到最能喝的一位。我想那一天如果能有幾人陪著他,他最差也能再喝個半斤四兩。最保守數量一斤六七兩,對他來說沒問題。
象題主說的這種情況,如果真正喝酒喝的多。而且出汗了還醒酒,這也說明你可能也能能喝和多喝。因為人與人體質不能一樣,當然人與人之間接收酒精的能力也不一樣。酒雖然是大家公認的好東西,但是也不能視酒如命。用好了是酒,用不好酗酒如命那就是毒藥,會害死人的。
這就是我這個問題的回答,純屬個人見解。我的見解不一定付合每個人的觀點,請大家在留言區里發表你的觀點。謝謝悟空您的邀請。
感謝廣大網友的閱讀。
酒精會加速血液循環,擴張血管.飲酒后面部血管擴張,血液加速流動,導致排汗量增多,這都是正常的生理情況.您可能對酒精較為敏感,出汗情況較他人明顯。所以酒喝多的時候突然出一身汗這種情況其實很正常,至于一身汗就酒醒了,這種情況我還沒遇到過。
喝酒出汗的人具有活躍的一號酶與二號酶,酒精迅速代謝分解為水、二氧化碳,同時,進入TCA能量代謝而產生熱量,擴張毛細管和汗腺,所以真正能喝酒的人喝酒時都容易出汗。即如果一個人既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脫氫酶會怎樣呢。
有可能是我們常說的可能遇到一個酒簍子了。如何判斷他/她是不是酒簍子呢?看是不是大量出汗。因為如果兩個酶都高活性,酒精迅速變成乙酸進入TCA循環而發熱,所以大量發熱而出汗。 很多人以為是酒精導致的,其實不然,是乙醛引起的。
乙醛具有讓毛細血管擴張的功能,而臉部毛細血管的擴張才是臉紅的原因。所以喝酒臉紅的人意味著能迅速將乙醇轉化成乙醛,也就是說他們有高效的乙醇脫氫酶。不過我們不能忘了還有一種酶,乙醛脫氫酶。
喝酒臉紅的人是只有前一個酶沒有后一個酶,所以體內迅速累積乙醛而遲遲不能代謝,因此會長時間漲紅了臉。不過大家都有經驗,當1-2個小時后紅色就會漸漸腿去,這是靠肝臟里的P450慢慢將乙醛轉化成乙酸,然后進入TCA循環而被代謝。
哪種臉更傷肝? 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喝酒臉紅的人其實不容易傷肝臟,而喝酒臉白的人特別容易傷肝臟。紅臉的人大家一般少勸酒,因此喝得少,酒后發困,睡上15-30分鐘就又精神抖擻了。而白臉的則往往不知自己的底線,在高度興奮中飲酒過量,直到爛醉。他們體內的酒精由于沒有高活性的酶處理而發生積累,導致肝臟損傷。酒精性肝損傷一般只發生在這些人身上。紅臉的人可以連續幾餐即便喝吐了也喝酒,而白臉的人需要更多時間的休息,因為酒精的代謝需要一兩天的時間。
順便提一下,根據有關研究江浙兩省的人(古代吳國和越國的后代)似乎是紅臉基因的起源地,也就是說這些人多數帶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而北方人多數是白臉型的。那么如果你是北方出生的,又是紅臉型的,說明什么呢?答案是明顯的,因為紅臉基因是顯性基因。
“白臉”更能喝? 那么喝酒比較厲害的人是怎么回事呢?這些人往往越喝臉越白,到一個點突然不行了,爛醉如泥。
那是因為這樣的人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均沒有,主要靠肝臟里的P450慢慢氧化(因為P450是特異性比較低的一群氧化酶)。那么,這樣的人為什么會給人很能喝酒的感覺呢?那時因為他們靠體液來稀釋酒精,個頭越大感覺越能喝酒。在正常情況下,酒精濃度要超過0.1%他們才會昏迷,對大多數南方人來說是半斤白酒,而北方人由于體型大,可以喝到8兩到一斤白酒。但不管什么人,如果他是臉越喝越白型的,最好不要超過半斤,不然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性。 如果一個人即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脫氫酶會怎樣呢?他/她就是傳說中的酒簍子。
如何判斷他/她是不是酒簍子呢?看是不是大量出汗。因為如果兩個酶都高活性,酒精迅速變成乙酸進入TCA循環而發熱,所以大量發熱而出汗。碰到這樣的人你只能自認倒霉,就是十個八個正常人也斗不過他。好在這樣的人不多,大概10萬分之一左右吧。
個人見解,如有雷同,純屬意氣相投,也歡迎在下方留下您不同的意見,大家相互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