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大的科學家不少,貢獻大的也有不少,但如果以世界科學界的地位為判斷標準的話,那楊振寧獨領風騷,其他人難以及其項背。
我國科學家中,像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潘建偉、鄧稼軒、馬偉明,貢獻都是巨大的,但他們都是基于現實的直觀貢獻,若論科學界的理論基礎貢獻,和楊振寧的物理學成果根本不在一個量級。楊振寧的貢獻遠不止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宇稱不守恒定律,在楊振寧的研究成果里,夠資格獲得諾貝爾獎的遠不止這一項,只不過諾貝爾獎在同一領域內一個人只能獲得一次,所以其他成果不為物理學界以外的人所認識。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楊振寧被譽為“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李之爭我不想多說,個中緣由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至于楊振寧在1964年沒有回過而是加入了美國國籍,我只能說上天保佑,幸虧沒回來,要是回來了,世界上就少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如果是搞科技的,勉強能挺過十年動亂就不錯了,搞理論基礎研究的就別做夢了,不用說成果,能不能挺過那十年都玄乎。
楊振寧不但在晚年恢復中國國籍,早在六、七十年代就為中美關系改善斡旋。八、九十年代就開始為我國培育高科技人才出力,就算在美國期間,也從沒忘記自己的祖國,在動亂中,要不是楊振寧,鄧稼軒等一批高科技人才結局如何都難以預料。
這種問題沒有價值,沒有討論的必要。首先,科學家研究的學科和方向不同,價值就不同。比如袁隆平研究的是生物科學,研究方向是把遺傳學應用到糧食生產,以解決人們吃飯問題。童第周研究的也是生物科學,合成胰島素是生物化學方向,為治療糖尿病而創造。屠喲喲制作的藥物為的是治療人類瘧疾。楊振寧研究物理學科,從量子力學方向突破,推動了量子力學理論的發展。
其次,科學研究成果的地位應當在同一學科領域比較,跨學科比較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亞里士多德的確說過:“有經驗的人比有感覺的人更有智慧,表鏡術的人比有經驗的人更有智慧,思辨科學比創世科學更有智慧等……”這是思維科學的哲學觀,成果價值進階鏈應該是感知→經驗→技術→思辨。這里看重的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價估算。地位再高的科學理論不能變成有用的實體,那么它等于零。前述例子都填補了人類認知和實踐上的空白,都具里程碑意義。有的科學價值大,有的社會價值大。雜交水稻給人溫飽從而維持生命,人工合成胰島素和青蒿素治病救人,激光撞擊理論指導量子力學研究,它們都在不同領域居領先地位,但要比較它們的科學地位怎么著也說不好。
最后,科學家在世界科比較科學界的地位是西洋人說了算,當下已有定位,誰有諾貝爾獎誰最牛,從具有中國國籍看,我國科技界有楊振寧、李遠哲(臺灣人)。但中國人絕大多數認為凡是為國爭大光為民給大益的最牛。我以為科研成果受益人最多的地位最高,這需要統計數據。題主的問讓頭條友來回答除了引領人們去讀科學史就沒別的意義。題主真想做譜及工作,自己撰文發布得了,何必浪費他人時間呢?如果真是沒有科學常識,訪問網絡得了,何必興師動眾?如果無聊,是不是太不應該了?提醒頭條平臺在審核提問方面建立更嚴格的標準,設計更精宻的程序。
若有不妥,懇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