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代表人物:
馬云(阿里巴巴)、李書福(吉利汽車)、丁磊(網易)、郭廣昌(復星國際),
宗慶后,娃哈哈創始人。老一輩的還有張忠謀,臺積電創始人,半導體行業開山鼻祖之一;包玉剛,有世界船王美譽的商賈大家,捐資創辦的寧波大學如今已經是百強級別的高校。
我最佩服浙商的并非財富,也不是影響力,而是那種勇往無前的精神。因為當代浙商的根基是從80年代開始的,而當時浙江的資源配置在沿海各省當中是比較弱的,別說比較遼寧和江蘇這些80年代的巨無霸,就是比福建也沒多大優勢。彼時的溫州、金華、嘉興還都是窮人居多的小地方,說好聽點也只是書香門第多一些,做小買賣的多一些,真正的企業家寥寥無幾,大型企業更是少之又少。
就像電視劇《溫州一家人》里邊講述的那樣,很多浙江人背井離鄉外出謀生都是生活所迫,但大規模外出的人卻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少有人會給人打工。“寧可睡地板,也要當老板”正是對當時浙商的真實寫照。在我兒時記憶里,浙江人有在小區門口修鞋的,有擺攤賣衣服的,也有走街串巷賣小飾品的,還有舊衣服換鍋碗瓢盆的。
在當時,這些人是體制內工人眼中的盲流,是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總是能聽到類似于“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跟他們一樣”的言論。但是浙江人吃苦耐勞、忍辱負重、堅毅果敢、眼光獨到等特點讓他們不畏外界看法,持之以恒的追求自己改變人生的機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樣的局面并沒有持續多久,這些外出的浙江人就成為了當地高收入群體,不起眼的小買賣帶來的是源源不斷的財富和無盡的商機。接著在杭州、寧波等地開啟了高速發展按鈕之后,四面八方的浙商攜各路資金強勢回歸,展開了全民皆商的發展模式。浙江的民營經濟由此進入井噴式發展階段,明星企業層出不窮,直至今日成為民富第一省。
浙江人的家鄉情結很重,與大部分省份的商人不同,浙江人在外邊發了大財更愿意回到家鄉定居,把外邊賺到的財富拿回浙江支援家鄉的發展,振興鄉鄰的經濟。這樣的浙商著實令人欽佩。
1,浙商的厲害,很大原因是機遇好,能力并不比其他省份好多少,
90年代末,中西部打工人一個月賺幾百的時候
浙江很多小老板的工廠,每天的利潤是幾百,
這么高的利潤,浙江小老板當然會拼命工作,而外省打工人一天才15元工資,這么低的收入當然不會拼命工作。
到2008年,很多浙江小老板已經在農村蓋了豪宅,買了20萬以上的車作為代步。
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家庭,家里的存款都少于20萬,
我國的經濟大發展,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1年前,還沒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浙江小老板已經挺有錢了,
第二階段,2001年底到2008年底
外貿市場又讓浙江小老板賺了一波
第三階段,2009年到現在
金融危機后,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以及中西部省會大發展
中西部的高鐵,高速大建設。
浙商經歷了三次機遇期,才有了浙江省現在的繁榮,
而中西部很多省份,主要是2009年后才開始大發展的。
現在中西部的成都,重慶,武漢已經和杭州差不多了,
中西部的鄭州,長沙,合肥已經和寧波差不多了。
當中西部遇到賺錢大機會的時候,當地商人也是會拼命工作賺錢的,
所以大部分省份的商人差別不是特別大,
只是沿海的廣東,浙江,江蘇,福建,位置好,外貿方面發展早,機遇好于中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