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當然有炭焙工藝啦,以前技術沒這么發達的時候,遇到下雨天或者南風天,基本山都考炭焙,不會像巖茶焙的那么高,白茶說公眾號寫過,技術比較好的師傅能把溫度控制在35度以內,做出來的茶沒有煙火氣,白茶說的炭焙茶我喝過,真不賴
謝邀。作為白茶的死忠粉,地理君來為大家解析一下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炭焙從清至今是高端白茶的一種干燥方式,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高端的白茶(比如銀針)會采用炭焙的方式;其次,這種方式在過去(清代至建國初期)使用較多,因為那個時候沒有電,干燥的方式除了日曬之外,就是炭焙了。第三,現在很多人講的炭焙,大多是走走過場,真正炭焙的白茶少之又少,至于很多人講的炭焙牡丹、炭焙壽眉,就更不可能了。
接下來地理君就為大家解讀一下白茶的炭焙工藝:
與巖茶的炭焙不同,白茶的炭焙溫度更底。以白毫銀針為例,在過去,”一般會等茶曬至八九成干時,再用焙籠(焙蒂上墊一張白紙,以防火溫過高),以30~40度文火慢焙至足干(據《寧德茶業志》)“。整個過程至少要持續幾個小時的時間——炭焙白茶的效率非常低,如果要焙出幾百斤茶葉,沒有足夠大的場地、沒有足夠多的師傅,沒有10~20天是幾乎不可能的。
因為火溫較低,文火慢焙不會出現烤焦的情況;二是炭焙白茶真的出不了量,所以很多茶場即使做了炭焙的焙房和焙籠,也只是供玩家和看客觀摩表演時才會偶而為之。
一些做茶的宣傳的純炭焙在今天幾乎是不可能的,值得完全炭焙的白茶等級要足夠高——至少是牡丹王等級以上,真正完全炭焙的白茶價格也必定非常高——工夫和效率決定了這種產品的稀缺;市面上大宗的炭焙茶如同純日曬一樣,不過是玩的概念而已:做的比較傳統的是炭焙和機器干燥結合,更有甚者直接在萎凋槽中加熱風吹干,也會以炭焙的噱頭來宣傳。
對于真正的白茶愛好者來講,工藝固然重要,但工藝卻不是評價茶品好壞的唯一標準,具體還要看茶品茶:炭焙的不好,還不如機器干燥更可靠;而機器干燥因為更方便控制溫度和時間,焙出來的茶品也不一定差。
關鍵還在于愛茶之人的追求所在,追究概念必定愿意聽故事——比如炭焙、純日曬;追求品質那就看茶說茶——買個物有所值就好;總而言之,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茶水平、避免著了不良商家的忽悠套路才是王道。
想要了解更多茶知識,歡迎關注茶葉地理頭條號,一手茶知識、靠譜茶文化,盡在茶葉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