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沒有為國家增光添彩,反而使我國領回了一個屈辱的結果,但是我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意義,絕對不容低估:
1,我國通過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終于借機登上了世界政治的大舞臺。雖然我國當時僅取得一個靜陪末坐的低下地位,但是確實拿到了進入世界主要國家的門票。這在當時的世界上,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而且從另一角度上看,我國也從此成為了,獲得了國際認可的獨立主權國家。這也為我國擺脫帝國主義的占領和控制,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2,由于我國通過參加一戰,順利的成為了“國聯”的合法成員,成為了國際社會公認的獨立主權國家。我國才有資格,以獨立國的身份,在二戰中,參加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才具備在二戰后,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資格。
例如,二戰前,菲律賓也算是獨立國,只是沒有被“國聯”承認,沒有進入國際政治大舞臺,而且菲律賓也參加了二戰的反法西斯戰爭,但是菲律賓在二戰后,就沒有獲得應有的待遇!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國主動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我國極具正面意義,對我國的歷史影響,也不可低估!
感謝邀請,作為一戰學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戰看似與中國沒有太大關系,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頂多了算一個打醬油的,但是,一戰對中國影響之深遠,卻是很多人無法想見的。
首先,一戰是中國自清末走上國際舞臺以來,第一次在世界列強參與的權力游戲中獲得了勝利的一次大賭。盡管有日本的摻和 我們沒有直接派軍隊參與一戰戰事,但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地位卻獲得了世界的認可 。從此之后,盡管時不時會有霸凌和不公強加于中國,但中國不再是游離于世界秩序邊緣的野蠻國度化外之地,而是全球秩序游戲的參與者之一,現在來看可謂意義非凡。
其次,以十萬華工為主體的幾十萬華人參與到了一戰的各個戰場,甚至有至少五千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中國人參與一戰進程,增進了中國對西方發達文明的了解,也進一步在國際上展示了中國人吃苦耐勞堅貞勇敢誠實守信的正面形象。事實上,如今遍布世界的華人餐館,其鼻祖就是一戰后留法華工所開創的事業。
第三,一戰西方列強的拙劣表現,引發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發展中地區有識之士的深度思考。一戰之前,西方文明獨領數代風騷,占全球不到百分之五人口的西方白人,憑借獨特的科技和文化,竟然占據了地球表面百分之八十的土地,無數曾經燦爛輝煌的古老文明或湮滅于戰火 或像中國一樣屢戰屢敗后不得不俯首聽命于西方白人世界的予取予奪。甚至幾百個白人士兵就可以輕易占據上百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奴役成百上千萬人口。以至于各國改革均以西方為藍本 或師從法蘭西,或效法普魯士,西方的典章制度,人文科學,堅船利炮,無一不成為大家效仿的典范和模板。
而素以蠢人戰爭聞名的一戰則打破了長期以來白人這種深入人心的人設。特別是來自中國印度非洲東南亞的戰士和民工參與到了一戰各個戰場,他們領略了西方堅船利炮的同時 也親眼目睹了西方文化中殘忍腐朽貪婪的另一面。1917年的尼韋勒攻勢,不計代價的將上百萬協約國士兵驅趕著去送死的場面,1915年為了登陸達達尼爾海峽策應俄國所進行的加力波利戰役,因指揮官的顢頇無能而功虧一簣,協約國白白損失了一年的時間和幾十萬人的傷亡,而這場人禍之后高層卻無一人負責。還有那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本來都可早早止損,卻因為將領的面子或國家的威望而成了尸山血海的絞肉機血肉磨坊 ,這些慘絕人寰的大事記無不透射出西方文明的缺陷與丑惡夢,也激蕩著西方文明昔日崇拜者們的內心。
由此所導致的第四個意義就是,中國在一戰之后面對協約國巴黎和會上的無恥背叛,終于不再忍氣吞聲,而是舉全社會之力,對西方造物主視角所做出的不公正裁決說出了不字。這就是五四運動之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仍需紀念的重要原因。一戰之初,急于在遠東地區尋找盟友的美國看好中國的潛力,想提高中國地位來抗衡剛剛與英國簽訂了英日同盟條約的日本,讓美國利益在遙遠的遠東也能得到照顧,所以從總統到參議員,不遺余力游說中國參與到一戰中來,并以取消列強不平等條約為條件。但一戰之后,美國為了照顧英法的利益,犧牲了中國,將德國在華殖民地轉讓給了日本。這一明顯背信棄義的行為遭到了中國自下而上的集體反對。從此之后 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再幻想著西方的道德與制度,而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第三條出路。
總而言之 一戰對中國的影響格外深遠,上述文字僅是拋磚引玉,欲知詳情,請參見本人在央視法律講堂文史版欄目所主講的《一戰風云》系列節目,或參閱本人拙作《天變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祭》。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