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蘭風車精釀
No.1 帝磨欄(De Molen)
發源地:荷蘭。帝磨欄好壞丑精釀啤酒、磨欄風車四味精釀啤酒 No.2 羅斯福(Rochefort brewery)
發源地:比利時。羅斯福10號精釀啤酒、羅斯福6號精釀啤酒、羅斯福8號精釀啤酒No.3 銀河高原
發源地:日本。銀河高原小麥啤酒酒瓶、銀河高原精釀啤酒
2. 荷蘭磨欄風車啤酒故事
圣佛洋金啤酒很好喝,泡沫細膩,消散較快,氣味比較豐富,能聞到有麥芽、咖啡、波本桶、焦糖的味道,喝起來在濃烈的苦味中帶點微微酸,酒體順滑。
圣佛洋金啤酒的取名來源于一座歷史悠久的荷蘭風車,風車名為 “Arkduif”,是位于“河南”小鎮博德赫拉芬有名的歷史建筑,坐落于“舊萊茵河”的綠色中心地帶。
3. 荷蘭磨欄風車啤酒酒廠
磨欄風車起始于2004年,坐落在荷蘭De Arkduif風車內。磨欄風車多年來一直被評為荷蘭最佳酒廠,并且多年躋身世界百佳酒廠之列。2008年,磨欄風車酒廠所有者Menno Olivier獲得了Zilveren Knuppel(銀蝙蝠)獎,該獎項由荷蘭啤酒協會PINT每年頒發,以表彰獲獎者對荷蘭啤酒文化的貢獻。
當其它啤酒品牌在酒標上極盡創意之能事時,磨欄風車卻奉行極簡,開創了一種新的風格:酒標就是一張質樸的白色標簽,上面寫了關于這款啤酒的一切,比如啤酒花品種、原料、原麥汁濃度、啤酒種類、酒精度等信息。
磨欄風車擅長釀造世濤、波特等酒液濃厚漆黑、密不透光的深色啤酒,外觀仿若醬油,因此在國內精釀圈中得名“醬油廠”。地獄與詛咒作為磨欄風車的旗艦款世濤,名聲在外,開瓶后焦糖與可可香氣撲鼻,入口微甜,咖啡、巧克力的味道非常明顯,酒體厚重濃稠,收口復雜,有各種味道停留在口腔內。地獄與詛咒另有榛子版、野生土耳其版、夏洛特港版多種衍生版本。
天堂和地獄同樣是一款帝國世濤,地獄與詛咒的升級版,其強烈程度比地獄與詛咒更高一級,原麥汁濃度達到26.9,酒精度為11.9%。這款帝國世濤具有濃郁的深色麥芽風味,巧克力味、咖啡味、烘烤味相互雜糅,酒體極其濃厚,酒精度雖然過10%,但是很好喝,比較順滑易飲。這款啤酒與名字一樣,對喜愛喝“醬油”的人來說是天堂,對口味較淡的人來說則是地獄。
磨欄風車啤酒口味較重,更適合啤酒老饕品飲,如果是精釀新鮮人,一開始就涉足磨欄風車,恐怕會有較強挫敗感。此外,磨欄風車啤酒的酒精度通常較高,官方列出的保質期一般長達20余年(除IPA外),因此很適合大量采購陳放,以便品嘗到不同陳放年份的風味。在國內電商平臺上,磨欄風車的啤酒單價一般為50元左右。
4. 荷蘭風車啤酒所有種類
應該是帝磨欄啤酒吧,感覺磨欄風車第三千號啤酒夠勁,15度
5. 荷蘭風車啤酒12度
風車的風力來源是北大西洋季風。荷蘭風車的運轉與當地的氣候也有相連的關系,荷蘭地處北緯的51度到54度之間,這里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雨量豐富,強氣流天氣多。
就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在荷蘭當地就能使用這些風車運轉起來,運轉起來的風車可以用作于碾壓谷子、玉米、大豆、榨取植物油等多種用途。也可用于工業的制造上,是木材加工、造紙的最佳工具。
由于荷蘭這個國家的風車很多,至少還保留有約數千座不同的風車,所以走到哪里都能見到這些風車,被許多國家的人稱這為生活在風車村的國度。風車的盛行在16世紀就開始了,荷蘭的工業革命早,早期的荷蘭人就很喜歡那些機械制造與設計,所以荷蘭人的聰明才智也讓其成為世界最先進的創新型國家。
荷蘭風車的原理在當時的年代可以說是非常先進,由于技術的突破荷蘭的風車用途多樣化,運用大自然的風力使這些風車達到了利用最大化,科技改變人類,這是千古不變的名言。
現代的荷蘭雖然風車的作用慢慢換用更現代的機械設備了,但歷史遺留下來的風車可以全方面的展示荷蘭風車王國的魅力,每年數不清的游客都是為了到荷蘭目睹荷蘭風車,農村與鄉鎮隨處可遇到的風車,確實讓人忍不住拍照留念。
6. 荷蘭磨坊風車
荷蘭的風大,能夠利用風車帶動水輪轉動,靠這個來排水
因為風的動力,帶動抽水機抽水進行灌溉
可以帶動磨坊的磨轉動來榨油,磨面粉
發點就是帶動發電機的轉動,切割磁感線,產生電力
脫谷就不太清楚了,可能是靠風車將它揚起,像揚場一樣把
7. 荷蘭風車啤酒12度罐裝
荷蘭座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同時它瀕臨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海陸風長年不息。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
荷蘭的風車,最早從德國引進。開始時,風車僅用于磨粉之類。到了十六、七世紀,風車對荷蘭的經濟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當時,荷蘭在世界的商業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種原料,從各路水道運往風車加工,其中包括:北歐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木材,德國的大麻子和亞麻子,印度和東南亞的肉桂和胡椒。在荷蘭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風車的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
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根據當地的濕潤多雨、風向多變的氣候特點,他們對風車進行了改革。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此外,為了能四面迎風,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被稱為荷蘭式風車(如左圖)。
荷蘭風車,最大的有好幾層樓高,風翼長達20米。有的風車,由整塊大柞木做成。十八世紀末,荷蘭全國的風車約有一萬二千架,每臺擁有6000匹馬力。這些風車用來碾谷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正是這些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沉淪和人為魚鱉的威脅。
二十世紀以來,由于蒸氣機、內燃機、渦輪機的發展,依靠風力的古老風車曾一度變得暗淡無光,幾乎被人遺忘了。但是,因為風車利用的是自然風力,沒有污染、耗盡之虞,所以它不僅被荷蘭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為今日新能源的一種,深深地吸引著人們。
目前,荷蘭大約有兩千多架各式各樣的風車。荷蘭人很喜愛他們的風車,在民歌和諺語中常常贊美風車。風車的建筑物,總是盡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節日,風車上圍上花環,懸掛著國旗和硬紙板做的太陽和星星。
===================
內部結構看這里
19座風車房目前大多有人居住,只有一座專門對游人開放,里面的陳設依然維持著舊時風貌。對游人開放的風車房建于1738年,是堤壩東側最早修建的8座風車房之一。它與其他7座一樣,高約20米,呈下寬上窄的圓柱形。房頂不是固定在墻體上,而是支撐在滑輪上一個可轉動的“蓋子”。房頂一側伸出一根木軸,上有4扇風車葉片,每扇葉片約長15米。房頂另一側伸出一個粗大木制支架,垂到接近地面處,人可以通過移動這個支架而轉動整個房頂,相應移動風車扇葉的朝向,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風力。走進風車房,穿堂里簡陋的木架上擺著粗瓷碗等,地上有一雙穿得半舊的木鞋。墻上青磚裸露,掛著繩索和高腰皮靴。穿堂一側是一間小屋,有單人床、帶烤箱的燒煤爐灶和櫥柜,還有一臺手搖縫紉機。靠窗小桌上擺著花。這就是風車房里家具最齊全的主人間了。
順著僅容一人的木扶梯上樓,二層和三層也有簡單的床和家具,空間狹小,幾乎轉身就能碰到隔板或墻壁。在頂層五樓的小閣樓,能看清整個風車的內部構造。風車葉片旋轉時,通過齒輪傳動帶動樓底的木輪旋轉,將水渠里的水提升到水位較高的臨近水塘里。風車全為木制,看上去依然相當穩固結實。出了風車房,往南走不遠是一座外觀一樣、但有人居住的風車房。
老式風車要至少四五級風才能轉動,一年中有30%到50%的日子沒法工作。1868年,村里修建了蒸汽機泵站,風車的作用退居其次。現在,蒸汽機水泵早已升級為燃油和電力水泵,圍堰各處的水位全部由計算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