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綠色陰濃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懼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朱熹《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韓翃《寒 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高駢《山居夏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朱熹《題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臺落絳英 李商隱《霜 月》:初聞征雁已無蟬xpt 百尺樓高水接天4062青女素娥俱耐冷1 月中霜里斗嬋娟 盧梅坡《雪梅》(一):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梅》(二):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
二、不相信楊洋和段林希是好朋友的露個爪
為什么,我覺得她們是好朋友很好啊!段林??蓯?,自然,不做作,尤其是希希與李斯丹妮PK時在唱之前邊弄吉它邊說(無論今天結果如何,李斯丹妮在我們心中永遠是第一)是超感動。楊洋長得還不錯,盡管有很多人不喜歡她,但我覺得希希和別人不一樣,她很通情的
三、【霧中點點露,畫里亂云堆】,打一節日名稱
冬至。
解析:“霧”字的中間部分,與“點點”組合,成為“冬”字;“寒意”暗示“冬”的來臨。
謎語的各種類型:
1、猜字:有馬行千里,有水能養魚,有人不是你我,有土能種谷物。謎底:也。
2、猜動物:有頭無頸,有眼無眉,有尾無毛,有翅難飛。謎底:魚。
3、猜植物:有絲沒有蠶,有洞沒有蟲,有傘沒有人,有巢沒有蜂。謎底:蓮藕。
4、猜機器:別看名字消極,其實卻很積極,成天忙著勞動,干活特別賣力。謎底:拖拉機。
5、猜用物:哥倆一般高,出門就賽跑,老是等距離,總也追不到。謎底:自行車。
擴展資料:
猜謎的方法:
1、拆字法:亦稱字形分析法,或增損離合法。它和會意法一樣、是燈謎猜字兩大法門之一。
2、離合法:是燈謎最常用的猜制手法之一。漢字字形結構復雜,字中有字,可分可合,變化多端。離合法正是利用這種可以分解離析、重新組合蔭生新意的特點,來制作燈謎的增補法:根據謎面或謎底帶有增加意義的字眼所作的提示,用增補字或者部首、偏旁,筆畫的辦法求得面底相互扣合。
3、減損法:根據謎面或謎底帶有減損意義的字眼所作的提示,從謎面或謎底中減去有關的字或偏旁、部首、筆畫,然后使面底相互扣合。
四、幫忙鑒賞劉禹錫的《庭竹》——“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h2>
這首詩是描寫竹子的,前兩句寫出竹子的環境,雖然環境不是很美好,但是仍然擋不住竹子自身的高潔,清高。
后兩句寫竹子的枝節高高挺立,就像君子之風,千村萬陌,無處不有,沒有能困住他的地方,所以,竹子的清高自立也是隨處都能展現的。
《庭竹》這首詩是以“竹子”自比,將竹子比作自己,不僅贊美了竹子的清高之情,也暗喻詩人自己似竹子一樣清高獨立,無論到哪里都不會改變的。
唐代詩人劉禹錫《庭竹》原文:
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譯文:
露水洗滌鉛粉骨節,微風搖動青色的玉枝條。
隨風飄搖恰似君子,無論哪里都適宜生長。
擴展資料
古代文人與竹的淵源
竹子筆直挺拔,婆娑有致,青翠不驚寒,自有一種虛懷若谷之氣,象征著堅韌挺拔,虛心有節等品格。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對竹的喜愛,是中國古代文人群體的共性之一。千百年來,在無數文人墨客的推崇下,竹子由一種再普通不過的植物,變成了君子的象征和意向,形成中國特有的竹文化。
竹子四季常青,象征著它旺盛的生命力;竹子亭亭玉立,讓人聯想到君子瀟灑的風度;竹子凌霜傲雪,寓意堅韌不拔;竹子清潔素雅,表現出清廉的品格和寬大的胸懷;竹子寧折不屈,是古代文人非常器重的氣節的體現。
在先秦時期的著作中,早已有將竹子擬人化及將竹子比喻成君子的記載?!对娊洝防锩嬗幸皇自娫~,可以說開了以竹喻人的先河——《國風·衛風·淇奧》。采用借物起興的手法,每章均以“綠竹”起興,借綠竹的挺拔、青翠、濃密來贊頌君子的高風亮節。
這首詩用竹子來襯托君子挺秀清朗的風姿,而聯想到君子內在的“虛心有節”,展示君子的品格和才華。可見,古人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將竹子視作君子的象征。
到了漢代,竹子進一步賦予人的品格。
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的《禮記·祀器》中記載:“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意思是說,禮對于人來說,就好比是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內部實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節,所以一年四季總是郁郁蔥蔥,枝葉永不凋落。
魏晉時期,文人雅士對竹子的喜愛表現得更加直接,賦竹、贊竹,為竹作譜,蔚成風氣。王羲之、王徽之、陶淵明、張廌、翟莊、袁粲等都有與竹相關的佳話流傳。
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墨客崇尚自然,縱情山水,雖然對竹的“高節”“堅貞”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對竹的自然風采的禮贊。他們所賦予竹的,更多的是清靜無為、灑脫倜儻的魏晉風度。
唐代崇尚“虛心有節”竹慢慢成了“君子”中唐以后,盡管竹子的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賞,但它的某些特點如虛心、有節、根固、頂風傲雪等開始被強調并引入社會倫理范疇,最終演化成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識中有德行的君子賢人的化身。這明顯地反映在中晚唐時期的文學作品之中。
在唐代,詩歌達到了鼎盛時期,詠竹之風更盛。許多有才華的大詩人留下了很多詠竹名句,燦若星辰。有人統計過,在《全唐詩》中,與竹有關的詩篇達1000多首。
竹林、竹風、竹影,表達文人隱居竹林的清逸;竹中空有節,表現了虛心、正直的品質;竹子凌霜傲雪,表達了堅韌不拔的精神……文人們對竹子的喜愛又上了一個臺階。
成都杜甫草堂環境清幽宜人,最顯眼的就是千竿翠竹,這與愛竹的杜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杜甫詩意山水畫據文淵閣《四庫全書》和《綿竹縣志》等文獻記載,在杜甫草堂剛剛建造的時候,愛竹的杜甫就以詩代函,向友人綿竹縣令韋續索取竹種,植于草堂。
杜甫還曾說“我有浣花竹”,直接用竹作為浣花溪草堂的代名詞。杜甫種竹的數量也讓人咋舌,最多時在杜甫草堂栽種到了一百畝以上。還有一次,杜甫外出了一段時間,對草堂中的竹林還是惦念,想著東邊竹林有些地方的竹子長得比較稀疏,還特地寫詩給他的弟弟杜占,讓他幫忙盡力補栽。杜甫當然也留下不少詠竹的佳作。
宋代,在“畫竹”領域名家輩出,精彩紛呈。真正的畫竹大家,非宋人莫屬。而在宋代諸多畫竹名家中,蘇東坡的好友文同(字與可)頗有成就。文同是四川鹽亭人,其住處周圍有很多竹子。于是,他一年四季觀察竹子的變化,對竹枝、竹葉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形狀、姿態有透徹了解,因而畫出的竹子生動逼真,受到大家贊揚。
據說他畫竹有一手絕技,就是可握兩支毛筆,同時畫出兩枝墨色深淺不同的竹子,且惟妙惟肖,后人公認他是畫竹的一代宗師。蘇軾與文與可相識于陜西鳳翔,后因共同愛好墨竹而結為好友。東坡師從于他,自承“湖州竹派”,倆人常討論畫竹,師生感情甚篤,直到文同去世。
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畫竹技藝堪稱一絕。鄭板橋一生喜竹愛竹,詠竹畫竹。
鄭板橋畫竹作品細致觀察,是鄭板橋成為畫竹高手的不二法門。他一生以竹為伴,在自家門口種了許多竹子?!胺参岙嬛?,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思是說他畫竹子,沒有老師的指導,大多是從紙窗上、墻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啟發的。
詩人一生除了畫竹,還作了不少詠竹的詩詞,熱情贊美竹子寧折不屈的精神。鄭板橋棄官之后,晚年落拓揚州,以賣畫為生,生活潦倒,但他絲毫沒有退縮妥協,依然在詩中以竹明志。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庭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