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出現了短轅一牛挽犁,它操作靈活,便于在小塊農田上耕作。這種短轅一牛挽犁的出現,是跟犁鏵的改進結合在一起的。東漢時,已經大量使用全鐵制犁鏵,它比以往的V形犁,刃端角度已逐漸縮小,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
此外,新型的全鐵制的耕作工具也逐漸增多。在四川樂山崖墓石刻畫像中見到的曲柄鋤,是便于鏟除雜草的中耕工具;四川綿陽發現的鐵制鉤鐮,全長35厘米,是專用于收割的小型農具,操作起來很方便。
據記載,漢獻帝末年,雍州刺史張既曾令隴西、天水、南安三郡富人造屋宅水碓。可見水碓在當時已經普遍采用了。水碓是用水力帶動石碓的舂米工具,它比以前用柱臼或腳踏石碓舂米,不但省力,而且效率要高得多。
考古發掘還不斷有陶風車、陶磨盤模型出土,都說明農產品加工工具有了顯著進步。
牛耕技術在東漢時受到了普遍的重視。當時,一些地方官吏注意推廣牛耕技術,鐵犁牛耕技術已從中原向北方高原和江南一帶推廣。陜西綏德縣東漢畫像石上的牛耕圖,和米脂縣東漢牛耕圖,證明陜北高原的牛耕技術和中原地區已沒有什幺不同。任延做九真太守,在當地推廣牛耕,田畝年年增辟。
在西漢后期發明的精耕細作的區種法,到東漢時期得到了迅速推廣。 在崔實的《四民月令》中,記述了地主田莊內精耕細作經營農業的一些情況。這種田莊的農業經營,十分注意時令節氣,重視殺草施肥,根據不同土壤的性質,種植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種植密度。并能及時翻土曬田,雙季輪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由于農田水利工程的興建,農耕工具的改進,農業耕作技術的提高以及精耕細作方法的推廣,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漢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和帝永興元年(公元105年)的墾田數字達到732萬多頃,人口達到5325萬多人。這個數字略低于西漢,但如果把東漢豪強地主隱瞞的田畝和人口包括在內,實際的墾田面積和人口數字肯定要超過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