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的發音有些像漢字“哎”。如果發不好,可以先發yeah或者“夜”的音,然后保持嘴型和舌頭的位置別動,再運氣發出的短音就是e。ei的發音就是字面A。發音時先發e,再連上一個i的音,有些類似漢字“哎易”。發音后的嘴型比e的發音嘴角略向后,有些微笑的那種感覺就對了。
音標(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是記錄音素的符號,也是音素的標寫符號,應用于語言學中。音標的提出者是H·斯維斯特 P·帕西 瓊斯。英語音標中有20個元音,28個輔音,共48個。
音標的制定原則是:一個音素只用一個音標表示,而一個音標并不只表示一個音素,由2個音素構成的音標我們稱之為雙元音,如漢語的拼音字母、英語的韋氏音標和國際音標等。
輔音
(注:多數輔音的讀音與拼音差別不大,可以通過拼音來進行諧音;還有一部分輔音沒有對應的拼音字體,這里我們主要是針對/θ e ? ?/這四個輔音。)
其中,/θ/和/e/這兩個音標,它們沒有近似的拼音來對應,主要靠嘴形來記憶。
/θ/――上下牙齒咬著舌頭尖,發斯的音;/e/――舌頭頂上牙堂發拼音z一聲;
/?/――師;/?/――牙齒閉合,舌頭虛碰牙齒發拼音r一聲
創制
國際音標(Internatio nal Phonetic Alphabet),原義是國際語音字母,簡稱IPA,由國際語音協會制定。
1888年,由英國的H·斯維斯特倡議,由法國的P·帕西和英國的D·瓊斯等人完成,發表在《語音教師》上(國際語音協會前身語音教師協會的會刊)。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國際音標表。
英語音標中有20個元音,28個輔音,共48個。
符號
國際音標是英法兩國學者創定的,主要適用于表注印歐語言、非洲語言和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它發表后,在歐洲語言學界比較流行。美國人多數仍用他們自己研究的重拼法與美洲印地安語的符號。
漢語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例如:普通話舌尖元音[ ]和[ ],就是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增訂的。吳方言中大多數腭化輔音[ ]、[ ]、[ ]是語音學家趙元任提出的。
國際音標表內所定的聲調符號只有分為高低的平、升、降和兩個凹、凸調共8種,這對研究描寫聲調語言是不夠的。趙元任提出了聲調的五度制調符,稱為聲調字母,發表于1930年的《語音教師》上,它適用于一切聲調語言,已為國際多數學者所采用。漢語普通話的四聲標為ā、á、ǎ、à以成為常識。
國際音標采用方括弧[ ],以別于普通字母。
另外,為了記錄的方便,對于一些重要的語音伴隨現象,國際語音學會還規定了一套形容符號、通代符號和特別符號。如:形容符號 ** 鼻化,p強送氣,p'弱送氣,a:全長a,a。半長a, ** 輕聲(** )等。通代符號和特別符號不再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