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后,青年們流傳著一句話:“在那以后,沒人在乎你是否讀過黑格爾。”
盡管話語很悲傷,但能從反面表現出:黑格爾對西方人心中具有相當高的地位,大概相當于我們的王陽明。中國人不熟黑格爾,也不算是個要咬牙跺腳的壞事兒,這次我也只是想給朋友們,簡單介紹介紹這一個男人。
由于他的思想系統太過龐大又太過深奧,所以就不講黑格爾的偉大哲學,我們只單純地聊一聊黑格爾的普通生活,簡單來說,這算是一個放到當代都算是個頗有趣的男人。
1770年的8月27日,黑格爾出生在德國斯圖加特市的一個稅務官家庭里。按照今天的話講,他家是典型的中產家庭。所以當時他家的房子就是當時社會中層人士的經典住房:距離市中心很近,生活環境相當不錯。200多年后,人們經過巨大努力,將黑格爾居住過的這棟房子改造成了“黑格爾紀念館”,從而來紀念這位斯圖加特市的“偉大兒子”。
黑格爾是家里的長子,和母親的關系十分密切。在知書達理的母親教導下,黑格爾從小就表現出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的積極態度。但十分可惜的是,這位善良的母親在黑格爾1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小黑格爾的教育開始得非常早,從3歲就進入了一所德語學校,5、6歲的時候就已經上了小學。無論是從當時還是現在來看,黑格爾都是一個妥妥的三好學生。他聰穎好學,不僅門門功課都是優秀,而且在課外也是大量閱讀書籍。
更要命的是,他竟然還堅持做讀書筆記,常常把自己看書的感悟寫下來,而且有些寫得還相當有水平,針砭時弊,一針見血。17世紀是啟蒙主義思潮興起的時代,黑格爾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他以一個入世不深的少年視角,去努力地探索著啟蒙精神影響下的社會所發生著的一切。
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得青年時代的黑格爾學會了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如何運用資料和駕馭所學知識。這對于黑格爾的成長是一生受益的。
1788年9月25日,黑格爾的中學生涯就此結束。他作為5名即將去大學深造的學生之一,上臺發表了演講。他在演講中對奧斯曼帝國因為缺乏科學和理性而導致落后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表達了對自己祖國的熱愛的贊美。進入大學后的黑格爾在成長的歷程上,翻開了新的一頁。
他辭別故鄉,孤身一人來到了圖賓根這座德國南部的小城。在圖賓根神學院,黑格爾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第一年平平淡淡,但是第二年法國爆發的大革命,讓黑格爾的生活有了些許波瀾。
大革命期間,圖賓根市專門成立一個政治俱樂部。人們在這里自由表達對歐洲形勢和對德國命運的看法。據說黑格爾是這里面的活躍分子,他常常發表演講,宣揚啟蒙思想。并且,他還和同伴一起學著法國人栽了一顆自由樹。
從這里就能看出來黑格爾當時的政治態度是激進而充滿自由的,有著對平等和正義理念的執著追求。在大學時代的黑格爾脫去了中學時代的三好學生的外衣,他不再循規蹈矩只知道學習,而是更加注重個性的獨立和自由。在這里,他只對政治和時事感興趣,而對學校里的什么神學專業課不屑一顧。所以雖然智力評語始終是“能力優”但是行為評語卻下降到了“良”。
他很是討厭學校里像修道一樣的枯燥生活,所以常常絞盡腦汁想著如何享受這段本就該自由的時光。聽說,他經常外出散步,或者騎馬兜風,又或是到小酒館里喝上幾杯。他尤其鐘愛葡萄酒,但啤酒也能接受;他還愛下國際象棋,各種各樣的紙牌也都能玩得花樣頻出。
有時候他甚至喝得酩酊大醉,還要在同學的幫助下才能躲過老師的檢查。青春氣盛,躁動不安的黑格爾在大學里還將一位教授的女兒追到了手……
這就是青年時代的黑格爾,從規規矩矩走向自由奔放,時刻充滿著激情,時刻充滿著新奇。
走出大學校門,黑格爾在瑞士的一個貴族家庭里當了三年家教。或許是歷史的巧合,同樣是偉大哲學家的康德和費希特也都是從家庭教師出身。在那里黑格爾只教兩個孩子,一個9歲,一個才剛剛6歲。帶兩個孩子對黑格爾來說真是易如反掌,所以他的空閑時間有很多。
在此期間他看了大量的書籍,主要是哲學類讀物。在給朋友的信中他就表現出了了對哲學的興趣,尤其是對康德實踐哲學的偏愛。他說:“這一段時間來我開始重新著手康德哲學的研究,以便學習如何把它的重要結果運用到我們常見的理論上。”
1795年從5月9號到7月24號,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寫出了《耶穌傳》這一作品。從此之后,黑格爾開始了對基督教的一些批判和思考,并且希望能夠推動宗教之于道德的促進作用。
黑格爾對政治也是情有獨鐘,他在一封給友人的信中就這樣寫道:“我一向對政治有一種偏愛”。此話確實沒有虛假,黑格爾對政治不可謂不上心。他在去世前發表的最后一篇作品還是關于現實的政治改革。他批判封建專制,也批判寡頭政治。
早在1789年的時候,他就積極參加過故鄉關于立憲的討論。他親手為家鄉的民主政治寫了一份傳單,名字就叫做“維滕堡議會必須由民眾選舉”后來,在朋友的勸說下,他才將這個激進的名字稍稍做了修改。
1800年,他來到了向往已久的耶拿。當時這里屬于魏瑪公國管轄,恰巧歌德又在此輔助公爵執政,耶拿碰上了開明寬容的文化政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盛。以至于成了當時德國古典主義和浪漫派運動的發源地和活動中心。
黑格爾在這里努力工作以希望在大學里拿到一個哲學講師的職務。他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別》。這本書完稿沒多久,他就參加了申請教授資格的答辯。在他31歲生日那天,他被錄用了,可謂是雙喜臨門。
在黑格爾接近不惑之年的時候,他已經事業有成,思想也在不斷走向成熟。但是長年累月的工作,讓他忘記了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成家。這么多年來,他一直都是一艘漂泊著的小船,如今他需要一個能夠遮風擋雨的港灣。
此時的黑格爾已經從大學里面退出來,當了一個中學的校長。但是這位在講臺上能夠把握全局、榮辱不驚的校長,在感情方面卻少了那么些許的自信。所以他只好寫信讓朋友幫忙介紹,后來便認識了比他小20歲的瑪麗小姐。
他們的婚禮在1811年9月15日舉行。在婚后,這位哲學家感受到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一方面是蒸蒸日上的事業,另一方面是可愛而知書達理的太太。黑格爾一生在哲學上追求的幸福感,在他的世俗社會里已經找到了。
黑格爾不僅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勤儉持家的好男人。他親自掌管家里的財務,并且將每一筆支出都記得明明白白。恩格斯就曾經說過:“歌德和黑格爾兩人在各自領域都是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但兩人又都從未擺脫德國小市民的氣息。”我想,恩格斯在這里所說的小市民氣息,指的可能就是他們二人的生活方式吧。
簡單、瑣碎,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沉浸,為生活的小驚喜而快樂。穩定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愛,讓黑格爾熱情飽滿地工作下去。他最終建立了一座獨立的哲學大廈,令無數人嘆為觀止。
1826年,56歲的黑格爾享受著天倫之樂。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都已經是美滿豐收。他生日的時候,朋友們為他熱烈地慶祝了一次。他們到賭場里面盡情地玩一頓,黑格爾玩一種類似橋牌的紙牌游戲十分盡興,以至于到了午夜還渾然不知。
12點的時候,朋友們一同舉杯,在一通叮叮當當的杯子碰撞聲中,黑格爾開心地像個孩子。那一刻的黑格爾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偉大哲人,他只是所有世俗幸福中的一份子。
1829年,黑格爾當上了柏林大學的校長,事業達到巔峰,他熱情洋溢地發表了就職演說。但可惜的是,僅僅在柏林大學校長的位子上干了兩年,黑格爾就與世長辭了。
剛滿60歲的時候,他就已經感受到了身體在慢慢衰弱。1831年,61歲的黑格爾感到時日無多,所以他就趕緊修改他的作品,希望能在自己去世之前留下更多的精神遺產。
但一場霍亂加速了黑格爾生命的終結。11月14日,感染了霍亂的黑格爾在親友的陪伴下,離開了世界。這一天是德國乃至整個世界哲學史上的黑暗一天,因為同一天去世的還有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萊布尼茲。
黑格爾去世后,學校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他的墓旁躺著另一位偉大的哲人――費希特。拋去他在哲學上偉大的貢獻,黑格爾的一生更像一篇敘事散文,沒有波瀾壯闊的起伏,也沒有刀光劍影的沖突,有的只是平平淡淡和家常便飯,但卻有著真真切切的幸福。
哲學很枯燥,但是總有一些人愿意為了自己的追求,窮盡一生的時光,黑格爾就是其中一個。用黑格爾自己的話來形容他的一生:“一個深刻的靈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講的是什么?王東岳老師帶你探尋黑格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