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啤酒文化的起源
五千年前(公元前3000年),世界上最早發明啤酒的文明古國是在尼羅河畔——古埃及王陵的墓碑壁畫,證明了這個事實。人工釀造啤酒,有三個前提:第一是先要進入農耕社會掌握種植麥類(大麥)的技術;第二是要能夠焙制面包;第三是要培養出啤酒酵母。
五千年前(公元前3000年),世界上最早發明啤酒的文明古國是在尼羅河畔——古埃及王陵的墓碑壁畫,證明了這個事實。
人工釀造啤酒,有三個前提:第一是先要進入農耕社會掌握種植麥類(大麥)的技術;第二是要能夠焙制面包;第三是要培養出啤酒酵母。
這些技術,最早出現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不久傳到兩河流域。古埃及史料記載,當時啤酒的制作方法是將發芽的大麥制成面包,將面包磨碎,放在敞口的缸里,讓空氣中的酵母菌進入缸中發酵,制成原始啤酒。由于谷物的殘渣及雜菌污染,酒的味道當然不如現在。
在古埃及第2王朝時期,就出現了“啤酒”和“甜啤酒”,而且啤酒已為廣大百姓普遍飲用。
比啤酒更早一些,古埃及人已經制造出了葡萄酒。當時葡萄只在王家貴族的領地上栽培,葡萄酒產量不高,因此通常被用做獻祭給神的“神酒”。宴會上葡萄酒也是貴族們的貴重飲料。
啤酒的傳播歷史
公元6世紀,啤酒的制作方法由埃及經北非、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傳入德國。那時啤酒的制作主要在教堂、修道院中進行。為了保證啤酒質量,防止由乳酸菌引起的酸味,修道院要求釀造啤酒的器具必須保持清潔。
公元11世紀,啤酒花由斯拉夫人用于啤酒。1480年,以德國南部為中心,發展出新的發酵法,啤酒質量有了大幅提高,啤酒制造業空前發展。1516年,由巴伐利亞領邦的威廉四世提出世界著名的“啤酒純粹法”。
1800年時期,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啤酒生產中大部分實現了機械化,生產量得到了提高,質量比較穩定,價格較便宜。
1830年左右,德國的啤酒技術人員分布到了歐洲各地,將啤酒工藝傳播到全世界。
2. 德國啤酒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作為中國啤酒的驕傲,青島啤酒不但歷史悠久,經歷也頗為坎坷。
1903 年,由來自德國的商人聯合投資 40 萬馬克在青島成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采用德國的釀造技術以及原料,號稱使用嶗山(位于青島東部)礦泉水釀造,在中國生產德國風味的啤酒,主要供應一些在中國的德國人和另外一些西方人。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日本侵占青島。
1916 年,日本人侵占了德國商人的股份,買下英國商人的股份,將公司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除了生產原來的青島啤酒以外,也生產日本大麥酒旗下品牌朝日啤酒。
1945年隨著日本的戰敗,中華民國政府成立行政院收復區全國性事業接收委員會,沒收日本在中國之資產,于是工廠由青島市政府當局派員接管,更名為“青島啤酒公司”,隸屬于行政院山東青島區產業處理局。
1947 年 6 月 14 日,由中國國民黨黨營企業“齊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購買,成為“齊魯企業青島啤酒廠”。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青島啤酒被共產黨沒收,更名為“國營青島啤酒廠”。
如此算來,青島啤酒成立以來就有過四個東家,等到九十年代進行股份制改革后,其股權變動就更加復雜頻繁了,在許多海內外玩家手里搗騰過。
值得一提的是,不知是否眷念于過去做東家的日子,朝日集團在 2008 年從百威英博手中買入了青島啤酒 19.99% 的股份。
3. 德國啤酒聞名緣由
在俄羅斯啤酒的地位在酒精類飲品中僅次于國酒伏特加。啤酒的類別與德國啤酒發酵方法不同,俄羅斯啤酒主要以顏色區分為淺色啤酒、紅啤和黑啤等。一些酒精度很高的烈性啤酒也頗受歡迎。俄羅斯的啤酒釀造史非常悠久,中國的第一家啤酒廠即哈爾濱啤酒廠就是俄羅斯人建造的。
俄羅斯啤酒以波羅的海啤酒最為著名,且代表了俄羅斯啤酒的整體狀況。波羅的海啤酒以阿拉伯數字為代表分為0-9號,每個數字代表一種類型啤酒,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以數字代表啤酒種類的啤酒廠商。
4. 德國啤酒歷史文化的講解
德國HB 啤酒 有兩種 一種是 德國法蘭克福的 亨格HB 啤酒 是德國哈德伯格集團的產品 有386年歷史。分銷全球10幾個國家。在國際上也很有知名度。另一個是慕尼黑的HB 皇家啤酒。這款酒 我了解不深
5. 德國啤酒的歷史發展
德國的美食——如果說要追根溯源到中世紀的時候,“美食”兩個字可就有些名不副實了,因為中世紀的德國,即使是最奢華講究的貴族,吃的東西都算不上太精致多樣,而我們印象中歐洲的餐桌上應有的內容,則是到了近代以后才出現的,早期的貴族食物相對來說較為簡單,然而與之相配的餐桌禮儀卻繁復得令人咂舌。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世界各地的美食傳播速度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快,說起德國今天享譽世界的好吃的,也是不勝枚舉啊!啤酒當然是第一位出名的。
然而殊不知在中世紀時期,啤酒只是屬于下層民眾的低等飲料,貴族不屑于像農民那樣用桶一般的容器大口大口吞下啤酒,他們更愿意選擇品味量少而精美的葡萄酒,到了后來,啤酒才逐漸變成了德國普遍的大眾飲品,并且搖身一變還擔當了重要的社交媒介,人們喜歡在啤酒館聚集談論從生活瑣事到政治民生的各種話題,啤酒館也成為了德國極其重要的交際場所。
除了啤酒,香腸也是德國人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圖林根紅腸、法蘭克福小香腸、士瓦本人喜愛的黑香腸,以及上次的文后筠蛋看見讀者盆友提到的慕尼黑白腸(?),這個孤陋寡聞的我沒有了解,如果讀者盆友愿意告訴筠蛋有多好吃那就么么扎了!!
最后呢還有蛋糕,德國最出名的蛋糕莫過于黑森林蛋糕,筠蛋第一次知道這種蛋糕的時候,還以為是巧克力做的狀似黑森林得名,而實際上呢正宗的黑森林蛋糕一點也不黑,它起源于南部黑森林地區,最美味的核心在于香甜的奶油和可口的櫻桃~看來筠蛋吃過的黑森林蛋糕都是顧名思義的糕點師再創作的結果啦~~可是呢,雖然我們說了這么多德國本土的美食,據筠蛋的盆友說,柏林街頭最受歡迎的餐館還是中餐館。Emmm……
這不禁讓筠蛋想起了去年冬天,冷成凍蛋的我最想對鼓吹日耳曼民族高貴論的希特勒總裁說的一句話——沒有火鍋的民族沒有靈魂……(楊清筠/時拾史事)
開個玩笑~德國今天的美食就交給大家親自去一探究竟,讀者盆友可以抓住機會去德國嘗嘗,要和筠蛋分享心得就更好啦~筠蛋要給大家講的是千年以前的德國,那些歐洲最講究的貴族餐桌上都有什么。
德國成為一個真正的統一國家,可以說是在1871年以后了,在此之前盡管曾經有“神圣羅馬帝國”這么牛比閃閃的稱號,但也僅僅是個稱號而已。中世紀的德國分裂散落、支離破碎,從南德到北德很難從文化上看出來是屬于一個國家的,因此,德國的貴族也就無法呈現同法國那樣價值取向、審美需求趨于統一的樣子,而是像他們的國家文化一般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習慣。
不過,最大的一點相同之處在于,這些從“蠻族”順延下來的“貴族”,依然保持了古老日耳曼部落熱愛戰斗、追求樸素簡單的奢華的品質。他們認為“大”就代表了地位和慷慨,所以桌子上的食物不求賣相,只求量足夠大,德國貴族的餐桌上主要以肉食為主,因此整只的禽類、整條的魚,甚至是整頭的小牛都會直接搬到桌子上以顯示主人的地位。這些肉品種類包羅萬象,除了自己養殖的禽畜,更多的是貴族外出狩獵獲得的戰利品,山羊、野豬、鹿是最常見的,偶爾還能吃到天鵝一類比較少見的飛禽,這些野味是提升主人家地位最好的“門臉兒”,因而大量出現在貴族的宴會上。
16世紀最有名的巴伐利亞公爵的婚禮,奢華到了極點,光是鹿就吃掉了200頭。貴族成員們為了顯示自己家大業大的不凡地位,常常拿請客的規模作為攀比的依據,就連普通的貴族舉辦的宴會上,消費幾百只羊也并非罕見的。。不過呢,這樣的行為細細品味一下就會覺得實在有礙觀瞻,大頭的牲畜不僅顯得笨拙而且客人的吃相也會因此變得粗魯,真正有涵養的人是不會選擇這樣的吃法的。所以,后來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能一頓飯吃整頭牛也不算多奢侈的時候,德國貴族便放棄了這種“以大為貴”的思路,改為小規模地就餐了。
那么這么多的肉類,德國人一般是怎么吃呢?盡管他們介紹烹飪的書籍不少,14、15世紀德國的烹飪類專著已經大量出現,研究德國史的學者也對貴族的飲食狀況評價很高,可筠蛋怎么看怎么覺得德國人吃的東西太簡單,他們對新鮮肉類最常見的處理方法就是烤制,燒烤雖然好吃但是吃幾頓就膩味了。而新鮮的肉吃不完就要用大量的鹽、香料腌制起來,有錢的貴族不僅能用蔥、薄荷、香菜這些本地產的香料調味,還能用到胡椒、肉桂、豆蔻這樣進口的昂貴香料(我們知道后來歐洲人開辟了新航路,一個極大的誘惑就是去尋找和黃金一樣珍貴的香料),為了配合放了大量鹽和香料的肉類,德國人不得不在烹飪的時候佐以辛辣的調料中和這非同一般的重口味兒……嗯,我覺得那會兒的貴族很有可能嘴巴常年起火泡。可能是因為腌肉太咸,德國人很喜歡糖類,然而蔗糖的加工技術他們卻一竅不通,所以糖一直依賴進口,直到十字軍東征之后才學到了東方的制糖技術,吃不起昂貴的蔗糖,德國人一般就用蜂蜜來獲取甜味(……這才是奢侈啊~~~),因為11磅糖就能買一匹馬了!筠蛋好想穿越回德國賣糖哇。說了這么多,經過這種黑暗料理端上德國貴族餐桌上的菜又會是什么樣呢?
我們舉個栗子,這是1485年科恩騰城堡主教在齋戒期間的食譜:
白面包蘸杏仁醬;(因為齋戒期間奶制品是不允許吃的,所以都用杏仁代替)
水煮魚;(真·水,煮,魚。不是你愛吃的那種)
烤鱒魚和卷心菜;(好像變好吃了一點哈~)
葡萄酒燒蝦肉加香料;葡萄酒煮魚(有點黑暗了啊!)
杏仁乳煮米飯;(這什么味道)
面裹葡萄油炸;(還記得武林外傳李大嘴發明的酥炸小黃瓜嗎)
綜上所述,德國貴族的飲食只是相對于他們國家的平民比較考究而已,在我等吃貨看來實在是不行,再觀同一時期的中國,飲食結構簡直了——參見我號的古代食堂系列之金瓶梅中的美食,我的師叔小昭教你實力甩神羅皇帝三條街。
吃的東西挺簡單,餐桌禮儀可一點也不饒人。要說德國的餐具在中世紀真是少得可憐的,吃飯的時候會有一個身材必須要很養眼的侍者在一旁用刀子為大家切肉,刀子是公用,而叉子則是近代才有的,所以當時貴族們一般都用手抓東西吃,為了體現身份,必須有禮貌地用三個手指接過分給你的食物,湯碗、飲料杯等等因為數量有限是需要幾人共用的,所以喝湯的時候切忌用嘴巴吹,更不能嘴巴里的東西沒嚼完就去喝飲料,這會讓和你共用餐具的客人感到非常不爽。每個人面前會有一個木板或者一片面包當盤子放食物,面包用完了則拿去喂狗抑或送給吃不起飯的窮人。
6. 德國是啤酒的發源地
首先從原料上講,國內啤酒的麥芽與酵母還有啤酒花與國外的有差距。就單說啤酒花,由于日照因素的影響導致國產啤酒花品質上有所差距。萊垍頭條
同時國內啤酒大多為了減少成本,加淀粉和碎米之類的。而且為了某些原因,還要加酸、脯氨酸酶、硅膠或PVPP等。這再次導致品質上的降低。垍頭條萊
從技術層面講,國外對技術比較重視,有專門的啤酒研究室,而國內為了賺錢,對技術方面的追求很低,往往都是將國外的技術剽竊后再改改,就投入生產。萊垍頭條
7. 啤酒起源于德國嗎
《陽光之下》他們喝是雄獅萊澳啤酒。雄獅萊澳啤酒起源于德國,工業革命時期,因德國污染嚴重,整體搬遷到環境優雅的希臘塞普路斯海島。精選頂級原料德國野生啤酒花、春季大麥、優質山泉水,精選世界頂流包裝瓶,全球榮獲國際黃金口味獎兩個品牌之一品牌,不含玉米大米,不通風的好啤酒,暢銷國際。
8. 啤酒的歷史起源
啤酒歷史悠久,關于起源說法之一是公元前3000年,巴比倫已用大麥釀酒,有人認為啤酒起源于巴比倫。萊垍頭條
說法之二是公元9000年前,亞述(今敘利亞)人已會利用大麥釀酒,用作向女神的貢酒:現在除伊斯蘭國家由于宗教原因不生產和飲用酒外,啤酒生產幾乎遍及全球,是世界產量最大的飲料酒。條萊垍頭
9. 德國啤酒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準確的說國外啤酒進入中國市場是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的。據記載中國古代就開始釀制"啤酒"了。
"傳入"中國的用詞并不恰當。
1、在中國建立最早的啤酒廠是俄國人在哈爾濱八王子建立的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此后五年時間里,俄國、德國、捷克分別在哈爾濱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廠。
1903年英國和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辦英德釀酒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為2000噸,這就是現在青島啤酒廠的前身。1904年在哈爾濱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啤酒廠東北三省啤酒廠;1914年哈爾濱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廠;同年北京建立了雙合盛啤酒廠;1935年廣州出現了五羊啤酒廠(廣州啤酒廠的前身)。1958年我國在天津、杭州、武漢、重慶、西安、蘭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資新建了一批規模在2000噸左右的啤酒廠,成為我國啤酒業發展的一批骨干企業。到1979年,全國啤酒廠總數達到90多家,啤酒產量達37.3萬噸,比建國前增長了50多倍。然而,我們啤酒業真正的大發展發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國的啤酒工業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續增長。
80年代,我國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國大陸啤酒廠家發展到813個,總產量達656.4萬噸,僅次于美國、德國,名列第三,(到1993年躍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國啤酒廠家增長9倍,產量增長17.6倍,從而我國成了名副其實的啤酒大國。
2、河南賈湖村遺址發現的9000年前酒精飲料卻與現代啤酒成分有些差異,據記載,19世紀末啤酒開始傳入中國,那時人們還將它稱為“皮酒”,過了幾年才有人制造出“啤”這個形聲詞。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學系教授朱莉·漢森表示,中國考古遺址證實中國釀酒史可追溯至9000年前,這是令人激動不已的事情。但依據當時石器時代的生產條件,這種酒精飲料的釀造技術不完善,或許這種早期釀酒方法可能得益于一個偶然發現,有可能石器時代的人類將采摘的葡萄、山楂等水果放入陶器內進行儲存,存放長時間后水果即發酵產生酒精,加上水果的香味,讓人們意識到這種方法可制造出美味飲料。但是,釀酒史跨越數千年歷史,究竟中國最古老的釀酒文化是否始于9000多年前,以及最早的釀酒文化的起源,仍有待于科學家進一步商榷研究。
3、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于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后,醴被酒曲釀造的黃酒所淘汰。我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蘗法釀醴。
《黃帝內經》中記載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記載有不同種類的谷芽釀造的醴《周禮·天官·酒正》中有"醴齊",醴和啤酒在遠古時代應屬同一類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飲料。由于時代的變遷,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于醴,用酒曲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在古代,人們也稱之為醴。故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啤酒,但是,根據古代的資料,我國很早就掌握了蘗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蘗制造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國都存在,醴后來被酒所取代。
古代外國的啤酒釀制過程中,有兩道工序,其一是浸麥(促使其發芽),其二是麥芽的浸漬(使其糖化)。
4、在我國古代,即使采用酒曲法釀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這種浸曲法比唐宋之后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飯中的方法更為古老。在北魏時極為盛行,即先將酒曲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后再加入米飯,再開始發酵。
現在就出現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用曲釀酒,浸曲法可能是繼承了啤酒麥芽的浸泡的傳統作法,即兩者是一脈相承的。我國用蘗釀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漬蘗。讓其自然發酵。后來發明了酒曲,酒曲也用同樣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曲糖化發酵力不強,可能酒曲本身就是發酵原料;后來,由于提高了酒曲的糖化發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鮮的米飯,釀成的酒酒度也就能提高。這樣曲法釀酒就淘汰了蘗法釀醴。可以相信,蘗法釀醴這種方式在我國的釀酒業中曾經占據過重要的地位,甚至其歷史跨度還超過了目前的酒曲法。
5、按現行國家產品標準規定,啤酒的定義是:“啤酒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 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氣、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
10. 簡述德國的啤酒文化
德國是個不折不扣的啤酒王國,德國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國,境內共有1300家啤酒廠,生產的啤酒種類高達五千多種,大到各個大城市,小到每個農村 都會有自己的啤酒品牌,在日常工作結束后,嚴謹的德國人會上成群叫上幾位好友到家里做客,當然啤酒就會成為必不可少的飲料,德國全國各地在不同時間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啤酒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慕尼黑啤酒節 慕尼黑啤酒節在每年的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舉行,圍棋半個月左右,這時世界各地的啤酒愛好者,都會涌入這座啤酒之都 。
11. 德國啤酒文化的起源和歷史
kaiserdom是始創于1718年的德國啤酒,產地是德國巴伐利亞.班貝格市,起源于1522年德國巴伐利亞州.紐倫堡市,二十多種口味,有多種口味產品獲得歐洲農業金獎。
Kaiserdom德國啤酒,始創于1718年,比Kaiser啤酒落后近200年歷史,它的產地是德國巴伐利亞.班貝格市,這家啤酒廠在德國是一個很小的廠,口味也只有幾種,但是kaiserdom進入中國市場時間比較早,在中國市場份額也不小。kaiser啤酒起源于1522年德國巴伐利亞州.紐倫堡市,kaiser在德國是非常有名的,有二十多種口味,有多種口味產品獲得歐洲農業金獎。近兩年來,kaiser啤酒產品都出現在全國糖酒會、青島啤酒節中,市場發展迅速。
凱撒啤酒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它自然純正的品質驗證了一句古老的格言“釀造啤酒,不要用其他多余的配料,除了水,大麥麥芽和啤酒花”,世界各地的啤酒專家對它的品質大加贊賞。凱撒啤酒出口到世界上二十多個國家,它的高品質及其融入了時尚理念的包裝廣受世界各地啤酒愛好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