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應該倒幾分滿
按照國際餐飲通行的禮節,酒水的斟倒,白酒(白葡萄酒)不超過2/3,紅酒不超過1/2,啤酒以3/4為宜,剩下為泡沫。白蘭地為1盎司,倒入白蘭地杯中,將酒杯放倒,剛好不會溢出。其他烈性酒,如威士忌,伏特加,金酒,龍舌蘭,均為一盎司為宜。可適當加冰。
2. 倒白酒倒幾分滿
在中國有句俗話: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所以,白酒應該是倒滿杯的。國外喜歡紅酒和其他洋酒,按照人家的風俗,只是1/3至1/2左右。啤酒呢一般都算作是飲料,只是中國人喜歡用它來作佐餐酒,也是應該滿上的。3. 啤酒幾分滿 白酒幾分滿紅酒幾分滿
1瓶白酒(45度)≈2瓶紅酒≈16聽啤酒(330ml)頭條萊垍
白酒的酒精度是容積百分比,即%vol.如42度=500毫升白酒中有210毫升乙醇。啤酒的酒精度跟白酒的意義相同,但是一般只有3.0--4.0%vol。單純從乙醇含量計算,500毫升裝白酒,相當于大瓶(640毫升)啤酒8-10瓶。罐裝(330毫升)啤酒16-21聽。萊垍頭條
1、 白酒頭條萊垍
通常市面上常見的白酒低度多為(38%vol)、高度多為(52%vol)。現以平均取中計算,1瓶(500毫升)45度白酒中含有純酒精約225克。萊垍頭條
2、紅酒萊垍頭條
紅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12度左右,大多采用的是750毫升瓶裝,既每瓶含有90克的純酒精。兩瓶半紅酒就有了225克酒精,約等于1瓶53度的茅臺酒。頭條萊垍
3、啤酒
通常市面上常見啤酒度數為2-5%vol,現以4度啤酒計,每聽(330毫升)啤酒中含有純酒精約13克。萊垍頭條
雖然不同的酒類釀造方式、原料差異較大,但“含酒精”是酒類的共性。以純酒精含量為標準進行折算知:1瓶白酒(45度)≈2瓶紅酒≈16聽啤酒(330ml)萊垍頭條
4. 紅酒白酒啤酒倒幾分
一、注意倒酒量
我們平時飲用的酒有紅酒、白酒、啤酒等各種不同風格的酒。
對于白酒,白酒講究“豪”,一飲而盡顯豪爽。所以給被人倒酒的時候量不宜太滿,一方面為了方便飲用;一方面為了美觀。但也不宜太少,這樣顯得小氣。白酒的倒酒量通常是酒杯高度的五分之四。
對于紅酒,紅酒講究“品”,細品慢酌顯優雅。人們在飲用紅酒的需要感受香氣和味道的平衡感。所以倒酒的酒量通常是高腳杯中的三分之一為宜。
對于瓶啤酒,啤酒講究“痛快”,大口大口地喝才有味道。一般情況下,倒酒量都是滿杯的,但不能溢出。
二、主客、長幼有序
在一些大型宴會中,倒酒禮儀有主客之風。通常是主人主動性強,做個開場白后給在座的客人倒酒。這時候倒酒的順序通常是以順時針為方向開始倒酒。如果客人把第一輪酒喝完后,主人也不必再親自給客人倒,通常這種情況是就近原則,為客人添酒。但如果和長輩同坐,主人必須先給長輩倒酒,這是基本禮貌。
三、客人禮貌接受
在主人一一為客人倒酒的時候,作為客人,最好的回應應該是禮貌性接受,不宜拒絕。并且,這時候的酒杯不宜拿在手上,以免給倒酒人造成困擾。倒完酒后,為了表示謝意,應主動和別人回敬,尤其是對于比自己輩分高或者地位高的領導。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給客人倒酒的時候,要站到他們身邊為他們倒酒,切勿因為隔著遠距離而直接伸長手就倒,這是不禮貌的行為。用右手持著酒瓶,略傾斜,盡量不要發出太大的聲音,沿著酒杯緩緩倒下即可。這時候需要注意的是,酒瓶瓶口不宜對著
5. 啤酒倒多少才是標準
如果喝啤酒一瓶就倒,這個人的酒量肯定不行,屬于非常低級別的酒量。
現在啤酒的酒精度數不會超過四度,一瓶酒也就是最多五百毫升,原先那種七百毫升的啤酒已經不賣了。所以喝一瓶啤酒就能被放倒,這個人不管是男是女,酒量肯定不行。朋友之間喝酒,酒量不行沒關系,酒品好就行。
6. 啤酒倒酒倒多少
酒宴上,一般倒紅酒,以一只高腳杯八分滿、白酒八分至九分盅、啤酒倒杯子9分滿就可以了。
倒酒也沒有太嚴格的規矩,看什么地方和什么時候,有的場合隨意性很大,倒酒也是因人而異的。7. 白酒倒滿啤酒八分
一、西式斟酒
西式斟酒主要應用于洋酒。這里所說的洋酒主要是葡萄酒、起泡酒(香檳等)、白蘭地等常見進口酒。不過,這不是講究入鄉隨俗的時候,如果在高大上的西餐廳,也該遵循其“洋氣”的斟酒禮儀,方不失高雅。
1、斟酒順序
先斟什么酒、后斟什么酒要分明,以增強味蕾感知,提升用餐滿意度。
(1)先起泡酒,后靜態葡萄酒。因為起泡酒酒體輕盈、口感清爽,而靜態葡萄酒通常口感很重。這也是為什么西餐中起泡酒先上桌,餐前敬酒用酒一般是起泡酒。
(2)先干型葡萄酒,后甜型葡萄酒。先干后甜才不會灼燒你的味蕾。這要求你能夠辨別哪些是干型的,哪些是甜型的,酒標上一般不會標明葡萄酒的甜度,所以學習一些基本的葡萄酒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
(3)先輕酒體,后重酒體。這樣一來,輕酒體的精細和重酒體的復雜就都能感受得到。
(4)先白葡萄酒,后紅葡萄酒。因其不同的釀造工藝,白葡萄酒中單寧較少,酒體更輕,適合比紅葡萄酒先上。
(5)先年輕,后成熟。一般來講,葡萄酒陳年的時間越長,風味就越復雜。
總而言之,斟酒的順序就是先口感風味簡單的葡萄酒,后口感風味復雜的葡萄酒。
2、斟酒方式
斟酒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桌斟,是指將酒杯放在餐桌上的斟酒方式,瓶口不宜接觸杯口,以免發出聲響。二是捧斟,指一手握瓶,一手將酒杯捧在手中斟酒的方法。
捧斟時,有可能是別人捧杯,也有可能是你自己捧杯。若你自己捧杯時,要注意捧酒杯的姿勢,下圖所示的捧杯方式都是正確的,有你中意的捧杯方式嗎?
3、斟酒步驟
(1)開瓶后,將瓶口處的錫紙撕掉,并用餐巾將瓶口和瓶頸處仔細擦干凈,以免倒酒時造成污染。
(2)用干凈的餐巾布(或餐巾紙)包住瓶身防止斟酒的時候打滑,然后雙手或單手握住瓶身的中部或下半部。
(3)對著酒杯中心斟酒,不要沿著杯壁。瓶口不要碰到酒杯,比較適宜的距離是瓶口離杯肚底部的距離約 15-25 厘米(這樣能使葡萄酒充分地接觸到空氣,徹底發展葡萄酒的風味)。斟酒時要控制好量,要不然不好搖杯。
(4)在快要斟好酒時,輕輕逆時針轉一下瓶口,讓酒液自然停止流出。斟完一杯酒時,要用干凈的餐巾紙將瓶口擦干凈再斟下一杯酒。
(5)斟酒的方向應是逆時針方向(如果沒有特別的尊者在場的話),即從自己右邊的一位開始,自己的酒最后斟。
(6)在斟完最后一杯酒時,要將瓶口和瓶頸擦拭干凈再放好酒瓶。
斟酒的動作要嫻熟連貫,如行云流水般才好看,因此自己私底下也要多加練習。
4、斟酒份量
紅葡萄酒入杯份量為 1/3 杯;白葡萄酒為 2/3 杯;白蘭地為 1/2 杯;起泡酒要分兩次倒,先倒 1/3 杯,待氣泡稍稍消退再繼續斟酒,倒滿至 3/4 杯。
二、中式斟酒
那如果餐桌上的是白酒、米酒、啤酒等國人的日常餐酒呢?
1、斟酒次序
(1)給長輩和領導斟酒時,先給最尊者斟,然后依次按級別給各位斟滿八分酒,最后是斟自己的。
PS,雖然咱們中國人崇尚十分滿,但讓酒杯有一定的剩余空間可以防止端起來喝的時候溢出來,這在有長輩的場合尤其需要注意。
(2)在朋友聚會的場合,斟酒時要斟滿接近外溢為度,斟酒次序可以按座次來(或者長者優先、女士優先),最后斟自己的。
2、斟酒姿勢
(1)斟酒前用餐巾紙或布巾將瓶口擦拭干凈。
(2)斟酒時依次走到各位的右后方,最好不要捧斟,以免不小心撒到別人的衣服上或撒在桌面上。
(3)斟酒技藝要求較高,要不滴不灑,不少不溢,是較細致和耐心的工作。
3、斟酒份量
中國有句俗語——倒酒滿杯,茶倒半杯,但是從禮儀上講應倒八分滿,這樣端起酒杯時酒液不容易灑出溢出。白酒、米酒一般八分滿;啤酒則是八分酒液二分泡沫(泡沫不外溢)
8. 啤酒斟酒幾分滿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賞析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這首詞上片先寫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寫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青草是和洞庭相連的另一個湖。這幾句表現秋高氣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縱目洞庭總的印象。“風色”二字很容易忽略過去,其實是很值得玩味的。風有方向之別、強弱之分,難道還有顏色的不同嗎?也許可以說沒有。但是敏感的詩人從風云變幻之中是可以感覺到風色的。李白《廬山謠》:“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萬里黃云使風都為之變色了。張孝祥在這里說“更無一點風色”,表現洞庭湖上萬里無云,水波不興,讀之冷然、灑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piān)舟一葉。”玉鑒就是玉鏡。瓊是美玉,瓊田就是玉田。“玉鑒瓊田”,形容湖水的明凈光潔。“三萬頃”,說明湖面的廣闊。著,猶著,或釋為附著。船行湖上,是飄浮著、流動著,怎么可以說附著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陳與義《和王東卿》:“何時著我扁舟尾,滿袖西風信所之。”陸游《題齋壁》:“稽山千載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釣船。”都是這個意思。張孝祥說:“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在三萬頃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葉扁舟,頗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襯托出詩人的豪邁氣概。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這三句寫水天輝映一片晶瑩。“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輝分了一些給湖水。“明河共影”,是說天上的銀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兩道銀河同樣地明亮。素月分輝,明河共影”這兩句明點月華星輝,暗寫波光水色,表現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來說:“表里俱澄澈。”這一句是全詞的主旨所在。說來說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詞人在這一句里點了出來,美就美在“澄澈”上。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潔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這五個字,描寫周圍的一切,從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沒有一絲兒污濁。這已不僅僅是寫景,還寄寓了深意。這五個字標示了一種極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諸如光明磊落、胸懷坦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詩:“心跡喜雙清”(《屏跡》三首其一),心是內心,也就是里,跡是行跡,也就是表,心跡雙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跡喜雙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聯,給我們樹立一個為人處世的準則,我們不妨拿來當作自己的座右銘。當張孝祥泛舟洞庭之際,一邊欣賞著自然景色,同時也在大自然中寄托著他的美學理想。他筆下的美好風光,處處讓我們感覺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詩人的美學理想高尚,心地純潔,他的筆墨才能這樣干凈。 上片最后說:“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洞庭湖是澄澈的,詩人的內心也是澄澈的,物境與心境悠然相會,這妙處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悠然,閑適自得的樣子,形容心與物的相會是很自然的一種狀態,不是勉強得來的。妙處,表面看來似乎是指洞庭風光之妙,其實不然。洞庭風光之妙,上邊已經說出來了。這難說的妙處應當是心物融合的美妙體驗,只有這種美妙的體驗才是難以訴諸言語的。 下片著重抒情,寫自己內心的澄澈。“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嶺表,指五嶺以外,今兩廣一帶。嶺表經年,指作者在廣南西路任經略安撫使的時期。“應”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測的意思,這里講的是自己當時的思想,無所謂推度猜測。這“應”字語氣比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書懷》:“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猶言“官因老病休”,“應”字也是肯定的語氣。“應念嶺表經年”,是由上片所寫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嶺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樣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蘇軾《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來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說以孤月為伴,引清光相照,表現了既不為人所了解,也無須別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膽皆冰雪”,冰雪都是潔白晶瑩的東西,用來比喻自己襟懷的坦白。南朝詩人鮑照在《白頭吟》里說:“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另一個詩人江總《入攝山棲霞寺》說:“凈心抱冰雪。”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純潔。張孝祥在這首詞里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結合他被讒免職的經歷來看,還有表示自己問心無愧的意思。在嶺南的那段時間里,自問是光明磊落,肝膽照人,恰如那三萬頃玉鑒瓊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詩人的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憤慨是很容易體會的。 “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這兩句又轉回來寫當前。蕭騷,形容頭發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結合后面的“冷”字來體會,這蕭騷恐怕是一種心理作用,因為夜氣清冷,所以覺得頭發稀疏。“短發蕭騷襟袖冷”,如今被免職了,不免帶有幾分蕭條與冷落。但詩人的氣概卻絲毫不減:“穩泛滄溟空闊”。不管處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穩的。滄溟,本指海水,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這句是說,自己安穩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沒有一點動搖。不但如此,詩人還有更加雄偉的氣魄: “盡挹西江還,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這是全詞感情的高潮。西江,西來的長江。挹,汲取。“盡挹西江”,是說汲盡西江之水以為酒。“細斟北斗”,是說舉北斗星當酒器慢慢斟酒來喝。這里暗用了《九歌?東君》:“援北斗兮酌桂漿”的意思,詩人的自我形象極其宏偉。“萬象”,天地間的萬物。這幾句是設想自己作主人,請萬象作賓客,陪伴我縱情豪飲。一個被讒罷官的人,竟有這樣的氣派,須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詞的最后兩句更顯出作者藝術手法的高超:“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舷,船邊。扣舷,敲著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蘇軾《赤壁賦》:“扣舷而歌之。”嘯,蹙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張孝祥說:“扣舷獨嘯”,或許有嘯詠、嘯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蘇軾《念奴嬌?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張孝祥稍加變化,說自己已經完全沉醉,忘記這是一個什么日子了。這兩句作全詞的結尾,收得很經松,很有余味。從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攏來,又回到一開頭“近中秋”三字所點出的時間上來。首尾呼應,結束了全詞。 張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詞壇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偉大詞人辛棄疾的先驅。他為人直率坦蕩,氣魄豪邁,作詞時筆酣興健,頃刻即成。他的詞風最接近蘇東坡的豪放,就拿這首《念奴嬌》來說吧,它和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風格就很近似。《水調歌頭》寫于中秋之夜,一開頭就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時空觀念引入詞里,在抒情寫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欲打破時間的局限和空間的阻隔,在人間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詞寫得豪放曠達,出神入化。張孝祥這首《念奴嬌》寫的是接近中秋的一個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闊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與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膽也是透明的,他覺得自己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他以主人自居,請萬象為賓客,與大自然交朋友,同樣豪放曠達,出神入化。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仿佛是與明月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關于人生的哲理。張孝祥的《念奴嬌》則是將自身化為那月光,化為那湖水,一起飛向理想的澄澈之境。兩首詞的寫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種豪放的精神與氣概,卻是很接近的。 黃蓼園評此詞說:“寫景不能繪情,必少佳致。此題詠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縱寫得壯觀,亦覺寡味。此詞開首從洞庭說至玉界瓊田三萬頃,題已說完,即引入扁舟一葉。以下從舟中人心跡與湖光映帶寫,隱現離合,不可端倪,鏡花水月,是二是一。自爾神采高騫,興會洋溢。”(《蓼園詞選》)這首詞在情與景的交融上的確有獨到之處,天光與水色,物境與心境,昨日與今夕,全都和諧地融會在一起,光明澄澈,給人以美的感受與教育。 原載:《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