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還是不太明白ipa跟pxl安裝格式有什么區別
真心說一句,如果你常用iTunes的,那么ipa明顯比pxl好,比如重刷好以后,直接用iTunes恢復,或者你突然看到哪個程序不爽了,能在iPhone上面直接刪除,也不會有垃圾文件產生,很方便,并且ipa是官方格式,管理起來有統一性,{順便說一句,我從1.1.2用過來的,當然也是用過pxl,以前只有pxl,但是那時候在iPhone端可是有Installer程序的,在iPhone端也能方便的管理pxl(現在沒落了,被Cydia取代了)自從固件到了2.0,官方出現ipa格式后,感覺ipa更為方便}[ 本帖最后由 halberd 于 2009-1-20 17:39 編輯 ]
二、難道installous和IPA補丁有仇?求教大仙們
安裝installous會自動安裝appsync,也就是Ipa補丁。不要裝重復了。反正我從沒裝過后者!一切正常
三、為何拉康比起IPA關注小彼者來說,更強調大彼者?
彼者?好像更普遍的是稱為“他者”吧?拉康繼承的主要是佛洛依德早期的無意識理論,而IPA更看重的是弗氏后期的自我理論。由于拉康深受結構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影響,所以他主張“無意識決定論”,認為自我只不過是外界給予的一個幻想,而IPA的自我理論無疑是用一個虛假幻象去研究病人癥狀,是誤入歧途,所以拉康極力反對。
所謂的小他者,亦即是“他者身上的自我”,是鏡像階段主體在外部“大他者”身上產生的自我的幻象,它與主體的自我直接聯系,從而構成主體的自我。而大他者是絕對的他者,即他者的主體。大他者是“我”的主體所希望的交流對象,然而小他者與“我的自我”通過想象關系形成以后,便出現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即語言之墻),因而大他者對我的主體的反饋在碰到障礙之后只能流向“我”的自我,而在另一方面,大他者也是“絕對的父權”的象征,絕對的父權介入,使得主體對母親的欲望受到壓制,被迫放棄滿足感的主體形成了匱乏,從而成為人的欲望的起源。但同時,主體又會無意識地與父權進行認同,以構筑成自我。因而,父權作為絕對的他者,也直接參與了我的自我的構成。
需求是本能需要,可以被母親滿足,而請求意味著語言的介入,并且一旦語言介入,象征界便被開啟,欲望便形成了。
拉康認為,大他者是構建自我這一幻象的根源,而且也是處于無意識領域的,他強調大他者,主要是因為他認為無意識才是人的本質。
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可能也有理解錯誤的地方,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