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我國啤酒產量》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啤酒的發展歷程
啤酒的起源與谷物的起源密切相關,人類使用谷物制造酒類飲料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已知最古老的酒類文獻,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倫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獻祭用啤酒制作法。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有用大麥、小麥、蜂蜜制作的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開始使用苦味劑。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頒布的法典中,已有關于啤酒的詳細記載。
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拿破侖的埃及遠征軍在埃及發現的羅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表明,在公元前196年左右當地已盛行啤酒酒宴。啤酒的釀造技術是由埃及通過希臘傳到西歐的。1881年,E.漢森發明了酵母純粹培養法,使啤酒釀造科學得到飛躍的進步,由神秘化、經驗主義走向科學化。蒸汽機的應用,1874年林德冷凍機的發明,使啤酒的工業化大生產成為現實。全世界啤酒年產量已居各種酒類之首,已突破100000Ml,1986年全世界生產啤酒101588.7Ml。產量位于前10名的國家見表1 1986年啤酒產量居前10名的國家。 19世紀末,啤酒輸入中國。當時中國的啤酒業發展緩慢,分布不廣,產量不大。1949年后,中國啤酒工業發展較快,并逐步擺脫了原料依賴進口的落后狀態。1979年產量達到510l,1986年產量達到4000l。中國的啤酒于1954年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當時出口僅0.3l,到1980年已猛增到26l。
在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還較低由于嚴重的供過于求矛盾長期存在,目前我國的啤酒行業是國內飲料市場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之一。大多數的品牌都還是處于地域性品牌階段,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較力低,而且產品主要是低檔產品,市場競爭也主要集中于低檔產品的之上,而中高檔以上的啤酒市場則大部分被洋啤酒所瓜分。隨著啤酒市場競爭程度的日益加劇,為了能夠更加迅速有效地實現最終消費,越來越多的啤酒企業在市場營銷運作中都將目光集中到了終端,終端的爭奪戰日益激烈,中高檔啤酒市場更是如此。除低檔的地攤、大排檔、小餐館等外,中高檔啤酒成為餐飲,娛樂終端市場的消費主流,尤其在經濟水平較好的大中城市. 中高檔啤酒附加值高,開拓中高檔啤酒市場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而城市市場消費水平較高,中高檔啤酒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前景非常廣闊。
啤酒是一個品牌區域化非常明顯的行業,大部分啤酒企業長期在中低檔啤酒市場競爭,不但沒有取得競爭優勢,反而因過度的價格戰而大傷元氣,在低檔啤酒市場無利可圖的情況下,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和市場策略,向中把主要精力放到中高檔市場的開發上來。
啤酒的原料為大麥、釀造用水、酒花、酵母以及淀粉質輔助原料(玉米、大米、小麥等)和糖類輔助原料等。
我國啤酒業,確有一些驕人之面,但在認真分析我國啤酒業市場結構、競爭水平等情形后,給人的感覺并不樂觀。我國雖然已是啤酒生產大國,但卻并沒達到啤酒強國水平,要實現由啤酒生產大國到強國的質的轉變,還需要認真正視并解決當前啤酒業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現象、問題。其次,我國啤酒行業由于長期瘋狂地兼并、收購,大規模地重復建設,擴充產能,加劇了市場的無序競爭,欺行霸市的壟斷行為日趨盛行,加上國外資本的介入,整個行業陷入了壟斷泥潭。中國啤酒業如果不能正視這些問題,不但啤酒強國的夢想不能實現,就連啤酒大國的地位也難以保全。
“洋啤酒”在中國默默發展,卻被誤以為是國貨,為何?
啤酒俗稱“液體面包”,很久以前就誕生在這個世界。夏天到了,約上三五好友坐在街邊攤喝一杯冰鎮啤酒,別提多愜意了。目前,啤酒是僅次于水和茶,需求量排名第三的飲料。早在公元前6千年,蘇美爾人就開始釀造啤酒,不過由于技術有限,當時的啤酒沒有氣泡,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良,逐漸發展成為如今的啤酒。
在我們中國的夏朝,就已經出現了釀酒工藝,在我國誕生至少應該有4000年的歷史。早在1986年,河南省還出土了歷史達到3000年的一壺酒。我們中國的名酒數不勝數,其中包括茅臺、五糧液、古井貢等等,這些酒享譽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已經把茅臺、白蘭地、威士忌稱之為全球三大名酒,讓國人為之驕傲。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于喝酒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其實我國不只是白酒久負盛名,我們的紅酒也有一定的地位,不過啤酒則不是來自于中國本土的釀酒工藝。早在20世紀初,啤酒才從國外傳到了中國市場。而中國最初還沒有“啤酒”這個詞語,是根據外國人的發音而演變成的文字。
啤酒傳到中國后,最初發展并不是很快,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啤酒才開始逐漸成為人們酒桌上的主題,并且從白酒市場中搶來了不少的消費者。發展到現在,啤酒行業在未來仍有一個很好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我國啤酒行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過跟外國比起來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例如有一家來自荷蘭本土的啤酒品牌,它在中國被很多消費者誤認為是國貨,每年的銷售額可以達到百億,這個啤酒就是荷蘭的喜力啤酒。
喜力啤酒誕生于1863年,創始人喜力為了讓人類喝上最純正啤酒,不畏艱難險阻,用自己的雙腳踏遍全球多個國家,目的是為了找到最優質的原材料。
喜力覺得中國啤酒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于是就把喜力啤酒帶到中國,在上海修建工廠。最初,啤酒的原料為蛇麻子,用這種原料制造的啤酒口感很獨特,沒有很大的苦味,深受消費者喜愛。
根據喜力啤酒公司的財報顯示,2018年喜力啤酒的凈利潤達到177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市場貢獻的利潤達到330億元,占全球利潤的五分之一。如今,喜力啤酒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啤酒出口企業,在全球170多個國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是喜力啤酒非常重要的市場,中國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喜力啤酒未來的布局選擇。不過,喜力啤酒在中國的娛樂場所出現的頻率較高,而在中國的超市跟便利店出現較少,因此喜力未來應該積極調整一下定位,或許會收獲更高的利潤。那么,大家認為是外國啤酒好喝,還是我們國產啤酒好喝呢?
中國啤酒的歷史來源
1900年一個叫烏盧布列夫斯基的商人嗅到商機,這位“老司機”率先在哈爾濱建了中國第一家啤酒廠—— 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哈爾濱啤酒就此誕生。
當時是半殖民的,大量的歐洲人在中國,他們看到俄羅斯的“老司機”賺翻了。這些歐洲人也紛紛在北京、上海、青島等地開設酒廠做啤酒。
于是,形成了中國最早期的啤酒格局:光明、北平、青島、哈爾濱,當然也會有一些其他小廠,但這4個算是主根了。
讓當時的經濟大傷元氣,雖然崛起,吃飽肚子成為了頭等大事,還要啥啤酒,它它太費糧食了。隨著改革春風吹滿地,80年代國家的經濟實力有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全國各地都開始建廠釀造啤酒,一時間啤酒又在中華大地遍地開花。
1904年在哈爾濱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啤酒廠-東北三省啤酒廠。1914年哈爾濱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廠;同年北京建立了雙合盛啤酒廠;1935年廣州出現了五羊啤酒廠(廣州啤酒廠的前身)。
1958年我國在天津、杭州、武漢、重慶、西安、蘭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資新建了一批規模在2000噸左右的啤酒廠,成為我國啤酒業發展的一批骨干企業。到1979年,全國啤酒廠總數達到90多家,啤酒產量達37.3萬噸,比建國前增長了50多倍。
我們啤酒業快速發展在1979年后十年,我國的啤酒工業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續增長。80年代,我國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國大陸啤酒廠家發展到813個。
2006年我國啤酒釀造產量已達到3500多萬升,成為世界啤酒生產和消費大國。
19年到22年啤酒銷量
我國是啤酒生產大國,也是啤酒消費大國,市場普遍認為啤酒產量已經進入穩定期。但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國啤酒產量下降明顯,產量3411.1萬千升,同比下降7%。2021年啤酒產量回升明顯,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啤酒產量累計達3562.4萬千升,同比增長5.6%。
從金額方面來看,近年來,我國啤酒出口金額由2016年的192.6百萬美元增長2019年的255.3百萬美元。2020年啤酒出口金額出現下降,主要原因是啤酒出口量下降。2021年我國啤酒出口金額開始回升,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啤酒出口金額累計達279.0百萬美元,同比增長15.0%。
啤酒的歷史
中國啤酒工業的調整1900-1949年
1949年以前﹐是啤酒行業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中國的啤酒業發展緩慢﹐分布不廣﹐產量較低,且絕大多數啤酒廠在外國資本和民族資本、民國政府之間交替經營,經營極其不穩定,此外,酒花、麥芽發酵等原料主要依靠進口,釀造機械完全靠進口,生產釀造技術完全掌握在外國專家手中,啤酒生產與消費的區域性和市場認可度不高,造成了啤酒行業規模比較小,發展緩慢。同時,由于這個階段外國侵略、戰爭、革命的因素造成國內經濟比較困難,居民消費能力不高,飲用者主要集中在在華外國人、外國軍隊、上層華人,消費范圍并不廣泛。
到1949年,我國只有七八家啤酒廠,啤酒年產量只有7000千升。?雖然當時國內啤酒工業的軟件和硬件設施都還不完善,生產技術也參差不齊,但已有極少數企業初露鋒芒,如青島啤酒,在1906年榮獲德國慕尼黑國際博覽會金牌獎,成為中國首家獲國際金獎的企業。
1978年底,中國啤酒行業年產量已經達到了40萬千升,是建國初期的50多倍。?在這個發展階段,國內啤酒企業已不再局限于國內市場的需求供應,開始探索性的走向國際市場。
1979年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啤酒行業同其他行業一樣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借助國家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很多省市自治區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建立了啤酒廠,包括一些偏遠的或不發達的省市自治區都積極投入建設啤酒廠。一些重大的國有企業和部門也建立了自己的輕工業產業,啤酒也在投資行業之中,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啤酒工業高速發展,其主要特點是擴建和新建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啤酒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在有的省份,?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啤酒廠。伴隨國外啤酒消費文化傳入中國,人們消費能力的提升,對啤酒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強,形成了供銷兩旺的情況,啤酒行業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年增長率達30%以上。
1970年--1978年期間,小城市建立一批2000-5000噸/年小型啤酒廠約100家飲用啤酒城市中開始普遍,啤酒專用裝備開始定點生產。
1982年,全國啤酒產量為117萬千升。
1985年,啤酒產量就實現了翻番,總產量達到310.4萬千升。
1988年年底,全國啤酒廠家達到813個,總產量達662.77萬千升,僅次于美國、德國,是世界第三大產國。當時中國的城市數不足700個,意味著八十年代至少每個城市都有一家啤酒廠。
1989年--1992年相對穩定,623到1000萬噸。 那是開始停止新建啤酒廠;啤酒市場出現競爭,小型啤酒廠面臨倒閉,開始聯合發展;專業裝備生產得到改造,用新裝備改造中型啤酒廠;產品多樣化;主要采取挖潛改造,提高產品產量,質量。
中國啤酒業成熟期1989年 -- 今天
1994年雪花啤酒誕生,中國啤酒的總體量不超過1800萬噸,規模開始出現個位數的增長。
2002年,中國啤酒開始成為全世界的第一大啤酒市場;2013年中國啤酒的規模達到歷史最高點,超過五千萬噸。
2008年,我國啤酒出口量和出口額創新高,出口啤酒24.16萬千升,進口啤酒2.81萬千升,出口量是進口量的8.6倍。中國擁有啤酒企業幾百家,連續親愛呢蟬聯世界第一啤酒大國的稱號。已經形成了以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百威啤酒、雪花啤酒、重慶啤酒等著名的的大型啤酒集團為先導,區域性品牌遍地開花的新局面。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精釀啤酒在中國的發展,好像又回歸到七八十年代為了讓更多的人喝上本土化的好精釀啤酒。
關于《我國啤酒產量》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