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a顆粒細胞是癌細胞嗎?
不是 性質不同
二、水性聚氨酯乳液中總有小顆粒是怎么回事?調解了交聯劑用量以及DMPA用量 分散后還是有小顆粒
確實 這個問題這么點分? 總是有小顆粒 不會是生成不相溶的顆粒了吧 你的異氰酸酯是 TDI 吧 親水擴鏈劑 用量不要太多 容易造成分子量過大 粒徑大
三、三元乙丙橡膠做出來有顆粒,比較粗糙應該怎么解決!
1橡膠生產工藝中的塑煉沒有做好。
2硫化沒有成熟。
四、.HBV有哪三種顆粒?各含有哪些抗原?
(一)形態與結構
1.大球形顆粒:亦稱Dane顆粒,它是一種由一個囊膜和一個含有DNA分子的核衣殼組成的病毒顆粒,直徑約42nm。核衣殼為20面體對稱結構。游離的核衣殼只能在肝細胞核內觀察到。血中Dane顆粒濃度以急性肝炎潛伏期后期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則迅速下降。 Dane顆粒表面含有HbsAg,核心中還含有雙股有缺口的DNA鏈和依賴DNA的DNA多聚酶。目前認為Dane顆粒即完整的HBV。
2.小形球顆粒:直徑約22nm的小球形顆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見的一種。它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組成。化學組成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的密度與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離。在此顆粒中未檢出達DNA多聚酶活性。目前認為HBV的小顆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染肝細胞時合成過剩的囊膜而游離于血循環中。
3.管形顆粒:直徑約22nm,長度可在100~700nm之間。實際上它是一串聚合起來的小顆粒,但同樣具有HBsAg的抗原性。
(二)基因組結構
目前,已可從感染HBV病人的血清中及感染肝臟提純的病毒核心中分離出環狀雙股DNA,從而確定HBV屬DNA病毒。
HBV DNA的兩鏈長短不一,長鏈(L)完整,為負鏈,長度恒定,約3200個核苷酸。短鏈(S)為正鏈,長度可變,約為長鏈長度的50~100%,鏈的增生按5′-3′順序進行。在不同分子中短鏈3′端的位置是可變的,而短鏈和長鏈的5′端位置固定點為粘性末端,通過250~300個核苷酸堿基配對,以維持DNA分子的環狀結構。在粘性末端兩側,兩鏈5′端各有一個由11個bp組成的直接重復序列 (Direct repeat,DR)-5′TTCACCTCTCC,該DR位于第1824個核苷酸者稱DR1,位于第1590個核苷酸者稱DR2,在病毒復制中起作用。
目前,由于克隆化DNA完整核苷酸已經確定,現已證實HBsAg和HBcAg都是由Dane顆粒的DNA所編碼,并且二類基因存在同一DNA分子上。有人比較病毒基因編碼能力和病毒多少,發現HBV DNA負鏈能編碼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質,而其正鏈開放讀碼區,不能編碼病毒蛋白。
HBV DNA負鏈有四個開放區,分別稱為S、C、P及X,能編碼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質。S區可分為二部分,S基因和前S基因。S基因(核苷酸155~833)能編碼主要表面蛋白。S基因之前是一個能編碼163個氨基酸的前S基因,編碼Pre S1和Pre S2蛋白。C區基因包括前C基因和C基因,分別編碼HBeAg和HBcAg。P區最長,約占基因組75%以上,編碼病毒體DNA多聚酶。X區(核苷酸1374~1835)可能編碼有154個氨基酸的堿性多肽,長鏈的裂口位于此區。
(三)HBV的抗原組成
1.HBsAg:HBsAg是由HBV的基因組所特定的,為上述三種形態的顆粒所共有。純化的HBsAg 含有類脂質、糖類、脂質、蛋白質及糖蛋白。它由8種多肽組成,定名為P1至P8。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查提取的HBsAg,顯示有典型的蛋白吸收光譜。蛋白占總量的70~90%以上,廣義的HBsAg 由三種蛋白組成:(1)主要表面蛋白(S蛋白,小分子HBsAg),由S基因編碼的226個氨基酸組成。(2)中分子蛋白(中分子 HBsAg),由前S2、S基因編碼,在S蛋白226個氨基酸的N端附加一個含55個氨基酸的Pre S2蛋白組成,共281個氨基酸。(3)大分子蛋白(大分子HBsAg),由S,前S1和前S2 基因編碼,在中分子蛋白281個氨基酸的N端附加一個含119個氨基酸的 Pre S1蛋白組成,共400個氨基酸。
S蛋白即狹義HBsAg,是HBV囊膜的主要表面抗原的主要成份,包括糖基化的GP27和非糖基化的P24兩種形式,以二硫鍵相連形成二聚體,代表HBsAg的結構單位,具備完整的抗原性。如二聚體解離,則HBsAg抗原性將會明顯下降。
HBsAg 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抗HBS,它是HBV的中和抗體,具有免疫保護作用,HBsAg的檢出是HBV感染的標志之一。前S蛋白2(Pre S2),的C端HBsAg端相連,PreS2暴露于HBV囊膜外層,具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 (Polymenized Human Serum Albumin,PHSA)的受體(PHSA-R),能與PH-SA結合。由于肝細胞表面也有PHSA-R,HBV能通過血循環中存在的PHSA的介導,吸附到肝細胞表面,最后經胞飲作用進入肝細胞內。如病人血清中檢出PreS2,表示HBV在肝細胞中復制。PreS2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抗PreS2。此抗體出現于急性感染恢復早期,比抗HBs出現早而維持時間與抗HBs一樣。抗Pre S2具有中和作用,可作為機體康復的指標之一。
PreS1有較強免疫原性,并能增強PreS2和HBsAg 的免疫原性;PreS1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PreS1。該抗體有lgM和lgG兩種,其中抗Pre S1在HBV感染潛伏期,也就是在抗HBV~lgM出現前已產生,故可作為HBV早期感染的特異性指標。而抗PreS1 lgG出現稍晚,在體內維持時間較長,具有中和作用。
HBsAg對一些促進變性的化合物,如乙醚、1:1氯仿一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鈉、吐溫30以及各種蛋白水解酶都很穩定。表面的類脂質可能對于一些主要由蛋白組成的抗原決定簇起保護作用。HBsAg具有幾種特異性抗原組分,包括各亞型共同抗原特異決定族a和二組互相排斥的亞型決定簇d/y和 w/r。HBsAg的主要亞型有adr、adw、ayr及ayw四種。歐美各國adr、為主,我國漢族以adr居多中區地區及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以ayw為主(西藏、新疆、內蒙等)。
2.HBcAg:HBcAg存在于Dane顆粒的核心和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細胞核內。
HBcAg一般從HBcAg陽性尸檢肝或實驗感染的黑猩猩肝臟提取。在乙型肝炎的急性期、恢復期和HBcAg攜帶者中常可測出抗~HBc。此抗體對病毒無中和作用。體內如發現HBcAg或抗~HBc表示HBV在肝內持續復制。
3.HBeAg:有關e抗原的本質還不十分清楚,但多數認為它是潛藏存在于Dane顆粒的核心部分。到目前為止,尚未在HbsAg陰性的血清中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