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都是統軍人物,是如何區分官職大小的?
總督,就相當于現在一些公司設置的大區總監,一般負責2-3個省的軍政、民政、財政,但總督一般都有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這些加封的虛銜,以示身份尊貴,表示他們是中央直接派出的天子近臣,需要說明的是,總督一般不管所在區巡撫的人事任命。就好比一些公司,雖然在各省設置有分公司和總經理,但老板又把信得過的一些身邊人,如部門長、模塊負責人等,派出去當總監,讓他們直接扛任務,督促地方各分公司按照總部指引開展工作完成指標。
巡撫,相當于以省為單位的分公司總經理,只管一個省的軍政民政財政,受總督領導,但一般沒有其他京官的加封,是純粹的地方干部,干得好的可以升總督,成為老板倚重的身邊人。之所以讓總督不管巡撫的人事任命,就是讓巡撫作為總督的一種權力制衡,不要徹底淪為總督的屬員。
提督,提督相當于分公司下面的一種專職經理,專門管軍的,一般分水師提督和陸路提督,清朝的時候提督一般是所在省綠營兵的最高統帥。也有特例,就是一個提督管著兩個省的兵,吃兩個省的財政,受兩個省的巡撫領導。
總兵,在明朝時,是具體駐防某個地方,防備某類敵人,或者具體統帥某個兵種的軍官,看具體需要,有的權力很大,有的權力一般般。在明朝的時候,總兵的品級、編制、屬員都不固定的,出戰的時候佩將軍印,戰畢歸還將印。清朝的時候總兵成為常設官,受當地提督統轄,相當于具體負責某個小片區或者具體某個客戶的小區域經理。
一般來說,比較這幾個官的大小的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
總督總督這個官位,一開始只是一個差遣的職位,屬于非固定的臨時職位,發端于明代正統末年至景泰初。而明朝時官制,地方是沒有名義上的地方官,小到一個知縣,其實也屬于中央官,這是中央將地方權力牢牢握在手中的表現。
明初時,管理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布政使,但他管不到刑名,這是由按察使管的,也管不到軍務,這是由總兵官管理的。在朱元璋的制度設計中,布政使對中央直接負責,管地方吏治和財賦,按察使管一個省的案件刑名,向刑部負責,而總兵隸屬五軍都督府,不在文官序列中。
然而這一套制度等到老朱死后,就玩不轉了,文武之間的平衡,隨著本來只是秘書性質的內閣崛起,徹底凌駕在了武官之上,五軍都督府成了勛貴喝茶看報的地方,兵事完全收歸兵部。
地方政務與軍務的事權分開其實存在極大的問題,因為這三個官員之間互不統屬,上級都是中央部委,導致省一級的行政機構,居然沒有一把手,這就比較坑爹了。三個人誰也不聽誰的,這怎么辦?
于是乎,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朝廷增設了一個臨時性的差事,即巡撫,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來,這個職位是巡視督撫地方的,屬于救火隊員,哪里有布政使、按察使、總兵之間扯皮,就派個巡撫去統一事權,畢竟巡撫的官階要大于這三個人,而且巡撫的官階都不屬于這三個職位的系統,而是來自于督察院,一般會掛個左右副督御史的官銜。
巡撫制度運作下來,明廷發現效果很好,于是中央大佬們默契地選擇把這個臨時性的職位逐漸變成了地方常駐職位。朱元璋設計得地方分權制度,徹底崩潰。
但有的時候,政務,特別是軍事涉及的并不是一省之地,特別是戰事頻仍,或者邊關地區,這種問題尤為明顯,為了統一事權,加強兩省或及其以上的省份之間的行政協調,軍事統一調度工作,朝廷再次增加了“總制”這個差遣,一般會掛尚書銜,統轄一省乃至幾省的軍政大權。
雖然明廷一度上將總督變成定制,但并沒有像清廷那樣將全國劃分為固定的總督區,而且總督因事而設置,事情辦完了就撤銷了,同時他們之間的職權也不一樣。比如“三邊總督”只管得到陜西三邊的軍務,宣大總督管宣大、陜西的軍務和糧餉。
到清代,總督正式成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兼管兩省之地的軍政大權,巡撫、提督、總兵都要受其轄制。
巡撫前文說過,巡撫這個職位的產生,是明朝地方分權導致事權不一的結果,巡撫管理一省之地的軍政事務,它的府衙起初與布政司合署,之后陸續開府建衙。
在軍事方面,起初總督與總兵是平級的,明中后期后總兵地位下降,這時候起總兵才開始受總督節制,而至于清朝時定制的總掌綠營的提督,跟巡撫是平級,提督對總督負責,根據情況不同,有時候也受巡撫節制。
提督提督最早見于明朝嘉靖時期,北京設有提督總兵官,后來改為總督京營戎政,各省巡撫、鎮守總兵官經常都會加提督軍務;提督等銜。明朝的提督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官職,而是為了表明巡撫或者總兵官具備提督一省軍務職權的表稱。
到了清代,清廷在全國設立了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是一個省綠營兵的最高長官,同時,在一些省份,比如江南、浙江兩省,巡撫兼任提督。內陸省份的提督管水路兩師,而外海、內河、長江、福建、廣東水師提督卻不受陸路提督管轄。
總兵總兵這個職位,發端自明時的總兵官。一開始明朝的總兵官并不是一個固定職位,跟總督一樣屬于屬于差遣,主要負責戰事時期統一指揮所有調度來的軍隊,這個權力大小,看這次戰爭的規模。
后來才逐漸發展為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從而改變了練兵將領不指揮作戰,指揮作戰的將領不管練兵的問題,有利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在明代,總兵就是一省最高軍事長官,但其權力隨著朝廷削弱,巡撫、總督的出現,使得在軍務上權力不斷銳減。
清朝的總兵,屬于綠營的一個軍職,總兵為綠營兵正,官階正二品,掌管一鎮軍務,大體相當于個軍長級別,而非軍區總司令,其直接統轄的綠營兵稱之為“鎮標”。跟明代總兵有極大的區別。明代總兵全國不過二十幾個人,相當于就是軍區司令員了,然而清代總兵至多大概就是個軍長,受到提督的轄制。
二、今天大雪,你所在的地方下雪了嗎?
嘉祥縣城今天多云沒下雪雨
上天下了一夜雨。到昨天就晴了。上班的上班。一切照就。而今天就是冷。不見變天。可以說是今年冬寒的第一天。一直不見雪是什么樣的。只是人加了不少棉衣,據說到10號可能有雨雪!
三、身邊許多人都勸我考公務員,我想知道體制內到底有多香?
作為一名上岸8年的公務員,我有一些感觸。
這是一個反面的回答。
一句話,活的沒啥尊嚴!
我想勸那些正在準備考試的人,不要以為公務員有多么的好,現實中有很多是外面混不下去了才選擇考公務員。
我身邊好幾個同事,包括我,實話實說,都是外面混不下去了才考慮考個編制。
以我舉例,大學畢業之后參加工作,到外地闖蕩過,先是去私企實習,后來畢業以后被一家央企錄用,從東北去了廣西,各種人生地不熟,環境變化太大,氣候,人文,飲食都不適應,加上當時剛畢業,沒有工作經驗,我的崗位是這個央企在這個地方新成立的一個辦事處,辦事處主任也是福建調過來的,算我一共就三個人,都是新來的,工作業務也剛剛開展,各種不順,關鍵是我女朋友不想來這個地方,導致我最后還是不干了。
回到家以后,我所學的專業在當地用不上,也沒有一個單位要我這個專業的,沒有合適的工作。
沒辦法,只好嘗試考事業編,公務員。
我一直都有這種感覺,公務員只是一個工作,考公務員沒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只是為了養家糊口而已。
像我這樣普通學校畢業,在外面闖了幾年,沒有混出什么名堂的,很多也就選擇回家考個編制,穩定下來了。
而一些985,211名校的畢業生,起點就很高,相對來說在大城市比較容易立足,一年幾十萬的年薪,誰還能看的上當個小公務員呢?
公務員的薪資待遇真的是首先餓不死,但是也不會給家里創造什么更高的生活品質。所以,一些自身相關專業業務水平較高的公務員想要辭職,去掙錢,但是又不舍得體制內的穩定,尤其這兩年疫情的影響,經濟不好。造成了圍城現象,外面的人想進來,里面的人想出去。
其實,公務員非常適合女生和家庭條件較好的人來考,而有志于有更好發展提高家庭生活品質的男生,還是多考慮考慮吧。
建議你別考了。公務員是從事社會公共管理事務的人員,別看他們風風光光,但是都是管一些雞毛蒜皮、芝麻綠豆的事。鄰里糾紛,母豬打架等等。
在廣東、浙江等發達省份,他們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好好學習還是不好好學習?不學送你去當公務員!”
而在廣西、云南、貴州等貧困地區,家長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們認真讀書!這樣才能考上公務員,才能天天有飯吃。”
可見,在不同的地區,對公務員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從發達地區來說,公務員不香,就是一雞肋;從不發達地區來說,公務員非常香!
你到這個隊伍的現場去看,在發達地區,公務員都是卑躬屈膝的,他們是為人民服務的,他們的飯碗,端在群眾的手里。
你到欠發達地區去看,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風景了,他們頤指氣使,好大的官威。
所以,在貧困地區,公務員是很香的,在發達地區就不見得。
當公務員,是要有情懷的。動機不純,以為當上了公務員,就可以威風八面,為所欲為,升官發財,那是對公務員錯誤的認識。
現在的公務員,可不是像以前那樣風光了,每天都很累,收入也不是很高。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那些工作,高中畢業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是研究生去做。你說填個表,按流程審批一個事項,有那么難嗎?!
所以,你如果要考公務員,就必須端正動機,以服務人民為主,而不是把實現人生財富當成追求,這樣你當公務員就安全了。
我是犁子,職場精英培訓師。大家對此有什么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