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構很可能是最后一批恢復正常的企業,應該是在所有學校恢復正常之后才能正常上課。
春季對于培訓機構本來應該是個旺季,一般春季過后培訓機構都會迎來一段時間的旺季,但是今年因為疫情開學延時,目前這種情況下,已經有地區發出通知會占用周末和暑假的時間,這對于培訓機構的影響都不會小。2月份、3月份的損失是肯定的,4月份很大一部分可能也是損失的,5月份之后有一部分可以恢復正常上課的培訓機構可能會好點,也就是說整個上半年對培訓機構來說都會有影響。
損失是必然的,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做好準備,為秋期的工作做好準備。1.提升學校自身的業務能力。
從授課、到招生、以及家長維護方面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2.雖說停課但是不能停學
借助網絡,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維護好與家長間的關系。
3.一定要和配合防疫工作
有關部門沒有通知正式營業前,一定不要抱著僥幸心理偷偷開學。
4.穩定老師和學生
因為沒有開學,一些機構的老師可能只有底薪或者沒有工資,這就會出現跳槽或者辭職的現象,這個時期也不好招聘,這方面一定要注意。
其次就是學生方面,長時間的不開學難免會出現一部分學生要求退費的情況。
想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主要是讓老師和學生看到機構一直在努力,而不是一直在等著疫情結束。
有個朋友年前剛新裝修了一個小區,這是他的第4個校區,因為擴展有點快,本來想的是年后好好干,但是沒想到疫情影響這么大,現在手里沒有現金流,愁的不行。
不得不說,這次培訓機構受疫情的影響不小,如果是大點的機構,生源可以的話,稍微好點。如果是新校區、或者生源不太好的機構,這次的影響不會小。一定要記住,想生存下去,只能趁著這個疫情時間,提升自身的能力,等到正式開學之后就可以爆發了。
首先我是四川一家培訓機構的小股東,我機構在德陽,有十多個校區。當前來說屬于還能堅持下去的,只是有點困難了。主要是前期我們沒有拿錢瘋狂開分校,校區也主要是300平的小校區(當地要求最低300平)。
從1月份的憧憬寒假,到2月份的關門,再到3月份的持續關門。終于迎來了4月的春天(可開門營業了)。
但是我才發現教培行業的寒冬還沒過去,理由如下:根據最新的文件顯示(我們當地的),初高中年級周末雙休會改成單休,暑假兩個月改成一個月。這對我們行業來說,可能2,3月份只是寒冬的開始。
但是其實我們也在積極自救,下面我分享出來,希望大家以此共勉,共同度過這段時光:
1.線下改線上(如果當地教育局沒通知開業,千萬別去碰紅線),線上的話盡量以小班,一對一進行(如果有線上培訓的經驗機構可以忽略)。
首先,1v1家長容易接受,其次班上孩子可控
2.開展各個年級業務形成閉環,例如我們自己機構在做志愿填報,本身不是投入特別多精力,但是為了活下去(我們也預感到高三會復課后大規模退費),我們可以把一些退費轉換成志愿填報費用,這是剛需,尤其是疫情之下,家長不想復讀,更想一次選好學校專業。
3.打造當地的ip,我們機構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充分利用手上家長資源,建群為家長提供免費的教育視頻以及教育資源,從而轉化了不少學生。
這是我們當地觸霉頭非要開門的機構,在我們當地關系很硬。(現在收到確實消息已經關了部分校區了[捂臉])
為什么北方各省的人口都往南方跑?怎樣才能留住北方的人口?
1、未來的趨勢,應該是北方會興盛起來的,為什么呢?南方和沿海的發展持續了四十多年了,有的已經接近飽和了,所以,中國經濟發展的縱深還是在北方、在西部的,西部、北方占了國土面積的70%,要資源有資源、要土地有土地、要人才有人才,不可能長期都是孔雀東南飛的,假以時日,人往高處走會真的會往中國的高地上流動的;
2、為什么北方各省的人口都往南方跑?很好解釋的,南方經濟發達,沿海地區的海運也就是運輸成本相對較低;那么,加工業、物流的成本也就低了。還有一點南方的市場還有產業鏈也相對健全的,南方的經濟中心地位和商業傳統自南宋以后就形成了,近代以來,廣州、上海、香港、深圳都成了世界級的貿易城市、工商業大都市了,這種引領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帶動的整個長三角、珠三角的崛起,已經是舉世矚目的發達城市群了;
3、怎樣才能留住北方的人口?其實是個時代大勢的問題,北方海運相對欠發達,天津、大連、青島港口有是有,但是運輸量和繁榮程度相對北侖港、洋山港還有廣州、深圳、廈門這些碼頭就稍顯不足了;怎么辦,其實中歐班列就是個榜樣,能不能揚長避短,發展北方的鐵路和航空業,把北方的鐵路、航空運輸成本降低到低于南方的海運的程度?如此,就應該大規模在北方興建貨運機場、貨運鐵路了,就應該打通北方通往世界的通道了;
4、然后,北方的貿易還要看中俄貿易、中日韓貿易,往西部走,就是要加強中和南亞的貿易、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了,如果中俄貿易額達到了中美貿易的二分之一,中日韓自貿區達成了,中國和南亞貿易額達到了中歐貿易的二分之一了,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達到了中國與東盟貿易的水平了,你再來看看我們北方的發展水平吧。
5、除了對外貿易,對內開發大西北、東北振興應該列入我們的議事日程了。把東北的經濟特別是重工業、機械工業、軍工業重新布局起來、集中起來、樹立起來;然后,再把新疆、西藏、甘肅、青海的石油、礦產、水資源開發起來、利用起來,有意識地如同當年開發三線建設一樣的開發東北、西北,把一些重要的國企、央企、科研院所移師東北、西北、西南地區,如果這樣做個三五年了,你再來看看我們北方的發展水平吧。
6、最后,就是南水北調?西氣東送的深度合作了。還有,除了國家的力量、宏觀的調控以外,還可以把民間的力量、資本的力量發動起來,世界500強企業、中國500強企業進入北方的免稅三年,凡是民營企業進入北方的土地實施先征后返、免稅五年的超常規優惠政策。如果堅持不懈落實三、五年了,你再來看看我們北方的發展水平吧。
7、985、211畢業生到北方就業的提供二十萬安家費,碩士、博士到北方服務十年以上的,給予百萬項目運作經費,教授、院士到北方服務五年以上的給予千萬項目運作經費。還有,東北大米為全國各大糧店的首選大米,新疆瓜果為全國各大水果店的首選瓜果,西藏的蟲草、藏羚羊肉、牦牛肉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包銷十年,青海湖三江源的水為娃哈哈、農夫山泉、統一綠茶的專用水源地。如果民營經濟快速發展三、五年了,你再來看看我們北方的發展水平吧。
北方人口南遷,這是留不住的!東北
東北濕潤寒冷,不適合多季農耕。又由于資源枯竭,(例如撫順露天煤礦早已采盡,大慶油田也進入資源枯竭期),東北的資源型工業已無優勢。
(撫順露天煤礦踩空區)
資源配置優勢不再,導致東北以鞍本為代表的鋼鐵基地風光也不再,風頭被京、津、唐、滬鋼鐵基地和武鋼、攀鋼等東南部地區搶去。
(上海寶鋼;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鋼鐵集團)
長春汽車制造業也不再一花獨放,中外合資的汽車制造業在東中部、西南部比比皆是。
(上汽,2020年在全球500強企業名單上排52名,力壓長春一汽的89名)
東北造船工業的份額也逐漸被東南沿海地區奪去。
(江南造船廠,與大連造船廠分庭抗禮)
東北飛機制造的優勢也不再明顯。
(成飛殲擊機生產線:成飛公司已經與沈飛公司齊名)
人們在東北工作和生活,需要長期采暖,呼吸污染空氣、耗費寶貴能源;還有出行不便、時鮮農副產品供應不足等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有效率的發展和生活有高質量。
為了中國生態環境整體安全,東北人南退,恢復東北原始自然面貌、發展生態旅游、建設好東北國家虎豹森林公園是大趨勢。
西北
西北少雨干旱,地下水日益枯竭,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愈發嚴重。
一條黃河,已遠遠不能滿足西北生態補水的需要,無法繼續支撐西北發展工業經濟和大規模農業和畜牧業。
所以西北經濟發展無后進,居民牧民收入下降是必然的。為了遏制西北生態惡化勢頭,限制土地草原和其它資源過度開發,集中精力植樹造林防沙治沙是長期任務。富余的人口,只能南下消化。
北方人口向南方流動,是必然的趨勢。南方氣候溫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備,衣食住行更方便,更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升級版的高科技、高智能產業。
所以,國家把西氣、西電東輸;把北煤南運絕非偶然。
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北方人口向南方流動,是一個大地區根據自然氣候和資源分布差異、經濟發展差異,最有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展低碳綠色經濟,發展人民舒適富裕生活的科學選擇。
現在,北方富裕市民在南方買房已不是個別現象。對于年青人來說,在經濟活躍多元化的南方,更容易找到工作。對中老年人來說,南方更適合他們養老。
筆者雖然孤陋寡聞,但也知道,在四川成都平原城市經濟開發區,就有所謂的“西寧城”生活圈,(有大量青海、西寧人在成都郊區購置了居家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