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共轄16個地級市,包括7個縣級市、54個縣。
1、合肥——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巢湖市。
2、蕪湖——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無為縣,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
3、蚌埠——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
4、淮南——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潘集區,鳳臺縣、壽縣。
5、馬鞍山——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含山縣,和縣,當涂縣。
6、淮北——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濉溪縣。
7、銅陵——銅官區,郊區,義安區,樅陽縣。
8、安慶——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桐城市,潛山市,懷寧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
9、黃山——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
10、阜陽——潁州區,潁泉區,潁東區,潁上縣,界首市,臨泉縣,阜南縣,太和縣。
11、宿州——埇橋區、蕭縣、碭山縣、靈璧縣、泗縣。
12、滁州——瑯琊區,南譙區,天長市,明光市,全椒縣,來安縣,鳳陽縣,定遠縣。
13、六安——金安區,裕安區,葉集區,霍邱縣,霍山縣,金寨縣,舒城縣。
14、宣城——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涇縣,績溪縣,旌德縣。
15、池州——貴池區,青陽縣,石臺縣,東至縣。
16、亳州——譙城區,蒙城縣,渦陽縣,利辛縣。
地名由來
乾隆年間,《清會典》從法律層面確定了順治末、康熙初江南等三省分省的結果,乾隆《清一統志》將江蘇與安徽兩省分開,目錄中已經全部為“以上某某省”。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建制沿革
安徽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的距今約250萬年的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
新石器時代(1萬年到4000年以前),安徽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青蓮崗文化和印紋釉陶文化影響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