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有哪些東西是本地人司空見慣卻讓外地人覺得匪夷所思的?
吃早點的時候,用大餅卷油條。
我剛來天津的時候,一直不理解,為啥吃油條還要用半張餅卷上,直接吃不就得了嗎。而且很多老天津人還就愛這么吃,買兩顆“馃子”,半張餅,然后模仿煎餅馃子那樣,卷起來,一邊握著餅卷馃子,一邊就著鍋巴菜、老豆腐那么吃。
現在我每天吃早點也是這么吃,好像是不自覺地受到傳染。而且每次在外吃早點都會不由自主地要半張餅兩個油條,然后也是和那些老天津人似的,卷著吃。偶爾一次早點攤上沒了餅,還會覺得很不習慣,好像這早點缺了點什么似的。
然而回老家以后這么吃就會被人笑話,說是大餅油條都是面做的,卷著吃有啥意思呢。每次看到我用餅卷著油條吃,周圍人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從來都是只吃油條的,而且,早點攤從來都不賣餅。
這可能是我在天津看到的與老家大不一樣的事吧。
(找張網圖應個景,侵權了就刪,千萬別告我)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天津人,我覺得有必要說說了
1、早點。天津的早點種類太多,半個月不帶重的。豆漿是是大鐵鍋熬的,老天津衛的人喝豆漿會加毛錢的豆腐,在加點鹽,微咸即可。老豆腐和鍋巴菜都會點點兒辣子,老豆腐是肉鹵(不是加肉,只是用牛肉湯做高湯罷了),鍋巴菜是素鹵(用白蘿卜、豆芽、土豆……熬制的)。云吞分餡,豬肉的叫云吞(餛飩),牛羊肉的叫菱角(一般只在大福來、致美齋和西北角一帶的回民早點鋪里出現)。除了油條還有糖果子、馃頭兒、馃蓖兒和蛋馃。
2、包子能從早吃到晚。早點就有,半夜有的包子鋪也是開門的。煎餅果子同理。煎餅果子只有馃子和馃蓖兒兩種,加面醬和腐乳,再稍微來點辣子。(在天津煎餅果子加腸、生菜、辣條……統稱為邪教,容易被賣煎餅果子的姐姐罵)
3、天津本地人出門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打出租,天津市里4個火車站,司機攬客的打死也不坐(漫天要價還不打表)
附:外地朋友在天津玩,千萬別信出租車帶你們去的賣麻花或者狗不理的店,10個里有9個帶你去的都是假的(一般都是給司機相應的提成),不好吃還特別貴。
PS:天津出租車司機有好的,而且好的居多,但是那些差的是真的差!(出租車這個問題不怕被懟,因為出來懟的都是不行的)
二、為什么肯德基開始賣啤酒?
我倒是覺得沒什么,這種情況尤其發生在大集團公司身上。一個集團被我們熟知,主要是其中的幾個產品。比如一提到中石化,大家會想到什么?石油?哈哈
有誰知道中石化還會生產化肥?其實作為國內的化工巨頭,中石化涉及面真的是太廣了,只不過他給人的映像就是賣石油的,不知道是中石化的悲哀還是國人的悲哀。
兩桶油
存在即合理!每個事物的興起必然是迎合了當下市場的需求,化肥和石油一樣作為基礎行業的必需品,尤其在農業領域有著很大的需求,而農業又是國家的基礎產業,中石化布局化肥產業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賺錢即是王道!剛才我們說到了化肥是基礎行業的必需品,那么需求量是巨大的。只要有需求,那么就會有生產,只要構成了供需關系,那么里面就一定存在利益關系,如果是壟斷企業,那么就會存在高利潤,如果是一般企業,薄利多銷也是一個營銷手段,總而言之就是賺錢!
從圖片上看是青島啤酒的那個金屬瓶裝的啤酒,應該是企業跟企業之間的戰略品牌聯合,至于一個西式快餐為什么要賣中國啤酒?我猜可能是受“韓國”影響,吃炸雞喝啤酒的原因吧,哈哈哈!
還有一種可能是要更加深入的打入中國民俗傳統觀念市場,因為畢竟看起來挺喜慶的。
但其真實用意真的是不好猜測
不過增加產品線的長度也可能是肯德基的下一步戰略設想吧。因為畢竟現在肯德基越來越難吃了,而且價格越來越高,作為窮人的我真的不太好接受。但是這個啤酒可能也不會很便宜,所以靜觀其變吧,戰略合作讓他好好合作起來!
我還是靜靜的在我家喝我想喝的啤酒,去街邊吃我愛吃的炸串吧!自從疫情期間KFC在我們這里有價格微調和量變少以后!我就在對他沒有什么好感了。包括百盛系的一切有關的餐飲!用這樣的噱頭來滲透中國市場,不如好好的在自己的核心產品上下功夫的好!嘿嘿!
三、去天津看到了好多精釀啤酒館,論斤賣的,為何在別的地方很少見到?
北京也很多啊,都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小區周邊的。
需求,技術,需求不用說了,私釀酒發酵時間短,去毒過程沒有,其中有大量嚴重有害健康物質,長期傷身害命。如果要做到這點,必須有好的釀酒師,足夠長的發酵時間和合格的過濾條件,缺一不可,但是這種私釀成本就會大大增加,出售價格遠高于酒廠。所以,這些論斤賣的便宜私釀都是不合格產品,因為便宜和酗酒人士多,才會有很多自釀酒館。自釀也就是散裝酒,散裝酒一般都是窮人買,不窮的人圖新鮮和無知才會喝散裝啤酒,想想拿著塑料袋裝啤酒的行為吧,不窮你會喝這種???其他地方沒有這么大的啤酒用戶,基本以喝白酒為主,而散裝白酒危害巨大,沒有資質對外出售是犯法的,所以白酒地區沒有人公然賣散裝白酒。所以只有酒文化盛行的地區才會有啤酒自釀,北方居多。
四、啤酒是何時進入中國的?當時的老百姓怎么接受的?
正值炎熱的夏季,來一瓶冰鎮啤酒,那是太爽的事情!可誰曾想過,能喝到啤酒可不是那么簡單,那是大有來頭的。
啤酒傳入我國的時間大致在19世紀末的,首先1900年,由俄國人在被譽為“東方巴黎”的哈爾濱建烏盧布列希夫斯基啤酒廠開啟了在中國啤酒發展先河。以后,俄國,德國,捷克,英國等國家人,通過單獨或合營在東北,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先后建廠,再以后隨著清朝腐敗無能的加劇,外國侵略的不斷深入,啤酒在中國的市場逐步打開,由當時中國達官貴人的消費品逐步進入老百姓家庭。
中國最早自建的的啤酒廠是1904年在哈爾濱建立的東北三省啤酒廠。以后中國人陸續辦了啤酒廠。1949年解放以前,全國啤酒廠不到十家,發展緩慢,分布不廣,產量有限。且技術也不過關,許多技術和原材料仍由外國人控制,解放后,中國啤酒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量質量產量明顯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啤酒產業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啤酒不僅滿足了國人所需,并已走向全世界。
回想啤酒在我國的歷程,最初,老百姓接受啤酒時有點猾稽可笑,最早啤酒傳入我國的是在1862年,啤酒的重要產地德國剛剛與我國在北京東交民巷建大使館,有三個華工在被招去干活,干的非常起勁,滿頭大汗,公使夫人看見后,一時慈悲,于是賞給了他們啤酒解渴,其中有位華工喝了一口,感覺不對,吐了出來,其它兩位喝了后也吐了,并說,這哈玩意兒,顏色像馬尿,味道像湯藥,不對味,于是馬尿湯藥啤酒就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