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為中央,居于四方中心。
中國在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上:中國在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上,上古黃帝時期,傳說黃帝建國于今天的河南新鄭,他的主要活動范圍是在黃河流域兩岸,以此為中心,并認為是居于天下的中央,故而為“中國”;
商朝時期中國疆域為山西、河北、陜西、山東一部分;秦漢以后,以漢族為主體的統治王朝建立,統治疆域范圍之內為“中國”,雖然疆域范圍因自然環境、戰爭等因素而不定,但基本是擴展的趨勢。
唐代是中國第二個鼎盛時期,疆域不含西藏、青海的一部分,包含阿富汗一大部分(西突厥);
到清朝時期,疆域東至庫頁島,西到新疆疏勒,北至外興安嶺南到廣東瓊州崖山一帶,在這個疆域內,稱為“中國”,其中包括,今天的蒙古全境和俄羅斯的部分地區。
建國后,因與周邊鄰國相繼簽訂邊界條約,成為現在地圖所示的模樣。
《詩經.大雅.生民之什》有提到“中國”:“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還有別的書中,也有提及。
《唐律疏議釋文》中解釋: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華”意為富有文化,文采光輝之意。我們常說的中國傳統文化,多為1840年以前為主的古代中國文化。
中國作為國家名字簡稱被確認,在辛亥革命之后。在此之前歷朝歷代政權,都有自己的國號,并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