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建立了不同水平的航空工業。衡量航空工業水平的有幾個標志性產品——大型民航客機、航空發動機、先進戰斗機、直升機和各種導彈。
這些產品的技術水平可以分成兩個等級:設計研發能力和生產制造能力。
大型客機現在有四家西方公司研制生產:美國波音、歐洲空客、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加拿大龐巴迪。
俄羅斯的大型飛機主要是伊柳辛和圖波列夫設計局。可以生產200座以上客機。目前還在生產的是與C919同級的圖204系列,伊爾庫克MC21。300座的大型寬體客機伊爾96維持低速生產。
烏克蘭的安東諾夫主要是大型運輸機,客機不超過100座位。
中國商飛正在研制的C919載客150人以上。中國的西安飛機公司研制生產運20。
日本三菱生產的MRJ噴氣客機載客90人。
中國的目標是世界第三。
航空發動機有西方三家公司:羅爾斯·羅伊斯,通用電氣和普拉特·惠特尼。
俄羅斯的土星(留里卡)主要是軍用發動機,克里莫夫主要是直升機發動機,索羅維耶夫主要是大型發動機,
烏克蘭的進步(伊輔琴柯)是大推力軍/民用發動機。
國際上有幾家合作發動機生產廠家。通用電氣和普惠的發動機聯盟EA,普惠和德日的國際航空發動機IAE,法國和俄羅斯土星合作的噴氣動力PiwerJet,英德意西合作臺風戰斗機的生產配套發動機EJ200的公司。
日本石川島播磨生產中小推力發動機。
美英法俄和烏克蘭具備飛機和發動機的研發能力,直升機也具備飛機和發動機的能力,配套齊全。
中國和日本還有欠缺,巴西和加拿大欠缺的更多。
在戰斗機領域,西方略有不足。原因是戰斗機主要依靠政府采購,而不是市場決定。在這種規則下,依賴議會的公共決策的遠不如獨斷專行的政府。而且西方的公共財政受到很多限制,國防經費嚴重不足,限制了采購數量。現在的武器系統研發費用越來越高,單獨一個國家難以負擔。
上世紀50年代英國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有十幾個型號,60年代只有2,3個。70年代只能和其他國家合作開發。
第三代戰斗機有美蘇法歐和瑞典,后繼的有中日印和臺灣的經國號。
以色列的獅不屬于第三代戰斗機,因為不是渦扇發動機。
韓國的FA-50勉強可以劃為第三代戰斗機,教練攻擊機也可以發展成為戰斗機,比如F-5。
而戰斗機用的發動機研制國家,有美俄法歐洲和中國。中國離完全自主研制軍用渦扇發動機還有幾步之遙。。
可以生產戰斗機的國家有十個以上。
導彈分為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液體火箭發動機。研制大型遠程導彈的除了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還有印度、朝鮮。
伊朗、以色列、巴基斯坦裝備有近程彈道導彈。
戰術導彈中巡航導彈和空對空導彈的技術要求比較高。美俄法中印和以色列巴基斯坦有有實際部署。
非紅外式空空導彈一般是慣導加主動雷達制導的中遠程導彈。比較有名的有麻雀,不死鳥,AIM120,米卡,流星,意大利阿斯派的。中國霹靂12。
綜合考慮,美英俄法第一。中日印第二集團。
我國的航空工業總體來看,強于英法、弱于美俄,算是一個響當當的世界第三航空強國,但是對比美俄第一陣營,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尤其是在大型飛行領域,尤其需要奮起直追。
我國擁有門類完整的航空工業體系,對比起英法這樣的第三梯隊航空國家,我國在民航、軍事航空領域的覆蓋面都要大的多,不僅僅可以制造幾乎全部門類的航空設備,還可以自主的獨立設計研發制造,這一點比英法這種離開國際合作就啥也造不出來的要強多了。舉個簡單的例子,英國雖然擁有羅羅這么好的航空動力公司,但是離開了德國、意大利、西班牙,他也不能單獨研發制造臺風戰斗機。
法國也是一樣,迄今為止英法兩個國家都沒有國產過先進的第三代預警機,都依靠從美國引進的E2來維持空中早期預警能力,而且英法兩個國家雖然都研發過大型飛機,但是都并非是依靠自己獨立完成,法國需要和德國合作才能研發空客客機,英國則是已經放棄了民用大飛機的研發制造。因此,兩個國家都缺乏全面系統的航空工業。
我國則不同。從民用航空的大型客機C919,到支線客機ARJ21,再到短途飛機運12。從大型運輸機運20,到中型運輸機運9。從重型直升機直8,到中型直升機直20,到輕型直升機直9,到武裝直升機直10和直19。從五代戰斗機殲20到四代半戰斗機殲16和殲11B以及殲10B/C,再到四代戰斗機殲11A、殲10A。從水陸兩用大型飛機AG600,到全面覆蓋各個類型的導彈、火箭。
從直升機發動機渦軸6發展到渦軸9,從渦噴發動機發展到渦扇9、渦扇10、渦扇10A、渦扇10B、渦扇15、渦扇18、渦扇20,我國也擁有覆蓋全部機型的國產航空動力體系。當然,你可以指出上述飛機和動力有哪些差強人意的地方,但是你不能否認中國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獨立的制造出全套的航空裝備,我們什么都能自己造,這比起來英法這些依靠著國際合作,都不敢嘗試研發大推力發動機和五代機的國家要強得多。
因此,我國堪稱是美俄之后的第三航空強國,這一點還是無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