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狂飲啤酒的季節。
可你知道啤酒的知識嗎?如果有興趣,那就讀讀這篇文章吧!
古埃及人的最愛
大人們肯定不知道,他們和4000年前法老統治下的古埃及人喝著類似的飲料——啤酒,這在歷史上有據可查。
據記載,當時,無論富人或窮人,貴族還是貧民,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主食都是面包和啤酒,對他們而言,再沒有比啤酒更重要的飲料了。
他們用啤酒治病:在公元前1600年古埃及人的醫藥處方中約有100種含有啤酒;
用啤酒充當工資:有證據證明一個金字塔工人的日薪是一加侖啤酒;
把啤酒當做最尊貴的禮物——對那些向公主求婚、希望成為駙馬的人來說,一小桶上好的啤酒是送給法老的唯一合適的禮物;
也用啤酒充當祭品:在約公元前1200年,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曾規定將獻給神每年3萬加侖(約10萬升)啤酒作為常規祭品。
不過,古埃及的啤酒與其說是啤酒,不如說是粥,它不僅酒精含量極低,也沒有什么氣泡,而且十分黏稠,因為古埃及啤酒是由“大麥面包”釀造的。他們先將大麥曬干,烘焙成一片片面包,再將面包搗碎和干谷粒一起倒入盛水的罐子,靜置發酵。兩天后,就制成了含有許多固狀物的啤酒。
這時候的啤酒可以用蘆葦制成的吸管吸。這種飲用方式不僅可以避免把罐底沉積的發酵面糊喝下肚,還可以在啤酒喝完后,繼續加水,讓剩下的面糊繼續發酵,再制造出啤酒。
當然了,由于采用原始的天然發酵,發酵不完全,成品難免帶有酸腐味。因此,為了掩蓋難聞的味道,貴族常在喝的啤酒中加入椰棗、蜂蜜,或乳香。而窮人喝的主要是多次加水發酵的啤酒了,品質想來也不會很好。
歐洲人的啤酒情緣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日耳曼人及凱爾特人部落將啤酒帶到歐洲,歐洲人,尤甚是日耳曼民族,很快接過了古代啤酒的火炬,將啤酒推向極致并發揚光大,進而傳播到全世界。
啤酒之所以受到中古歐洲人的追捧,也是天時地利人和。首先,他們不缺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麥以及啤酒花。其次,當時歐洲因為瘟疫、霍亂橫行,水源大受污染,而啤酒因其安全的制造過程,號稱“不死之水”,從而一躍成為新寵。
開始,啤酒主要由家庭作坊釀造,由婦女擔任主角,釀造啤酒的女性就是傳說中的“女武神”。有的地方,還把釀造器具當成女人的嫁妝。
再后來,家庭中的男主角也加入了工作。他們釀出的啤酒,除了供自己飲用以外,還會賣掉。事實證明,這是個好生意,漸漸地,連修道院的修士們也加入了進來——中世紀的許多釀酒師就是修道士,德國和捷克尤其如此。直到現在,制造販賣啤酒還是部分修道院的經濟來源。
為了掙更多的錢,這些啤酒加工廠不惜購入新式設備,試用不同秘方,加入特別調味(比如,在啤酒中加入水果、蜂蜜、各種植物、香料及其他“想當然”的物質,很可能啤酒花就是因此被無意中發現的),期望自家的啤酒酒味更為出眾。此外,他們還很有品牌意識,經常以自家品牌出售。
慕尼黑附近的魏亨斯蒂芬修道院就是現存歷史最久的啤酒工廠之一,它從1040年獲準生產啤酒,一直到今天還在營業。聞名于世的慕尼黑啤酒學院因此在這里誕生,并成為所有釀酒愛好者的“圣地”。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