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白酒和啤酒哪個先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 1、啤酒最早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 2、啤酒和葡萄酒這一類的洋酒是如何傳入中國、有分別是誰傳入的。
- 3、世界最早的紅酒出現在什么時候?起源于那里?葡萄酒和啤酒呢?
- 4、中國第一瓶啤酒和第一瓶葡萄酒產在哪里?
- 5、紅酒啤酒白酒分別誕生于哪一年?
- 6、啤酒最早起源于哪個朝代?
啤酒最早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啤酒最早是埃及人發明的。人類使用谷物制造酒類飲料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已知最古老的酒類文獻,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倫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獻祭用啤酒制作法。
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有用大麥、小麥、蜂蜜制作的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開始使用苦味劑。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頒布的法典中,已有關于啤酒的詳細記載。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
最早的啤酒只是大麥汁稍微發酵,有點酒味的飲料。根據溫度和酵母菌(那時人類還不知道這是啥東東)種類的不同,分成了拉格(Lager)和艾爾(Ale),它倆的區別在于發酵位置的不同,拉格在發酵桶的下面低溫發酵,艾爾在上面溫暖環境下發酵。好比男人看見女人的反應,多數都變成了下半身思考,所以比起艾爾,拉格要更為普遍。
中國所有的啤酒、喜力(Heineken)、嘉士伯(Carlsberg)、百威(Budweiser)、很多德國啤酒,都屬于這類,簡單無節操。但其實不是如此,拉格其實小批量發酵難度要高于艾爾,因為溫度要求比較低,但后來的工業生產解決了這個問題,拉格發酵溫和、能大批量產、酒體純凈、口味清淡,這是導致它普及的根本原因。
比起拉格,艾爾就文藝的多,荷比盧地區、北歐諸國、英倫都是這種風格,這種酒,高端大氣上檔次,所以說的啤酒精釀大多數都是指這些。
中世紀的時候,歐洲北部水質很差,但大家不喜歡喝開水,于是比利時一幫和尚開始用煮開的水釀成啤酒,這樣能當水喝,味道也很好。大家都覺得啤酒是飲料,所以也無所謂喝啤酒禁令。后來越來越火,于是比利時自成一體,修道院風格(Abbey
beer),我們說的blond(金艾)、double(雙料)、triple(三料)、brown(棕艾)甚至quadruple(四料)都是。
結果英國和愛爾蘭那邊水質更夸張,超硬(硫酸鈣),他們為了掩蓋味道,只能用很多烤過的麥芽,降低PH值,用麥芽焦香掩飾水質味道,于是有了波特(Porter)。后來大家覺得焦香味都不夠爽,再來點糊味更好,就有了世濤(Stout),后來更升級為帝國世濤(Imperial
stout),這些酒普遍特點是酒精度偏高。
后來英國殖民印度,啤酒海運過去之后老容易壞,他們發現往里面使勁兒放啤酒花可以保質,于是就出現了一個新品種:印度淡色艾爾酒,傳說中的IPA(Indian
Pale Ale,印度淡艾),喝的人多了,也就流行了,但這個酒跟印度半毛錢關系都木有好么。
啤酒和葡萄酒這一類的洋酒是如何傳入中國、有分別是誰傳入的。
啤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酒精飲料,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飲料。啤酒于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屬外來酒種。啤酒是根據英語Beer譯成中文“啤”,稱其為“啤酒”,沿用至今。啤酒以大麥芽、酒花、水為主要原料,經酵母發酵作用釀制而成的飽含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酒。現在國際上的啤酒大部分均添加輔助原料。有的國家規定輔助原料的用量總計不超過麥芽用量的50%。在德國,除出口啤酒外,德國國內銷售啤酒一概不使用輔助原料。在2009年,亞洲的啤酒產量約5867萬升,首次超越歐洲,成為全球最大的啤酒生產地。大多數啤酒最先是從德國引進的,現在只要你想要,哪里的啤酒都能買到,中國目前也有很多生產啤酒的廠家。
啤酒的起源與谷物的起源密切相關。人類使用谷物制造酒類飲料已有8000多
啤酒
年的歷史。已知最古老的酒類文獻,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倫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獻祭用啤酒制作法。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有用大麥、小麥、蜂蜜制作的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開始使用苦味劑。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頒布的法典中,已有關于啤酒的詳細記載。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拿破侖的埃及遠征軍在埃及發現的羅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表明,在公元前196年左右當地已盛行啤酒酒宴。苦味劑雖早已使用,但首次明確使用酒花作為苦味劑是在公元 768年。啤酒的釀造技術是由埃及通過希臘傳到西歐的。公元1~2世紀,古羅馬政治家普利尼(公元62~113)曾提到過啤酒的生產方法,其中包括酒花的使用。中世紀以前,啤酒多由婦女在家庭釀制。到中世紀,啤酒的釀造已由家庭生產轉向修道院、鄉村的作坊生產,并成為修道院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修道院的主要飲食是面包和啤酒。中世紀的修道院,改進了啤酒釀造技術,與此同時啤酒的貿易關系也建立并掌握在牧師手中。中世紀,在歐洲可用啤酒來向教會交納什一稅、進行交易和向政府繳稅。在中世紀的德國,啤酒的釀造業主結成了堅犟的同業公會。使用啤酒花作苦味劑的德國啤酒也已輸往國外,不來梅、漢堡等城市均因此而繁榮起來。17~18世紀,德國啤酒盛行,一度使葡萄酒不景氣。19世紀初,英國的啤酒生產大規模工業化,年產量達20Ml(萬升,myriad liter的縮寫)。19世紀中葉,德國巴伐利亞洲開始出現下面發酵法,釀出的啤酒由于風味好,逐漸在全國流行。目前在德國,92%的啤酒是下面發酵法生產的。德國在19世紀頒布法令,嚴格規定碑酒的原料以保持啤酒的純度,而且由于實行下面發酵法和進行有規律的酵母純粹培養,從而提高了啤酒的質量,成為近代慕尼黑啤酒享有盛譽的基礎。在美洲新大陸,17世紀初由荷蘭、英國的新教徒帶入啤酒技術,1637年在馬薩諸塞建立了最初的啤酒工廠。不久,啤酒作為近代工業迅速發展,使美國成為超過德國的啤酒生產國。19世紀,釀造學家相繼闡明有關釀造技術。1857年,L.巴斯德確立生物發酵學說;1845年,C.J.巴林闡明發酵度理論;1881年,E.漢森發明了酵母純粹培養法,使啤酒釀造科學得到飛躍的進步,由神秘化、經驗主義走向科學化。蒸汽機的應用,1874年林德冷凍機的發明,使啤酒的工業化大生產成為現實。目前全世界啤酒年產量已居各種酒類之首,已突破100000Ml。1986年全世界生產啤酒101588.7Ml。產量位于前10名的國家見表1 1986年啤酒產量居前10名的國家 。
中國啤酒業的發展
19世紀末,啤酒輸入中國。1900年俄國人在哈爾濱市首先建立了烏盧布列希夫斯基啤酒廠;1901年俄國人和德國人聯合建立了哈蓋邁耶爾-柳切爾曼啤酒廠;1903年捷克人在哈爾濱建立了東巴伐利亞啤酒廠;1903年德國人和英國人合營在青島建立了英德啤酒公司(青島啤酒廠前身);1905年德國人在哈爾濱建立了梭忌怒啤酒廠。此后,不少外國人在東北和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建廠,如東方啤酒廠建于1907年,谷羅里亞啤酒廠建于1908年,上海斯堪的納維亞啤酒廠(上海啤酒廠前身)建于1920年,哈爾濱啤酒廠建于1932年,上海怡和啤酒廠(華光啤酒廠前身)建于1934年,沈陽啤酒廠建于1935年,亞細亞啤酒廠建于1936年,北京啤酒廠建于1941年等。這些酒廠分別由俄、德、波、日等國商人經營。中國人最早自建的啤酒廠是1904年在哈爾濱建立的東北三省啤酒廠,其次是1914年建立的五洲啤酒汽水廠(哈爾濱),1915年建立的北京雙合盛啤酒廠,1920年建立的山東煙臺醴泉啤酒廠(煙臺啤酒廠前身),1935年建立的廣州五羊啤酒廠(廣州啤酒廠前身)。當時中國的啤酒業發展緩慢,分布不廣,產量不大
啤酒
。生產技術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生產原料麥芽和酒花都依靠進口。1949年以前,全國啤酒廠不到十家,總產量不足萬噸。1949年后,中國啤酒工業發展較快,并逐步擺脫了原料依賴進口的落后狀態。1979年產量達到510Ml,1986年產量達到4000Ml。中國的啤酒于1954年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當時出口僅0.3Ml,到1980年已猛增到26Ml)。
紅葡萄酒
葡萄酒(pú táo jiǔ):按照國際葡萄酒組織的規定,葡萄酒只能是破碎或未破碎的新鮮葡萄果實或汁完全或部分酒精發酵后獲得的飲料,其酒精度數不能低于8.5°;按照我國最新的葡萄酒標準GB15037-2006規定,葡萄酒是以鮮葡萄或葡萄汁為原料,經全部或部分發酵釀制而成的,酒精度不低于7.0%的酒精飲品。通常分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兩種,前者是紅葡萄帶皮浸漬發酵而成,后者是葡萄汁發酵而成的。
以成品顏色來說,可分為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及粉紅葡萄酒三類。其中紅葡萄酒又可細分為干紅葡萄酒、半干紅葡萄酒、半甜紅葡萄酒和甜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則細分為干白葡萄酒、半干白葡萄酒、半甜白葡萄酒和甜白葡萄
歷史傳說
古代的波斯是古文明發源地之一。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葡萄酒的相冊(20張)傳說古代有一位波斯國王,愛吃葡萄,曾將葡萄壓緊保藏在一個大陶罐里,標著"有毒",防人偷吃。等到數天以后,國王妻妾群中有一個妃子對生活發生了厭倦,擅自飲用了標明"有毒"的陶罐內的葡萄釀成的飲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沒結束自己的生命,反而異常興奮,這個妃子又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她盛了一杯專門呈送給國王,國王飲后也十分欣賞。自此以后,國王頒布了命令,專門收藏成熟的葡萄,壓緊盛在容器內進行發酵,以便得到葡萄酒。
葡萄酒莊園
隨著古代的戰爭和商業活動,葡萄酒釀造的方法傳遍了以色列、敘利亞、小亞細亞等阿拉伯國家。由于阿拉伯國家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提倡禁酒律,因而阿拉伯國家的釀酒行業日漸衰萎,目前幾乎被禁絕了。后來葡萄酒釀造的方法從波斯、埃及傳到希臘、羅馬、高盧(即法國)。然后,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和消費習慣由希臘、意大利和法國傳到歐洲各國。由于歐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稱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視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飲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歐洲國家就發展起來,因此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成為當今世界葡萄酒的"湖泊",歐洲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人均消費葡萄酒最多的國家。歐洲國家葡萄酒的產量,占世界葡萄酒總產量的80%以上。此外還有一說為葡萄酒起源于希臘,在此就不贅述了。[1]
傳說之一
古代的波斯是古文明發源地之一。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傳說古代有一位波斯國王,愛吃葡萄,曾將葡萄壓緊保藏在一個大陶罐里,標"有毒",防人偷吃。等到數天以后,王家妻妾群中有一個妃子,對生活發生了厭倦,擅自飲用了標明"有毒"的陶罐內的飲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沒結束自己的生命,反而異常的興奮,這個妃子又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她盛了一杯專門呈送給國王,國王飲后也十分欣賞。自此以后,國王頒布了命令,專門收藏成熟的葡萄,壓緊盛在容器內進行發酵,以便得到葡萄酒。波斯隔里海,與高加索遙遙相望,同為葡萄酒原產地。
隨著古代的戰爭和商業活動,葡萄酒釀造的方法傳遍了以色列、敘利亞、小亞細亞等阿拉伯國家。由于阿拉伯國家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提倡禁酒律,因而使阿拉伯國家的釀酒行業日漸衰萎,目前幾乎被禁絕了。后來葡萄酒釀造的方法,從波斯、埃及傳到希臘、羅馬、高盧(即法國)。然后,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和消費習慣由希臘、意大利和法國,傳到歐洲各國。由于歐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稱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視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飲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歐洲國家就發展起來。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成為當今世界葡萄酒的"湖泊"。歐洲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人均消費葡萄酒最多的國家。歐洲國家葡萄酒的產量,占世界葡萄酒總產量的80%以上。
傳說之二
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并進行葡萄酒釀造的國家是希臘。
葡萄酒最早大約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在黑海與里海間的外高加索區。傳播路線,一般被認為是由外高加索區傳到土耳其與美索不達米亞,然后再由腓尼基人與希臘人將葡萄帶往西歐。后來隨著新大陸的發現而傳播到世界各地。直至17世紀,葡萄酒都具有相當濃厚的宗教與政治色彩。對基督教徒而言,葡萄酒是耶酥的血液。整個中世紀,基督教會對葡萄園的建立和維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世紀,一場葡萄病蟲害襲擊了整個歐洲大地,僅法國就有250萬公頃的葡萄園受到殃及。最后根治的方法是將歐洲種葡萄嫁接到美國種葡萄上。多么奇特的結合!20世紀在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不能取代葡萄園天然環境的重要性。1936年,法國開始建立原產地控制命名管理系統,不僅控制葡萄酒的品質,同時也在于規定和保持各地葡萄酒的特色和傳統。
許多人視法國葡萄酒為世界最好的葡萄酒,說起來這大致是事實。因為,法國得天獨厚的多樣化氣候和土壤,以及累積了2000年的釀酒工藝、嚴格的法定產區(原產地域控制命名)管理法規,使得法國能夠給消費者提供風格各異的上好葡萄酒。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法國的釀酒技術,還是法定產區管理法規,都早已為世界其他葡萄酒生產國接受并仿效。
1、葡萄酒的起源與傳播
世界上最早開始栽培葡萄的地區是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即今天的安那托利亞(Anatolia,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于里海和地中海之間,全境屬于土耳其)。在大約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也開始了葡萄的栽培。
歷史上認為,最早開始釀造葡萄酒的國家是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就已經開始釀造葡萄酒了。在埃及的古墓中所發現的大量的珍貴文物(特別是浮雕)清楚的描繪了當時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情景。最著名的是 Phtah—Hotep墓址,據今已有6O00年的歷史。西方學者認為,這是葡萄酒業的開始。
希臘是歐洲最早開始栽培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國家,它的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釀造技術都是由航海家從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帶回的。大約在三千年前,希臘的葡萄種植已經極為興盛。
一直到公園前6世紀,希臘人把小亞細亞原產的葡萄酒通過馬賽港傳入高盧,并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但是,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釀造技術并沒有在當時受到重視。后來,羅馬人從希臘人那里學會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在意大利半島全面推廣。羅馬人對葡萄酒極為熱愛,他們在十二木表法中規定:若行竊于葡萄園中,將施以嚴厲的懲罰。
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擴張,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迅速傳遍法國、西班牙、北非、德國萊茵河流域地區,并形成了較大的規模。
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開始傳入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朝鮮和美洲等地。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后,殖民者開始將歐洲葡萄品種帶到南美洲。但由于根瘤蚜的危害,歐洲葡萄栽培始終難以成功。到十九世紀中期,嫁接技術的出現挽救了美國的葡萄和葡萄酒業,并為其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
2、葡萄酒的發展
1)歐洲葡萄酒的發展
希臘有著極為璀璨的葡萄酒文化。在著名的《伊利亞特》中,葡萄酒常被描繪成黑色的,而偉大的詩人荷馬也將他對人生實質的理解表現為一個布滿黑葡萄的、富有田園風情的葡萄園。
葡萄酒不僅是他們璀璨文化的基石,同時還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考證,古希臘愛琴海盆地有十分發達的農業,人們以種植小麥、大麥、油橄欖和葡萄為主。大部分葡萄果實用于做酒,剩余的制干。幾乎每個希臘人都有飲用葡萄酒的習慣。釀制的葡萄酒被裝在一種特殊形狀的陶罐里(如圖),用于儲存和貿易運輸。在美錫人(Mycenaens)時期(公元前1600-1100年),希臘的葡萄種植已經很興盛,葡萄酒的貿易范圍到達埃及、敘利亞、黑海地區、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地區。
葡萄酒是羅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為羅馬帝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后來,羅馬帝國的農業逐漸沒落,葡萄園也跟著衰落。四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正式公開承認基督教,在彌撒典禮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長了葡萄樹的栽種。當羅馬帝國于公元五世紀滅亡以后,分裂出的西羅馬帝國(法國、意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國地區)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詳細記載了關于葡萄的收成和釀酒的過程。這些巨細靡遺的記錄有助于培植出在特定農作區最適合栽種的葡萄品種。
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得益于基督教會。《圣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說 “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所以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為圣血,教會人員也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為工作。葡萄酒隨傳教士的足跡傳遍世界。公元768年至814年統治西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Charlemagne),其權勢也影響了此后的葡萄酒發展。這位偉大的皇帝預見了法國南部到德國北邊葡萄園遍布的遠景,著名勃艮第產區的“可登-查理曼”頂級葡萄園(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經一度是他的產業。法國勃艮第地區的葡萄酒,可以說是法國傳統葡萄酒的典范。但是,它的源頭卻是教會——西多會(Cistercians)。
西多會的修道士們可以說是中世紀的葡萄酒釀制專家。西多會起源于1112年,當時,一個名叫伯納德(Bernard de Fontaine)的信奉禁欲主義的修道士帶領304個信徒從克呂尼(Cluny)修道院叛逃到勃艮第的葡萄產區的科爾多省,位于博恩(Beaune)北部,西托(Citeaux)境內一個新建的小寺院,建立起西多會。西多會的戒律十分殘酷,平均每個修道士的壽命為28歲,其戒律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求修道士們在廢棄的葡萄園里砸石頭,用舌頭嘗土壤的滋味。在伯納德死后,西多會的勢力擴大到科爾多省的公區釀制葡萄酒,進而遍布歐洲各地的400多個修道院。
西多會的修士,沉迷于對葡萄品種的研究與改良。二十世紀杰出的勃艮第生產商拉魯列洛華(Lalou Bize-Leroy)相信西多會修士會用嘗土壤的方法來辨別土質,事實上正是這些修道士先提出“土生”(cru)的概念,即相同的土質可以培育出味道和款式一樣的葡萄。也就是他們培育了歐洲最好的葡萄品種。在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上,西多會的修士是歐洲傳統釀酒靈性的源泉。大約十三世紀,隨著西多會的興旺,遍及歐洲各地的西多會修道院的葡萄酒贏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到十五、十六世紀,歐洲最好的葡萄酒被認為就出產在這些修道院中。
十七、十八世紀前后,法國便開始雄霸了整個葡萄酒王國,波爾多和勃艮第兩大產區的葡萄酒始終是兩大梁柱,代表了兩個主要不同類型的高級葡萄酒:波爾多的厚實和勃艮第的優雅,并成為釀制葡萄酒的基本準繩。然而這兩大產區,產量有限,并不能滿足全世界所需。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六、七十年代開始,一些酒廠和釀酒師便開始在全世界找尋適合的土壤、相似的氣候來種植優質的葡萄品種,研發及改進釀造技術,使整個世界葡萄酒事業興旺起來。
2)新世界國家葡萄酒的發展
新世界國家的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基本都是在十五、十六世紀才開始的。由于新世界國家最初都是歐洲各國的殖民地或是歐洲移民,所以,新世界國家在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方面是繼承于舊世界的技術。但是新世界葡萄酒國家打破了傳統的人工的方式,將工業化帶入葡萄酒的生產中。開始實行大規模、機械化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生產。
新世界國家的葡萄酒行業的發展基本都經歷了悲慘蕭條的“禁酒期”。雖然各國的“禁酒期”不同,但對于葡萄酒行業的打擊幾乎都是毀滅性的。但在這之后,特別是經歷過根瘤蚜及嫁接技術的出現,不僅新世界葡萄酒得到了大力的發展,舊世界葡萄酒行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3)中國葡萄酒的發展
在漢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就帶回了葡萄和釀制葡萄酒的工匠,那時,中國就開始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的釀造。但是由于戰爭、朝代更替等歷史原因,雖然葡萄栽培與葡萄酒釀造在唐代和元代時曾取得過比較輝煌的成績,但是,在近兩千年的時間里,中國的葡萄栽培與葡萄酒釀造歷史幾乎是空白的,直到1892年,愛國華僑張弼士在煙臺創辦了張裕。然而,由于戰亂,中國的葡萄酒行業依然沒有得到發展。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才開始有了比較好的發展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的環境,中國的葡萄酒行業也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我能找到的只有這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祝您愉快!
世界最早的紅酒出現在什么時候?起源于那里?葡萄酒和啤酒呢?
紅酒1724年的威勢利
關于葡萄酒的起源
在伊朗發現了公元前3500左右的一個雙耳細頸的盛器,通過對其內壁紅斑的分析鑒定,發現了單寧和酒石酸,這是葡萄酒中的主要物質,所以我們可以說,葡萄酒早在5,6千年前就伴隨著古文明誕生了
關于啤酒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說起源于四五千年前的中亞細亞,即現在的敘利亞、伊拉克(古代的巴比倫)等地。
一說起源于9000年前的亞述,即現在的地中海南岸地區。
中國第一瓶啤酒和第一瓶葡萄酒產在哪里?
中國第一瓶啤酒產地黑龍江哈爾濱(1900),中國第一瓶葡萄酒產地河南商丘民權葡萄酒廠(1958)。尼克松訪華喝的就是“民權”葡萄酒!!!
紅酒啤酒白酒分別誕生于哪一年?
1000年至1840年,我國傳統酒的提高時期。西方的釀酒技術傳入中國,白酒得以誕生,與黃酒、果酒、葡萄酒、藥酒競相發展。西方殖民的進入中國后,為適應自身需要,殖民者引進西方技術生產的啤酒和葡萄酒。1900年,俄國人最先在哈爾濱開辦啤酒廠;1905年,南洋華僑在山東煙臺開辦“張裕葡萄酒公司”。其后,北京、天津、青島、太原也相繼建立了葡萄酒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酒業生產迅速增長,酒類市場千姿百態。酒悠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從那開始相繼誕生了啤酒、葡萄酒和黃酒。它們如今也被譽為世界上的三大古酒。
啤酒作為大眾飲料,雖然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但是其實它的年歲很高了。公元前6000年,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他們用大麥芽釀制成了原始的啤酒,不過那時的啤酒并沒有豐富的泡沫。
啤酒最早起源于哪個朝代?
啤酒最早起源于前6000年左右的巴比倫。啤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酒精飲料之一,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飲料。啤酒于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屬外來酒種。啤酒是根據英語Beer譯成中文“啤”,稱其為“啤酒”,沿用至今。
已知最古老的酒類文獻,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倫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獻祭用啤酒制作法。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有用大麥、小麥、蜂蜜制作的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開始使用苦味劑。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頒布的法典中,已有關于啤酒的詳細記載。
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拿破侖的埃及遠征軍在埃及發現的羅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表明,在公元前196年左右當地已盛行啤酒酒宴。啤酒的釀造技術是由埃及通過希臘傳到西歐的。1881年,E.漢森發明了酵母純粹培養法,使啤酒釀造科學得到飛躍的進步,由神秘化、經驗主義走向科學化。蒸汽機的應用,1874年林德冷凍機的發明,使啤酒的工業化大生產成為現實。全世界啤酒年產量已居各種酒類之首,已突破100000Ml,1986年全世界生產啤酒101588.7Ml。
19世紀末,啤酒輸入中國。當時中國的啤酒業發展緩慢,分布不廣,產量不大。1949年后,中國啤酒工業發展較快,并逐步擺脫了原料依賴進口的落后狀態。1979年產量達到510l,1986年產量達到4000l。中國的啤酒于1954年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當時出口僅0.3l,到1980年已猛增到26l。
關于《白酒和啤酒哪個先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