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真正的糧食啤酒》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精釀啤酒的介紹
美國釀造者協會(BA)對精釀釀造者的要求
小型:年產量少于600萬桶(約70.2萬噸)
獨立:非精釀釀造者/公司機構所占股份不能超25%
傳統又創新:釀造者所釀造的大部分啤酒的風味,都從傳統或者創新的原料與發酵工藝中獲得。
簡單描述,所謂精釀啤酒,是指小型且產能限量的酒廠所生產的態度上注重多元風格,具有傳統和創新并進的釀酒精神的啤酒,通常和那些商業酒廠所生產的單一產品所區分。
我認為的精釀,就是小型獨立的酒廠或啤酒屋,以誠實的態度生產的特色啤酒,強調創新,強調多元化,本土化,符合這個精神,就可以被稱作精釀啤酒。
手工精釀啤酒從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
啤酒傳入中國有140多年歷史了,是從德國引進來的,雖然發展得很曲折,但也產生過一些著名品牌,如:青島啤酒、哈爾濱啤酒、燕京啤酒等。
受限于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們的啤酒廠出品的都是工業淡啤。近十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引入了精釀啤酒,比利時、意大利、英國、美國等不同風格的都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同時自釀式作坊也發展出來了,甚至發展到二三線城市,但是水準良莠不齊。
那個國家是精釀啤酒的鼻祖
這個不好說是哪個國家的!精釀啤酒起源于歐洲,發揚于美國,具體是歐洲哪個國家不好說,因為歐洲基本都有,比利時、英國、德國、丹麥等都有,丹麥是工業啤酒的發源地!
什么樣的啤酒才能稱為精釀呢
精釀不是啤酒
精釀是釀酒師和藝術家用心做的,出來的東西有感情有溫度,用真材實料去蘊含精神,把使用者的各種感官從物質世界帶去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而工業的東西和我們常見的工業啤酒品牌,他們的東西是物質的,沒有感情,奔著商業目的,用工業機器做的,出來的就是酒精加水再加調料。
毫無疑問,物質需求是精神追求的基礎,所以現存這些多年積累下來的大鱷都不走“精”的路線很正常,都把“精釀”當做純粹的營銷工具也只是一如既往,因為那能帶來物質。但是這個時代,能吃飽的人已經不是少數,大家開始意識到了精神修養;而物質豐腴又還停留在物質世界的人,也被識別出“暴發戶”,“煤老板”這樣的標簽。他們身上穿的可能動輒幾萬,但是和一身簡單,卻氣質出眾的人比起來,截然相反。因為一邊只知道物質,一邊卻是把自己的精神和衣著恰當地融合在一起了。
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精釀不是啤酒。
要注意的是,目前還有很多打著“精釀”旗號,重心放在搞商業上的,或者他在工藝上略微修改,但是本質還是市場行為,利用熱點斂財的,與工業啤酒沒有區別。就像#嶗山#,#泰山# 精釀這種所謂“原漿”,實際做法只是出廠前本來要精濾和巴姓氏殺毒的工序省略掉,同時往發酵桶里放了一些酒花浸膏,但本身的酒底,還是水啤。所謂原漿,不但給酒廠省了一道工序,還多了噱頭增高了價格,當然保質期相應減少。
換句話說,精釀里面有真精釀,有假精釀。至于真精釀里面的味道口感等等,就是個人好物和個人的文化偏好了,畢竟每種精釀本身就是小眾的。
留給這個時代的問題是,現存大家熟知的大啤酒廠都是工業快速發展時代遺留下來壟斷式存在到今天的,基因里就是物質文明屬性,與“精釀”追求的精神文明大相徑庭很正常。他們不走“精”的路線,把“精釀”當做純粹的營銷工具也只是一如既往,因為那能帶來物質。網絡大行其道做營銷的像 #斑馬#,#熊貓#,#高大師#,#嶗山#,#海底撈# 這種把精力花在IP和融資上,把“精釀”兩個字當成營銷工具的商業化品牌,本身就與“精釀”背道而馳。導致了精釀里面假的比真的要出名,要多;這個其實不分國內外。
所幸的是,在那些大鱷還在走老路,在一批又一批打著“精釀”的旗號卻只有物質心的商家新來報道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個體開始意識到人類精神世界的空乏,注重第1和第2點的小釀酒品牌慢慢發芽。像#京A#,#悠航#,#拳擊貓#,#18號酒館#,他們的酒雖然和美式精釀的非常接近,但至少邁出了第一步,從原料上沒有往利益方向妥協??上У氖撬麄兡壳岸歼€是前店后廠的形式,有很強的地域性,不容易接觸到。這里還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單字叫 #闊# 的新晉文化品牌,把精釀做成了文化和精神的載體,不但酒本身,從渠道篩選,包裝,頁面呈現,到整個體驗,都有它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現代文化氣息。#闊#的酒品只見過三種,卻是做出了能和他要表達的精神相關的整個味道出來,而且在線上有官方的店。
這些就像物質社會里的一股清流。當某天你在和朋友喝著這樣的精釀,旁邊有人大吵大鬧地懟著一打一打的工業啤酒,或者“假精釀”的時候;從窗外看過來的第一眼,你和他們就已經完全是兩個物種,在兩個世界。
最后說一下精釀之所以精的要素,三點。
1. 精選的原料。不因成本原因以次充好,更不能使用替代類的輔料,添加劑,調味料。這一點,可以說已經把我們平常說得上號的大眾啤酒給排除了,他們把更廉價的大米,玉米粉大量放進去和麥芽一樣提取糖來發酵,然后兌水稀釋;寫在罐子上的麥汁濃度實際上有玉米,大米的濃度。數據告訴我們,有名已久的大啤酒品牌,無論印上精釀與否,替代物的占比都在50%以上,甚至有的酒是用90%糖漿作原料來發酵的。
2. 精釀必須手工。地球上沒有兩棵一樣的大麥,也沒有兩棵一樣的酒花。不一樣的東西,放進都一樣的機器里,用工業化,標準化,自動化的流程去進行,能“精”嗎?大麥產區的降雨,溫度,日曬,濕度,和儲藏時間都會影響每一批的原料。而且釀酒師或者品牌方如果心里有一個味道,一種感覺在追求,即使原材料完全沒有變化,他的每一批酒都會不甘心地在上一次的基礎上略作優化調整?!熬笔且粋€追求極致的過程,這和個過程沒有終點。
3. 精釀要有把人帶入那個精神世界的精神。精”的定義決定了它本來就不應該是針對所有人,所謂人分三六九等,酒也一樣。精釀是“內含精神”的酒,不同的精釀內涵不同精神,讓不同的一小群人感到心里有溫度,有感動,有柑橘。它的整個體驗,會通過呈現,口感,味道,嗅覺,故事等等去引導品酒者,引導他從煩囂的眼前進入那個物質世界之外的某個精神世界里,那個世界只屬于某個心理狀態下你和你想要存在的東西。釀出這樣的酒,釀酒者和釀酒品牌本身自己就要有一股“不把精神釀進酒里心不死”的精神。
關于《真正的糧食啤酒》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