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修不修地鐵,還真要看有沒有這個必要。個人認為,黃石這么小的一個四線城市,三十來萬的城區人口,所屬的大冶、陽新兩地加起來,也就200多萬人口,跨過江、對黃石有所依賴的黃岡的浠水、蘄春、黃梅,還有接壤的鄂州的花湖、澤林、仃祖、楊葉那幾個鎮上的人口,也就三百萬可以吸收、流動、購物、游玩的人群了。三百萬以下城市里,要不要修地鐵?修地鐵的利用率有多大?修地鐵的成本什么時候可以收得回來?修地鐵的的財政支出政府承擔不承擔得起?這些恐怕都是黃石修不修地鐵的決策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首先,黃石邊上,往南也就五六十公里,是龐然大物武漢,如果武漢地鐵修過來了,自然是好事,武漢的8+1城市圈提了好多年了,真正實現經濟一體化、居民同城化、通車便利化其實都還是個泡影,要說武漢地鐵到接壤的鄂州特別是已經于武漢連成一體的葛店,還真是現實的,說武漢地鐵直達黃石,還真有點玄,一個以輕軌名義搞起來的高鐵站,那么小,那么不打眼,那么就到武漢十幾個班次的樣子,高鐵的利用率都不是很高,還會搞地鐵?還用搞高鐵?
其次,黃石自己的經濟吸引力能夠吸引哪怕50萬、80萬人口到黃石來流動、消費、游玩嗎?市區就黃石大道那么一條破路,兩邊也就那些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修起來的購物場所,每天有幾個人光臨了?好點的賣場,武商、沃爾瑪、萬達,都不在最熱鬧、人氣最旺的黃石大道上,武商在邊點上轉了個彎、萬達基本只有黃石港一個區域的人來往、沃爾瑪位置當中,可是體量又小了點,這幾家現代點的店,除了周末,其實經常是營業員比購物的還多,地鐵有用不?地鐵修起來往這些地方走,干什么去呢?
第三、黃石未來希望應該在黃金山那邊了,行政服務中心、鄂東醫療中心、黃石一中、奧體中心、園博園、礦博園、恐龍園都搞起來了,可是,人氣也實在是太差了,為什么人氣這么差,其實還是個交通問題、還是個人口本來就少的問題。大冶、陽新稍微有錢點的人,早就到武漢置業了,一般民眾涌向了團城山或者就在大冶湖邊、陽新新城安家樂業了,居住條件一點不比黃石市區、團城山新區差,還都是鄉里鄉親的,從小熟悉的。別人跑你黃石市區來干嘛呢?黃石市區有些什么可以吸引他們的呢?黃金山那樣的連公交車都沒有幾個班次的位置,你不把公交搞好了,讓巨資修起來的奧體中心、園博園、礦博園、恐龍園有點人氣,你搞個什么地鐵呀,修一寸地鐵的錢估計都可以買一輛公交了。
早在2015年,黃石就提出將投資650億元,規劃4條地鐵線:1號線(長江至棋盤洲)、2號線(黃石鐵山到還地橋)、3號線(黃石到大冶)、4號線(連接太子鎮、大王鎮和開發區)。4條地鐵將爭取在“十三五”末期完成規劃并開工。可遲遲沒看到有啥動靜!
又在2018年,黃石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實施有軌電車項目。同時,《東楚晚報》2018年1月10日報道,從黃石市交通運輸局獲悉,2018年將規劃武漢經鄂州至黃石地鐵線項目。最后,又沒看到有啥進展!
反而看到國家修地鐵新標準,從2003年國家規定,對于申報地鐵的城市,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為1000億以上,市區常住人口為300萬人以上,規劃線路客流量規模單向高峰客流量3萬人以上。提升至地區生產總值為3000億和一般公共財政預算300億。按新標準,目前黃石的三項指標均不符合,湖北現有城市中只有武漢達到了修地鐵,目前湖北省內的兩副中心城市宜昌和襄陽也只有一兩項參數符合。
綜合來看,短期內湖北省修地鐵的城市也只有武漢,另外鄂州葛店因為緊臨武漢光谷,隨著武漢光谷的建設步伐,可用地越來越少,擴容是必然的,武漢11號地鐵已規劃延伸至鄂州葛店,如今已經開工建設。順豐機場又落戶鄂州,武漢和鄂州一體化發展步伐在加劇,鄂州并入武漢也只是時間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順豐機場距離黃石市黃石港區僅8公里,黃石市在建的有軌電車1號線終點在黃石港區綜合客運站,因此具備將地鐵線延伸至黃石的條件。該地鐵線的規劃建設,將黃石與鄂州、武漢通過公共交通緊密聯系,有利于城市圈武鄂黃一體化綜合發展。
黃石提出地鐵規劃也只能停留在規劃層面,實施還需黃石修好內功,近兩年轉型后黃石的給出的成績還是不錯的,多次多個經濟指標都位居省內前列。小編還是很期待黃石強勢崛起回歸巔峰,回到昔日的黃老二!
湖北黃石市,月收入4000元是什么水平,能過上什么樣的生活?
1、我是黃石人,雖然十四年前就出外打工了,但家屬還在黃石,幾個姐妹都曾經或者現在還在黃石,月收入4000元應該是可以最少碾壓黃石60%人的工資了,4000以下、2000以上的大有人在的,包括陽新和大冶,都是這個狀態的,黃石城區,拿低保的人數不會少于總人口的20%,拿退休工資的也有20%的;而大冶、陽新,農村人口都占了60%以上,除去打工的人口,很多收入都在2000以下甚至1000以下的;
2、黃石企業,原先是如同東北是共和國長子一樣的是湖北重工業、原材料工業的長子,大冶鋼廠、武鋼的三大礦山、有色的冶煉廠和八大礦山、華新水泥、黃石電廠、黃石礦務局,還有黃棉為龍頭的數萬紡織職工,紡機、省拖、下鋼、一大批地質隊和探礦隊、水機、煤機、鍛壓、軸承、制藥、抗生素等等一大批企業,都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九十年代以后,除了改制、轉軌成功的幾家巨無霸外,所剩無幾了,除了華新、電廠,最大的大冶鋼廠、大冶有色、大冶鐵礦的境況都不盡如人意了,大批買斷、下崗的都有了,其他企業,幾近全軍覆沒了;
3、那么,下崗職工多,退休人員多,拿低保得多就成了黃石企業員工收入狀況的一大特點了,改革開放以后,勁酒崛起、東貝做大、三豐振華上市,但是,這幾家強勢企業,除了勁酒以外,其他企業員工收入也就4、5000的水平;員工最多的有色,人均工資4000不到,東貝還有2000年后興起的開發區的多家電路板企業的工資,更是在3、4000之間搖擺;大量的私企都是小而散、多而弱的企業,能夠有3、4000的工資就算非常不錯的了。
4、倒是那些老國企老員工的退休工資只漲不跌、保持了穩定的態勢,4、5000的接連出現了,而后,那么多的機關、事業單位的員工,工資屬于較高層次的,沒有拖人均3000多的后腿,與部分企業的高管一樣,人均6000以上的大有人在的,但是這個層次的人,應該不到總人數的20%。
一樓說的很對。黃石目前就新冶鋼,有色,華新,電廠,勁酒,鍛壓這些老企業加開發區很多電子廠,顯示屛廠,工資一般3000-5000,開發區電子廠常白班長夜班,比較辛苦,年輕人一般干不長。房架5000-8000為主,不是拆遷戶的話一般人活的不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