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別名北國春城。
長春,簡稱“長”,古稱喜都、茶啊沖,別稱“北國春城”,吉林省轄地級市、省會、副省級市、長春城市群核心城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和重要的工業基地。截至2020年,長春下轄7個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總面積24744平方公里。
長春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眾多歷史古跡、工業遺產和文化遺存,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集中見證地;也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享有“北國春城”的美譽,綠化率居于亞洲大城市前列。
科學技術:
2020年,長春專利授權量17373件,比上年增長46.0%。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3472件,增長33.5%。
2020年,長春登記的科技成果259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51.6億元。市科技管理部門共投入科技經費18.55億元。全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84戶。
2020年,長春有法定產品質量檢驗機構6家,依法設置的計量檢定機構9家。全年實施市級產品質量監督抽查1316批次,強制檢定計量器具26萬臺/件。
長春市有幾個區幾個縣?
長春市現轄7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1、市轄區:南關區、寬城區、朝陽區、二道區、綠園區、雙陽區、九臺區;
2、縣級市:榆樹市、德惠市、公主嶺市;
3、縣:農安縣。
長春位于東北平原中部,處于松嫩平原和松遼分水嶺的結合部。長春到四平深斷裂是一條分割山地與平原的主要構造線,以東為隆起區(主要為大黑山),以西為沉降區,長春地區位于隆起區與沉隆區之間。地質構造的過渡性決定了長春地貌類型的多樣性,形成了東高西低的地貌特征。
長春就位于東部低山丘陵向西部臺地平原的過渡地帶,市區海拔在250―350米之間。長春地區東部有小面積的低山丘陵,較大部分為臺地,第二松花江、飲馬河、伊通河縱貫其間,沿河兩岸則為平坦的沖積平原。
山地約占長春地區土地總面積的9%:其中,低山占2.56%,丘陵占6.44%。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達嶺。臺地約占土地總面積的41%。其中,平緩臺地占35.23%,高臺地占5.77%。主要有榆樹臺地、長春臺地、雙陽臺地和優龍泉臺地。
平原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39.4%,低階地占7.5%,湖積平原占3.1%。主要有雙陽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飲馬河河谷平原和農安湖積平原。
氣候
長春的氣候介于東部山地濕潤與西部平原半干旱區之間的過渡帶,屬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類型。
東部和南部雖距海洋不遠,但由于長白山地的阻擋,削弱了夏季風的作用;西部和北部為地勢平坦的松遼平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暢通無阻,故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干旱多風,夏季溫暖短促,秋季晴朗溫差大,冬季嚴寒漫長。
年平均氣溫4.6℃,歷史上最高氣溫可達40℃,自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低溫度1970年,為-36.5℃。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全年無霜期為140―150天,全年冰凍期為5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