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啤酒
啤酒是以大麥芽為主要原料,大米為淀粉類輔料,并加啤酒花,經過液態糊化和糖化,再經過液態發酵而釀制成的。因為其營養豐富,素有“液體面包”的稱號。
啤酒的歷史悠久,已知最古老的酒類文獻,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倫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獻祭用啤酒制作法。隨后輾轉數世紀。雖然啤酒歷史悠久,但傳入中國卻比較晚。
在19世紀末,啤酒才進入中國。但那時候中國啤酒產業發展緩慢,且分布不均,并沒有產生較大影響。
1949年后,中國啤酒工業發展才真正快了起來。慢慢隨著人們需求的提高,啤酒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很快我國成為了啤酒生產大國。
不過雖然如此,我國制作的啤酒與國外所生產的啤酒卻有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僅表現在發展史上,更體現在方方面面上。
首先從原料上講,國內啤酒的麥芽與酵母還有啤酒花與國外的有差距。就單說啤酒花,由于日照因素的影響導致國產啤酒花品質上有所差距。
同時國內啤酒大多為了減少成本,加淀粉和碎米之類的。而且為了某些原因,還要加酸、脯氨酸酶、硅膠或PVPP等。這再次導致品質上的降低。
從技術層面講,國外對技術比較重視,有專門的啤酒研究室,而國內為了賺錢,對技術方面的追求很低,往往都是將國外的技術剽竊后再改改,就投入生產。
可以說啤酒在國內的發展不過110多年,而這種發展往往是伴隨著飲食而生的副產品。相比于國外五六百年的發展史,顯得太過短暫,同時又沒有形成自己的啤酒文化。或者也不可形成自己的啤酒文化。這就像汽車文化是一個道理。沒有那土壤。
不過由于國內與國外的口味不同,國產的啤酒會更加寡淡一點。我們追究的是爽口而非濃郁。
而度數往往也會在10度左右。故此國內并不是純麥芽的啤酒,往往是麥芽和大米,大米可以柔和啤酒的風味,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所以國外和國內的啤酒還是有差距的,這和原料技術沒有關系,主要還是看有沒有心。
畢竟形成自己的啤酒文化就得自己研究實驗,而不是剽竊。